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体育多元教学的具体内容

体育多元教学的具体内容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体育教学模式结构的因素很多,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在诸多的因素中,体育教学选择了教学内容作为逻辑起点与突破口,对多元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其中教学条件、教师、学生特点是整体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但同一体育教学模式,由于选择的体育教学条件和组合形式不同,也会产生迥异的效果。

体育多元教学的具体内容

影响体育教学模式结构的因素很多,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在诸多的因素中,体育教学选择了教学内容作为逻辑起点与突破口,对多元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其中教学条件、教师、学生特点是整体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

(一)根据不同教学思想优化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思想是制订体育教学模式的灵魂,不同的体育教学思想赋予了具体教学模式生命力,使教学模式有了明确的方向盘,并时刻把握正确航线,最终去完成它的预期目标。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教学思想,需要精选教材内容。但是,由于教学思想的多元化特性,教学内容的选用也体现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为了使教学思想条理化、明确化,使之从整体上符合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大方向,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性质,把它分类为精细教学型内容(主要是指新大纲中规定的难度较大的必修教材、与终身体育相联系的选项教材等)和介绍型内容(主要指选修内容、尝试性内容、难度较小的内容等)。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教材所隐含的教学思想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

精细教学型内容包含的教材思想有三方面,其中“学习多项运动技术,掌握几项运动技能”最为重要,因为学校为学生准备了较好师资力量、良好的场地器材、充足的学时,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接触与学习各种技术,并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几项运动技术作为自己深入的发展目标。经课外体育的积极配合,使学生掌握几项自动化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这同时也完成了第二条目标;在进行运动技术的学习、练习过程中,始终指向身心健康目标,完成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向性功能。从效果上看,学习技术、初步掌握运动技能是外显效果,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是长期效果,而身心健康则是内隐效果。该类型教材隐含的思想和应达到的目标已定,也为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指定了方向,应以选用心智类教学模式、运动技能教学类教学模式为主。其中,心智教学模式在多项目单元教学中起到“导入式”作用,即通过情景设置(选择情景教学模式)来启发学生(选择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正式运动技术前发现学习的意义(选择发现式教学模式),并领会其中的含义(选择领会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选择学生个性培育教学模式),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运动技能状态(选择各种运动技能类教学模式)。

介绍型内容由于不需学习难度较大的运动技术,所以了解体育项目、培养兴趣、增进健康是该类教材的主要目标。其中,培养兴趣与促进身心健康两个子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实现该类教材的总目标。因此,这类教材的教学模式应选择情感体验类模式和体能训练类模式为主,让学生在无技术难度的宽松条件下,一方面提高身体素质,加大运动负荷,可选择训练式教学模式、身体素质模式、自练式教学模式等;另一方面,通过快乐学习、成功学习,体验运动的乐趣,可选择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成功体育模式、生活体育教学模式等。

(二)根据项目学习的不同阶段优化体育教学模式

新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明确了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及水平要求,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几项运动技能。因而,“模块教学”(大单元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根据项目中的不同环节、重点主次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确保各环节的衔接,并顺应到完成完整动作的教学。由于在模块选项教学(单元教学)中,存在着掌握技能的不同阶段,因而在教学的不同课次、不同阶段应有主次之分。有了主次,在教学模式选择上就有了差别。初步学习动作阶段,因学生对有一定难度的运动技术缺乏了解,因而体育教师应尽力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并通过一系列的设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尽快积极地进入动作的学习状态。此时选用的教学模式应以情景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领会式教学模式等为主;在进入单元教学中的第二阶段,学生已产生了较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为学习与练习关键技术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此阶段应主要选择模仿式教学模式、程序式教学模式等技术教学类模式为主,对学生进行较系统、较全面地改进动作质量和纠正错误动作,并不断进行强化练习;在单元练习的最后一个阶段中,由于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应进一步重复练习和巩固,并注意动作的细节问题。因而,在此阶段应以选择能力培养模式、自学式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为主。(www.daowen.com)

(三)根据不同的外部教学条件优化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的条件分为两类:第一类指固定的一些硬件,如不同地区、各种体育器材、设备场馆;第二类是指不固定的硬软件,如各地区、各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教具、幻灯、模型、多媒体等。优化的方法是指各硬件的不同组合形式,即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传统项目,合理地选择多种体育场地器材,并对场地进行合理的布置,且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挂图、教具、幻灯、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来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由于体育教师运用体育教学手段和条件的能力不同,同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不同的人使用和组合,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教学模式角度而言,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所选用的体育教学条件显然不同。但同一体育教学模式,由于选择的体育教学条件和组合形式不同,也会产生迥异的效果。因而,体育教师应根据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模式要求,有创造性地、合理地、科学地运用和组合体育教学条件,使其产生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

(四)根据学生基础优化体育教学模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导与主体因素构成了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它是教学活动要素中最重要的成分,因而在选用教学模式时也要考虑到师生的具体情况、具体特点。就学生而言,按不同的年龄段,主要将其分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由于各阶段的学生明显存在着生理上、心理上的差异,在教学上应因材施教,并与教学思想相对应,构造各阶段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模式:小学阶段应以游戏为主,以快乐体育模式、情景教学模式、成功体育模式、生活体育模式等为主;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是学习运动技术的最好时期,学生对运动项目产生相应的浓厚兴趣,并具备了相当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因而应以选项式的技能教学为主,以选择启发式模式,发现式、领会式教学模式、运动技能类模式等为主,也可以适当选择体能训练类模式,以不断强化体能。

在学生同一层面上,也存在着体育基础、接受能力、个性差异等,因而也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分组教学、分层教学并选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有的放矢,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就教师的主导因素而言,因其学历、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学风格等都体现了差异。一方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能力、水平,从众多的体育教学模式中选用适宜的体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更要努力跟上教学改革的形势与需要,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掌握多种教学模式,并学会选择与运用适宜教学模式的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