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宦官教训:秘史总结!

中国宦官教训:秘史总结!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宦官越权乱政是中国古代帝制社会一个常见现象。古代皇帝因和宦官亲近而生信任,常用宦官担任监军,导致宦官获得兵权,进而博取高位,专权独断。从此切断了宦官获得军权或官职封爵而乱政的可能。

中国宦官教训:秘史总结!

宦官越权乱政是中国古代帝制社会一个常见现象。宦官是古代在宫廷中为皇帝和皇族服务的男性,东汉以前,宦官可以不是阉人,东汉后,都是阉人。

中国使用宦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齐桓公时的竖刁,赵太后私通的嫪毐,是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宦官乱政的代表。秦始皇统一之后,宦官赵高拥立二世皇帝,自任宰相。独断专权,指鹿为马。

东汉郑众,与汉和帝合谋杀窦宪,平乱后颇得权柄。蔡伦也参与政争。灵帝时十常侍篡权,被封列侯,汉灵帝称十常侍中的“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唐朝力士平定韦后叛乱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元年(公元712年),高力士协助玄宗又平乱一次宫廷政变,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开元初(公元714年)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宠信宦官,尤以高力士为心腹。自此,高力士权倾朝野,各地奏文必先呈高力士阅后才进呈皇帝,小事便自行决断。天宝初(公元742年),加封高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高力士骠骑大将军,其家产富有非王侯能比。安史之乱陷两京,高力士兵随玄宗入蜀,因有功受封齐国公。后高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后有李辅国,鱼朝恩,仇世良等,或以拥立之功,或因亲近而监军掌兵权,都在权力大张后成为一代权臣

宋朝的童贯以监军西击夏国获得大胜,连复四州,破例任命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不久,因功迁武康军节度使,又因收复积石军、洮州,再加检校司空。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位列三公,手握重兵转战于西北边陲,与外族夏、辽、金周旋十多年。后童贯以宣抚制置使率兵15万,与方腊农民起义军作战450余日,杀起义军7万多人,童贯因功封太师。宣和七年(1125年),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封广阳郡王,统率大军重镇边疆,驻扎太原。

古代皇帝因和宦官亲近而生信任,常用宦官担任监军,导致宦官获得兵权,进而博取高位,专权独断。由秦汉到宋朝,宦官都是可以担任朝廷官员的,更能因功绩封侯拜将。十常侍封列侯,高力士封国公,童贯更是封郡王。高童实在是宦官中良将名臣。

中国历朝宦官之祸,明朝最为严重,远超过汉、唐、宋。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奄宦上》开宗明义说:“奄宦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有明之为烈也。”(注:奄,通“阉”,阉宦,指被阉的宦官。)黄宗羲认为宦官祸国的主因,汉、唐、宋等朝是君主昏庸,让宦官有机可乘,而明朝是因为废置宰相,使行政大权旁落于宦官。

明太祖朱元璋感于历朝宦官专权乱政,对宦官立下了种种规矩,譬如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还立铁牌于宫门,铁牌上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从此切断了宦官获得军权或官职封爵而乱政的可能。

但是太祖后,燕王朱棣(即明成祖)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夺得皇位,这其中颇有宦官的功劳。而且,明成祖即位后,因身边反对派依然众多,不得不对身边的宦官渐渐加以重用,于是,宦官有了“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郑和西洋就是出使和专征。(www.daowen.com)

明宣宗即位后,担心他的叔父朱高煦夺位,不敢信任大臣,防范很严,只能对身边的宦官越来越信任和依赖。宣宗制订了赐宦官银皿奖赏制度,规定:宦官因功劳或因受到君主宠幸,除擢升官职外,其他奖赏方式还有赐金银、加禄米、赐免死诏、赐印记、赐敕旌励、赐祭赐祠、父母授(赠)官号、弟侄族人荫官授爵等。还设立内书堂,相当于宦官学校。专门请翰林院的学士来教导宦官研读《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及《四书》《千家诗》《神童诗》等。明朝第一个专权宦官王振便出自内书堂。宣宗还规定: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以根据内阁所拟字样,按皇帝的旨意,用朱笔批示,称“批红”。

宣宗和后来的皇帝,把批红实权交给太监,使司礼监秉笔太监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事务最终决定权。明朝太监虽然没有官职和军权的保证,但是通过皇帝的名义进行批红,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而这种权力的获得,不同于前朝需要建立功勋,和个人才能无关,只需要得到皇帝的亲近和信任。明朝大太监篡权乱政层出不穷,王振、汪直、刘瑾、冯宝、魏忠贤这些太监虽然没有军权和官职,无法干预皇帝的废立。但他们通过批红操纵朝政造成的对政府和国家的破坏远比前朝要严重得多。

第一,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处内宫,和皇帝沟通起来更加方便,也更能揣摩皇帝的

心事。

第二,宦官本身是阉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他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皇帝,所以他们在为皇帝办事的时候往往更忠心,更替皇帝着想,不像士大夫阶层,往往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有时不太买皇帝的账。

第三,宦官并非目不识丁的粗人,相当数量的宦官文化水平并不低,他们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完全可以胜任,也不会像一般文人那样有那么多异议。

第四,宦官是后妃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途径,后妃如果想对朝政施加影响,就必须与宦官联合。

到了清朝,宫廷大量淘汰太监,而且满清统治者更信任亲族而不是汉人太监。直到清末的安德海、李莲英和小德张,也只是恃宠生娇,贪财聚敛而已。对于朝政并不能造成过多的影响。2 000多年的帝制历史,宦官因为和皇帝亲近,被皇帝信任,在皇权至上的年代里,屡屡得以篡权乱政,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