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北平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明代北平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永乐元年二月,朱棣“革北平布政司、按察司及北平都司等衙门” ,在此设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周围的卫所改归其下。从洪武元年到八年燕山都卫改北平都司前共设置了18卫、3所,其中开平卫在前文“万全都司建置沿革”、紫荆关守御千户所在“大宁都司建置沿革”二节中已述及,不再重复加以论证。在第三节中已论证该守御所应属北平都司。

明代北平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二、北平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燕山都卫为北平都司的前身。《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十二月“升……燕山……卫为都卫指挥使司” (294),燕山都卫最早便设立于此时,治所即北平。八年九月,全国都卫改都司,“燕山都卫(改)为北平都指挥使司” (295)

燕山都卫及北平都司先属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正月撤大都督府,立五军都督府,北平都司改由后军都督府统属 (296)永乐元年二月,朱棣“革北平布政司、按察司及北平都司等衙门” (297),在此设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周围的卫所改归其下。

从洪武元年到八年燕山都卫改北平都司前共设置了18卫、3所,其中开平卫在前文“万全都司建置沿革”、紫荆关守御千户所在“大宁都司建置沿革”二节中已述及,不再重复加以论证。在都卫设置之前各卫皆属大都督府。

1.燕山左卫、燕山右卫

燕山等6卫是北平设立最早的卫,洪武元年八月“癸未,诏大将军徐达置燕山等六卫以守御北平,于是达改飞熊卫为大兴左卫、淮安卫为大兴右卫、东安卫为燕山左卫、济宁卫为燕山右卫、青州卫为永清左卫、徐州五所为永清右卫” (298)。根据《大明一统志》卷1武职公署条所载,各卫治都在北京城中。

洪武三年底属燕山都卫,八年隶于北平都司,永乐元年二月改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 (299)。四年二月,与燕山前卫、大兴左卫、通州卫、济阳卫、济州卫俱“为亲军指挥使司” (300),不再归行后军都督府,而是隶于兵部。

2.大兴左卫、大兴右卫

与燕山左、右2卫同置于洪武元年八月,治在北平城。

左卫隶属关系变化同燕山左、右2卫。

右卫洪武三年底属燕山都卫,八年隶于北平都司,十三年八月“以北平大兴右卫为燕山右护卫” (301),卫废。

3.永清左卫、永清右卫

置于洪武元年八月,三年十二月始隶燕山都司,八年属北平都司,治在北平城内。

《太宗实录》永乐元年三月载“调北平永清左卫官军于彰德、永清右卫官军于顺德” (302),迁治之后隶属情况史无记载,因永乐元年二月改属行后军都督府的原北平都司卫所中并无2卫,推断2卫在此之后不再隶于北平都司,彰德卫隶于河南都司,疑永清左卫也改属河南。

2卫后与彭城卫一起“改常山三护卫。宣德初复为本卫” (303)。永乐二年赵王朱高燧封于彰德,三年二月庚午“改设赵府三护卫,以彭城卫为常山中护卫,永清左卫为常山左护卫,永清右卫为常山右护卫” (304)。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去常山左、右二护卫” (305),宣德二年二月,“调常山中护卫及群牧千户所官军赴永平、山海……” (306)重设彭城、永清左、永清右3卫,设治于北京,皆为亲军卫 (307),隶兵部。

4.燕山前卫、燕山后卫

《太祖实录》洪武二年八月载“置燕山前、后二卫” (308),治北平。2卫皆于洪武三年底属燕山都卫,八年隶于北平都司。前卫于永乐元年改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四年二月改为亲军指挥使司,隶兵部。

后卫在洪武中被废,今查《太祖实录》卷103洪武九年八月还提到该卫,疑于洪武十一年六月充燕府护卫。

5.密云卫(密云后卫参见)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年三月“置密云卫指挥使司” (309),治在今北京密云县。

正德《明会典》言该卫“后为密云后卫” (310),万历《明会典》密云后卫条下亦言“以旧密云卫分” (311),查《大明一统志》卷1、《明史》卷40《地理志一》皆言后卫洪武三十年置于古北口守御千户所治,当是这一年调密云卫兵于古北口,与守御所军士一起改设后卫。

密云卫洪武三年底隶燕山都卫,八年隶北平都司。

后卫先隶北平都司,永乐元年二月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永乐十八年后直隶后军都督府。洪熙元年(1425)又改隶行后军都督府,宣德三年(1428)八月直隶后军都督府。

