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代都卫与都司卫建置过程

明代都卫与都司卫建置过程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武五年至十年间成都都卫新设卫所不多,且分布分散。洪武八年改成都都卫为四川都指挥使司,简称四川都司。因此洪武十五年之前都卫及都司的西南界亦只到大渡河。洪武十三年朱椿被封为蜀王,建府成都,设立了成都护卫,十五年起该护卫改由四川都司兼管。

明代都卫与都司卫建置过程

一、洪武二十七年前成都都卫及四川都司卫所建置过程

元末明初四川地区由明玉珍及其子明昇盘踞。洪武四年明朝军队经由夔州瞿塘、陕南阶文诸地分两路夹攻四川,傅友德经陕西南下,由龙州、江油、漳明、绵州,六月进兵成都,当月由夔州沿长江进攻的东支亦至重庆,八月“蜀地悉平” (261)。平定成都之后,傅友德即选留官军守备。当时“来归者众”,为了日常防守,在这些人中籍出丁壮为军,在成都设立左、右、中、前、后5卫,同时还设置了贵州卫、永宁卫、雅州守御千户所、重庆守御千户所、叙南守御千户所、青川守御千户所、保宁守御千户所,共7卫、5所。成都是四川的政治、经济中心,又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且在洪武初年,其西北威州、茂州及更北的地区尚未平定,成都是征讨的前沿,故最初即设5卫。明初一地设5卫的地区多为边防要地,如辽东、大同、宁夏、甘州、云南等,可见朝廷很重视成都的军事地理位置。成都平原农业发达,足以供军队屯田耕种,明朝把其作为镇守西部的基础。从整个形势来看,洪武十五年前明朝对西南的控制尚显虚弱,云南处于梁王之手,贵州大多数地区仍为羁縻之区,贵州卫、永宁卫皆置于边远、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朝廷无暇派大军征服,因此亦不够重视。其余6守御千户所治地俱是进出四川的重要军事关口,青川、保宁在通往陕南的要道上,雅州则是天全六番、长河西等部东向的必经之路,叙南通向永宁、贵州。重庆在明代也是四川的重要城市,但与成都相比,重庆偏东,故最初只设1守御千户所。

为了管理这些卫所,在成都诸卫设立的同时,置成都都卫。

洪武五年至十年间成都都卫新设卫所不多,且分布分散。

洪武五年在天全六番地设碉门守御百户所,隶雅州守御千户所,这是成都都卫及四川都司历史上唯一的守御百户所,当地设有茶马司,是藏族同内地物资交流的主要地点之一。青川所迁至元末的安州(明朝后来改为安县),改称为安县守御千户所,具体改治年代史书无载,应发生在洪武四年底至七年八月之间。七年八月,成都都卫以“改置不便调遣” (262)又迁所于青川,再称青川所。

洪武六年“巴县王立保作乱,称应天大将军,烧佛图关,犯(重庆)通远、南纪二门,千户左辅击走之” (263),因改重庆守御千户所为重庆卫。

洪武八年改成都都卫为四川都指挥使司,简称四川都司。

洪武十年,叙南所升为叙南卫,这是由叙南的周边环境决定的,它的南部是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仅有叙南所与永宁一卫显然不足守御。这也是洪武二十一年设置泸州卫的原因。

平定四川之初,明军对其西北控制的范围向西未超过绵竹、安县及青川一线。待四川大部稳定下来,明军开始平定西北。洪武十年十一月,威州、茂州等处土酋董帖里叛,朱元璋任丁玉为平羌将军率兵讨伐。当年十二月兵至威州,董帖里降,置威州守御千户所以作为西征的前哨。次年二月,茂州土酋杨者七降,立茂州卫,同时派其右千户所于叠溪守备,初仍称右千户所,至洪武二十五年改为守御千户所,直隶都司。

洪武十二年春,丁玉率师进讨松州叛乱,因地“僻在万山,接西羌之境……蛮酋屡入为寇,扰我边民” (264),于是筑城分置松州卫、潘州卫,以资守备,但是当年六月朱元璋以“松州山多田少,耕种恐不能赡军,若以人民供亿,则是困有用之民守无用之地,非良策也”,罢松州卫 (265),但丁玉、耿忠等极言松州为要害地,十三年八月又复置卫。洪武十八年二月又有人建议废松州卫,以“松州土地硗瘠,不宜屯种,戍卒三千粮饷不给。虽尝以盐粮益之,而栈道险远,军之甚艰,请移戍茂州,俾屯田于附近之地,则不劳馈运,而自可以制羌人”,朱元璋则认为“其控制西番要地,不可动也。军士粮饷其令旁近州县运给之” (266),不准废卫,只是把丁多之家“分房于成都等府州县附籍种田纳粮,既当民差,又贴军役” (267)。松州卫与潘州卫的设立,使得四川都司的西北界扩展了许多(见图24)。至洪武二十年合松、潘2卫为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嘉靖四十二年(1563)去“军民”衔,只称“松潘卫”。

