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乡村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乡村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发展模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规律,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可承受能力。需要整合其他资源或者与周边的乡村整合起来,构建合作竞争机制,提升区域竞争能力,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发展模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规律,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可承受能力。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一套长期与当地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正是因为这种智慧,才使祖祖辈辈能在当地生活下去。蒙古族传统的生态文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对今天我们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由于蒙古族从事狩猎、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它对草原生态环境有一种深沉久远的关怀,体现在蒙古族的宗教信仰、法律制度、民风民俗伦理道德、文化艺术中。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生存的草原,认为土地是万物得以生存的基础。出于对土地的敬畏,蒙古人忌讳把污物倒在地上,禁止污水倒进河里,在搬迁时会把垃圾清理干净,把自己家的地面打扫干净,将搭建蒙古包时掘开的草皮复原,转场轮牧等都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www.daowen.com)

西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区域,分布有藏族羌族彝族傣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哈尼族、壮族土家族等几十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类型丰富多样。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渗透于西南各民族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婚育丧葬和岁时节令等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苗族中老年人买苗为子孙造林,未婚青年男女则互换树苗作为恋爱信物。许多侗寨都有营造“儿孙林”的习俗,称为“十八杉”或“女儿杉”。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所有藏族人要种树。[11]这些都是乡村地区的各民族在长期生活的地方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一套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

乡村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单打独斗的竞争力是有限的。需要整合其他资源或者与周边的乡村整合起来,构建合作竞争机制,提升区域竞争能力,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综合体,实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健全长远的发展机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文化内涵的挖掘,村落的整体规划及与周边资源的整合等,都需要在一个良性的、可持续性的轨道中运行,且环环相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