6.通州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正月“置通州卫指挥使司,以安吉卫军隶之” (312),治通州。三年底属燕山都卫,八年属北平都司。永乐元年改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军卫。四年与燕山诸卫一起改为亲军指挥使司。

万历《明会典》卷124通州卫条下言“旧为安吉卫……旧属北平都司,永乐四年升”,所载与《明实录》基本相同。

《读史方舆纪要》卷11言卫“建文四年成祖置卫于此”,有误,在此所之前,《太祖实录》已多次提到该卫。《读史方舆纪要》出现这种错误,可能是将《寰宇通志》或《大明一统志》中关于通州卫公署的记载误为设卫的时间。

7.宜兴卫、宜兴守御千户所

《明史》卷40《地理志一》载“洪武二年兼置卫……三年……六月改卫为守御千户所……永乐元年所废”,今查《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六月确载“改宜兴卫为守御千户所” (313),且在永乐元年改属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的卫所中没有该卫,可见《明史》记载无误。《大清一统志》卷28宜兴故城条言“在滦平县西北七十五里……今土人犹称其地为兴州,迤南三里为小地子,即宜兴故城址也”,今河北滦平县北有兴州,其南不远当为宜兴卫与千户所治地。

在第三节中已论证该守御所应属北平都司。

8.彭城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八月“改彭城、济阳、济州三卫于北平” (314),可见3卫早已存在,此年始改建于北平,直到四年六月才确立下来,所以《太祖实录》该月又载“置彭城、济州、济阳三卫于北平” (315)。卫洪武三年底属燕山都卫,八年属北平都司。

《太宗实录》卷1永乐元年六月还提到当时北平“在城七卫”,应指燕山左、燕山右、燕山前、大兴左、彭城、济阳、济州7卫,但永乐元年改属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的卫所中并无彭城卫,或是遗漏,或是在建文中或永乐初卫治与隶属情况都发生了改变,对此史书缺载。

卫与永清左、右卫永乐三年改常山三护卫,宣德二年后复为本卫,迁回北京,改为亲军卫,隶兵部,详见前文“永清左卫”。

彭城即徐州,洪武三年八月的彭城卫应即徐州卫。

9.济阳卫、济州卫

2卫与彭城卫同时改设于洪武三年八月,治北平。这之前二卫治地应在山东境内。洪武三年底起隶燕山都卫,后改隶北平都司,永乐元年二月改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

济阳卫、济州卫永乐四年二月改为亲军指挥使司,隶兵部。

按《太宗实录》永乐三年二月载“改大宁前卫、济州卫、天策卫为汉府三护卫”,但十四年底汉府护卫被废迁立保安左、右2卫时,史书只言及天策卫,又四年改亲军指挥使司的卫中有该卫,所以推测永乐三年时本卫并未改为护卫。

10.永平卫(www.daowen.com)

设于洪武三年正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置永平卫” (316)。明永平府即今河北卢龙县。该卫洪武三年底起始隶燕山都卫,后改隶北平都司,永乐元年改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

弘治《永平府志》所言卫“洪武四年建” (317),与《大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相同,皆指卫署建筑时间。

11.真定卫

洪武三年设。嘉靖《真定府志》载卫“在府治东南,本元燕南河北道廉访司治,洪武三年改置真定卫,隶北平都司,永乐元年改直隶京师(318),《大明一统志》卷3公署条言该卫治“洪武三年建”,虽皆言治所建筑时间,但是因为北平周边军卫多设于这一阶段,故三年应也就是设卫时间。

卫治真定府,始隶燕山都卫,八年改隶北平都司,永乐元年二月改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

12.蓟州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四年七月“置蓟州卫指挥使司” (319)。卫治蓟州,始隶燕山都卫,八年改隶北平都司,永乐元年二月改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

13.居庸关守御千户所(隆庆卫参见)

设于洪武五年,洪武三十二年改为隆庆卫。《西关志》载“(洪武)五年设守御千户所,三十二年废,改设隆庆卫指挥使司” (320),《皇明敕修居庸关碑记》 (321)及《四镇三关志》 (322)所记设置年代与之相同,嘉靖《重修隆庆卫儒学记》亦言隆庆卫“洪武己卯(即洪武三十二年)开设” (323)

《明史》卷40《地理志一》载“关口有居庸关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年置。建文四年,燕王改为隆庆卫”,实误。

千户所、卫皆治于居庸关。所始隶燕山都卫,八年后隶北平都司。隆庆卫始隶北平都司,永乐元年后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隆庆元年(1567)改名为延庆卫。