图24 洪武十四年(1381)十一月四川都司辖区及卫所图

永宁卫、贵州卫、洪武十一年设立的黄平守御千户所及洪武十四年设立的平越守御千户所使得都司的东南界到达了今贵州贵阳以南。因此在洪武十五年这些卫所改属贵州都司之前是四川都司东南界控制地域最大的时期。设立贵州都司之后,辖界缩至叙州、泸州一带。(www.daowen.com)

元代的四川行省西南至大渡河,因此洪武四年四川平定后其南界亦只至此,云南依然是由旧元的大臣控制,直到洪武十五年初明朝大军平定云南,其北部建昌、会州、东川、乌撒、乌蒙等地才渐归四川所有。因此洪武十五年之前都卫及都司的西南界亦只到大渡河。

洪武十五年平定云南,在元末建昌路、会昌府地立建昌卫及其下二级所会川守御千户所,十月建昌路、会昌府、柏兴府均改隶四川,建昌卫与会川所亦改隶四川都司,都司西南界向南扩张。十九年设柏兴所,二十一年又立苏州卫。洪武二十五年故元平章月鲁帖木儿及会川王春等叛,攻破会川,并围攻建昌卫城及苏州卫城,由于当地卫所稀少,各地徒有自守,无暇应援。因此蓝玉率大军平叛之后,六月改建昌卫、苏州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会川所为军民千户所,七月设越嶲军民指挥使司,十一月改会川军民所为会川军民指挥使司。其中苏州军民司于三月改为宁番军民司,六月置盐井军民司(由柏兴所改),二十七年六月又设建昌前卫,另外还新设了5个二级守御千户所,即礼州后所、礼州中中所、打冲河中前所、德昌所、迷易所(详见下节“四川行都司建置沿革”),前4所属建昌卫,后1所归会川卫。至洪武二十七年九月设四川行都司前,大渡河以南建昌一带共有6卫、5所,这是都司西南部发展最盛的时期(见图25)。诸卫所大致沿宁远河呈线状分布,是云南至四川的交通线之一。

洪武十三年朱椿被封为蜀王,建府成都,设立了成都护卫,十五年起该护卫改由四川都司兼管。十七年九月,成都护卫改为成都左护卫,又增置右、中2护卫,自此至宣德六年(1431)蜀府一直拥有3护卫。

加上洪武十一年设的黔江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五年置的大渡河所、威州所(洪武二十五年前曾一度改为卫),二十年的松潘军民司,二十一年的泸州卫,二十五年直隶都司的叠溪所,再考虑到设废年代不明的岩州卫,在洪武二十七年九月设立四川行都司之前,四川都司卫所数达到了高峰,至少有17卫(不计岩州卫)、7一级所、5二级所,1守御百户所、3王府护卫。其统辖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5 洪武二十七年(1394)初四川都司辖区及卫所图

洪武二十七年(1394)初四川都司卫所统辖结构图

平月鲁帖木儿之后,总兵官蓝玉奏称:“四川之境地旷山险,控扼西番。连岁蛮夷梗化,盖由军卫少而备御寡也,宜增置军卫。顺庆府镇御巴、梁、大竹诸县,其保宁千户所北通连云栈,宜改为卫。汉州灌县、邛县西连松、茂、碉、黎,当土番出入之地,眉州控制马湖、建昌、嘉定……俱为要道,皆宜增置军卫” (268),当时“下群臣议,行之” (269)。但是《明实录》诸书并无保宁卫、眉州卫等设置的记载,可见洪武二十六年春蓝玉被诛,其建议并未付诸实施。

四川东部洪武十二年设置的瞿塘所,不久即改为卫,但该所及卫皆隶于湖广都司,其治地所在之夔州府归四川布政司,形成管理上的犬牙相错之势。此卫位于长江咽喉,这种方式亦是为了加强对交通要道的控制。洪武十四年设置的施州卫本属四川都司,年底改属湖广都司。

洪武年间还曾一度设置过龙州军民千户所和广安守御千户所,龙州所设于洪武二十二年,广安所设废年代不明,2所在洪武二十五年前已废。

自洪武二十七年九月在四川西南部设立行都司之后,四川都司西南界又缩回至大渡河一线,其辖区稳定下来(见图26),一直到明末都无大的变化,卫所设置亦趋于缓慢,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