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榆林金刚寺壁画:考古发现明代晚期哼哈二将像

榆林金刚寺壁画:考古发现明代晚期哼哈二将像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刚寺位于榆林城东1.5千米处的榆阳河畔的金刚山顶。寺内仅有的壁画遗存位于将军塑像的后壁上,现仅残留两小块,绘制的是两尊将军像。结合两位将军的武器和表情初步推断应是哼哈二将。金刚杵是古代印度的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为金刚杵。所以,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叫“执金刚”。其中最重要者叫金刚密迹,是五百名侍卫的队长。该壁画应该为明代晚期绘制。

榆林金刚寺壁画:考古发现明代晚期哼哈二将像

金刚寺位于榆林城东1.5千米处的榆阳河畔的金刚山顶。寺庙坐南向北,其建造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寺内还留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铸造的大铁钟。

主殿为三教殿,上下两层,第一层中间供奉释迦牟尼像、老子像、孔子像,像后的拱券洞内塑文殊、观音、地藏和普贤四大菩萨像,殿内左右分列十八罗汉塑像。三教殿上层为砖木结构的楼阁,供台上新塑三身佛,台下左右两侧为将军立像。寺内仅有的壁画遗存位于将军塑像的后壁上,现仅残留两小块,绘制的是两尊将军像。仔细识别,发现雕像是依据壁画人物形象塑成。东西两壁人物均为站姿,从着装和配备兵器可见衣带飘举,应是宗教护法神将。结合两位将军的武器和表情初步推断应是哼哈二将

西壁绘的人物(图1-13-1、图1-13-2),甲胄披身,红脸蓄须,双手握金刚杵立于地,此将应为“哼将”。东壁绘的人物(图1-13-3),红脸无须,张开大嘴,左手执长戈,右手握如意,此将应为“哈将”。

金刚杵是古代印度的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称为金刚杵。所以,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叫“执金刚”。传说,佛(释迦)常有手执金刚的五百个随从侍卫。其中最重要者叫金刚密迹,是五百名侍卫的队长。金刚密迹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教后,要常亲近佛,为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这也是其名讳“密迹”的来历。于是,这位卫队长即担当起把守寺院第一道大门的重任。不过,最初的金刚力士只有他一位,这很不合中国传统的“对称”“成双”的习惯。于是,又增加了一位,一左一右对称地守护。不过民间并不了解这些,倒是习惯称这二位叫作“哼哈二将”。这种叫法来源于明代著名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二将或为力士形象,或为将军形象,躯体雄伟,头戴宝冠,手持金刚杵,一鼓鼻,一张嘴,凶猛可畏。有些地方,还将哼哈二将作为门神,过年时贴在大门之上。其实,佛教经典中是没有“哼哈二将”这种名称的。

此壁画曾经被泥皮覆盖,导致许多部分损毁,现在虽去掉外层泥皮,但仍然较难辨析,只能粗观。画像以莼菜条式的线描绘而成,线条磊落,刚硬中不失变化。该壁画应该为明代晚期绘制。(www.daowen.com)

图1-13-1 三教殿西壁壁画(局部)

图1-13-2 三教殿西壁壁画

图1-13-3 三教殿东壁壁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