洪武八年燕山都卫改北平都司后至建文初新设11卫、3所,其中隆庆卫、密云后卫在前文已考述,永宁卫、兴和守御千户所、怀来守御千户所亦在“万全都司建置沿革”一节中述及。

1.遵化卫

置于洪武十年。《太祖实录》洪武九年八月提到分守北边11卫时未提到该卫 (324),可见设于此年之后。《寰宇通志》卷1、《大明一统志》卷1公署条言“洪武十年建”,虽所言是卫治建立时间,可推知卫也应设于此时。

卫治即今河北遵化。卫始隶北平都司,永乐元年二月改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府。

2.古北口守御千户所

置于洪武十二年九月,《太祖实录》载这一月“丙辰,置北平永宁卫指挥使司及古北口守御千户所” (325)。所治即今北京密云古北口,隶北平都司。

洪武三十年改设密云后卫(见后卫条)。

《大明一统志》将设所时间记为“十一年” (326),实误。

3.密云中卫

设于洪武十四年七月。《寰宇通志》卷1、《大明一统志》卷1皆言该卫公署“洪武四年建”,但是《太祖实录》在洪武九年八月朱元璋敕卫守北边的记载中只提到密云卫 (327),说明此时还无中卫。又《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四年七月“置密云卫指挥使司” (328),按密云卫早在洪武二年已设,在这之前还多次提到,所以疑此时所置应为中卫,前二书所载“四”应为“十四”。

该卫治“在密云县治东” (329),属北平都司。永乐元年二月改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

4.山海卫

置于洪武十四年九月。《太祖实录》这一月载“置北平山海卫指挥使司” (330),嘉靖《山海关志》、《明史》卷40《地理志一》均无异议。卫治即今河北山海关。

永乐元年前隶北平都司,之后改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

嘉靖《山海关志》卷5户口条载卫“领十所……宣德五年调拨左、中二千户所于辽东,见在八千户所”,根据该志统计可知其他8所为右所、前所、后所、中左所、中右所、山海所、中前所、中后所 (331)。弘治《永平府志》卷5在记8所时 (332),将中所算入,未录右所,实误。

5.开平左屯卫、开平右屯卫、开平中屯卫、开平前屯卫、开平后屯卫

5屯卫皆置于洪武二十九年。《太祖实录》这一年五月载“后军都督府言开平亦立五屯卫,命先置中屯卫,调官军屯守” (333),紧接着八月又记“置开平左、右、前、后四屯卫指挥使司。初诏立开平中屯卫,至是北平都指挥使司奏已立中屯卫于沙峪,今议立左屯卫于七合营,右屯卫于军台,前屯卫于偏岭,后屯卫于石塔,俱从之” (334)。前屯卫治偏岭,《广舆图》绘在独石口以北不远,乾隆《口北三厅志》言“在独石口北四十五里” (335),应在今河北沽源县西南。关于中屯卫治地沙峪,《口北三厅志》言“在独石东北七十五里”,其余3屯卫治不明,应离开平旧城不远。

5屯卫属北平都司。永乐元年二月,中屯卫内迁至“义丰旧县” (336),在今河北唐山东北,改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其余4卫废。《明史》卷40《地理志一》亦作此载。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北平都司境内又增大同中屯卫、沈阳中屯卫,大同中屯卫见“山西行都司建置沿革”。

沈阳中屯卫

《明史》卷41《地理志二》载卫“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置,建文中废。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复置,属北平都司,后属后军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间县”。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建文帝刚刚继承皇位,设置该卫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加强对朱棣的控制。

卫本治沈阳,洪武三十五年复置于今河北河间县,《大明一统志》卷2河间府公署条记其“在府治东南”。

除以上卫所外,北平都司区域内还设置过燕王王府护卫,其中左、右、中3护卫洪武十五年以后由北平都司兼管。

燕山护卫、燕山左护卫、燕山中护卫、燕山右护卫

洪武四年七月朱棣被封为燕王,五年正月“改龙虎卫为燕山护卫” (337),后规定一王府可拥有3护卫,所以洪武十一年六月时,改“置中、左二护卫指挥使司” (338),十三年八月又“以北平大兴右卫为燕山右护卫” (339)

这些护卫治于北平城,初直隶王府,洪武十五年后由北平都司兼管。

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太宗实录》载朱棣“升燕山中护卫为羽林前卫,燕山右护卫为金吾左卫,燕山右护卫为金吾右卫,俱亲军指挥使司” (340),万历《明会典》卷124所载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