理论教育 场景概念拓展与传播研究领域的融合

场景概念拓展与传播研究领域的融合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传播学层面上,“场景时代”更多是从技术逻辑出发,演绎了在商业和生活服务方面的诸多情景,但场景传播的策略、路径、传播叙事和修辞、效果把控等方面的介绍并不完善。本书的创新意义还在于进一步完善了场景概念的传播学知识体系。

场景概念拓展与传播研究领域的融合

场景理论依据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按技术社会学的观点,技术的逻辑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影响,正如比克(Wiebe Bijker)和劳(John Law)在《形塑技术/建设社会:社会技术变革研究》(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Studies in Sociotechnical Change)中所说:“我们的技术反映我们的社会。技术再生产包含着专业的、技艺的、经济的和政治因素的相互渗透的复杂……‘纯的’技术是没有意义的。”[65]当下的信息技术和媒介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由创造和使用它的人,以及所谓的“行动者网络”所决定,不同技术可能性中存在一系列社会的形塑和选择,是无限的社会发展和人的生活实践在推动着各种场景生产。

实际上,《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并没有完全回避社会全景层面上的思考,书的英文书名副标题——Age of Context:Mobile,Sensors,Data and the Future of Privacy,本身就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要素:隐私(privacy),中文版本翻译中被出版商巧妙地隐去了。该书也讨论了很多商业之外的概念和范畴如新都市人、建模城市,以及“信任是新型货币”的主张,但这些方面的讨论,在该书中比例很少,匆匆掠过。因此,我们必须从技术的社会建构视角,去进一步推演其发展和应用的图景以及将面临的社会问题[66]

通过借鉴媒介化社会理论、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城市社会学、技术社会学者的观点,将“场景中的人”还原为具有完整人格的“生活者”,将“场景中的行为”界定为人作为主体的生活实践,从而领会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社会和流动空间带给人类的诸多问题,打破场景研究中的技术主义和商业主义弊病。(www.daowen.com)

传播学层面上,“场景时代”更多是从技术逻辑出发,演绎了在商业和生活服务方面的诸多情景,但场景传播的策略、路径、传播叙事和修辞、效果把控等方面的介绍并不完善。本书的创新意义还在于进一步完善了场景概念的传播学知识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