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河南都司卫所沿革考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河南都司卫所沿革考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南都卫之时,河南一地已设卫所沿革如下。河南左、右2卫也应隶河南都卫。《明史》卷90《兵志二》等记载河南都司洪武二十六年卫所时有该卫,则该卫隶于河南都卫及河南都司。《明史》卷90《兵志二》记洪武卫所时称颍州卫,《明会典》、《大明一统志》河南都司下称为颍川卫。洪武三年十二月设立河南都卫之后,卫所设置一直比较均匀,但是废迁情况复杂。

河南都司卫所沿革考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二、河南都司卫所沿革考述

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都卫指挥使司” (3),洪武八年十月“癸丑,以在外各处所设都卫并改为都指挥使司……河南都卫为河南都指挥使司” (4),属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正月改五军都督府制后,属中军都督府。

河南都卫之时,河南一地已设卫所沿革如下。

1.徐州

吴元年(1367)七月“庚寅,置徐州及济南二卫” (5)。洪武元年八月“改……徐州五所为永清右卫” (6),徐州卫废。再设年代不详,徐州地理位置重要,当在不久即新置徐州卫。《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八月又记“改彭城、济阳、济州三卫于北平” (7),彭城卫即徐州卫,徐州一地当寻又置卫。《弇山堂别集》卷86录洪武四年正月十一日中言及“徐州卫指挥佥事”,可见在此之前卫已重设。

《太祖实录》洪武十二年三月记载“以河南都司所属徐州卫指挥使隶凤阳行都督府” (8),在此之前徐州卫隶于河南都卫及都司。根据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正月《罢中书省及都府诏》 (9),从这一年起,徐州卫由凤阳行都督府改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军卫。

卫“在州城东南隅” (10),明代徐州即今江苏徐州。

2.河南左卫、河南右卫、河南卫

河南左、右2卫设置时间不明,明军洪武元年初攻下洛阳,设置当不早于此时,至洪武五年正月“庚戌,并河南左、右二卫为河南卫指挥使司,以余兵二千六百七十人置陕州守御千户所” (11),废2卫而改设河南卫。

大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公署条言河南卫“在府城内修文坊西,洪武五年建”,河南府即今河南洛阳,原左、右2卫应亦治于此。

明史》卷90《兵志二》等记载河南都司洪武二十五年卫所时有河南卫,该卫初隶河南都卫,洪武八年十月以后一直隶河南都司。河南左、右2卫也应隶河南都卫。

嵩县守御千户所 《大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公署条言嵩县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洪武元年建”,乾隆《嵩县志》卷13公署中提到“洪武元年改营署为守御千户所”,明军洪武元年攻下河南,设所当在这一年。所治嵩县,即今河南嵩县。雍正《河南通志》卷11《兵志》记载嵩县所属河南卫,河南卫洪武五年设,此前该所可能隶于河南左卫或右卫。

3.汝宁卫、汝宁守御千户所

汝宁卫最早设置于洪武元年三月,当月“庚寅,置汝宁卫” (12)。根据顺治《汝阳县志》,“明洪武六年置守御千户所,筑五里三十步……八年置汝宁卫……永乐七年徙卫,复千户所” (13),汝宁卫曾在洪武六年改为千户所,八年复升为卫。

《明史》卷90《兵志二》等记载河南都司洪武二十六年卫所时有该卫,则该卫隶于河南都卫及河南都司。

永乐七年正月“改河南宁山卫隶北京行后军都督府,睢阳、归德、武平、汝宁四卫直隶中军都督府” (14),同年五月“升宿州千户所为宿州卫,改汝宁卫为汝宁千户所,调汝宁所余官军益宿州” (15)

《大明一统志》卷31汝宁府公署条记直隶汝宁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南,永乐三年建,隶中都留守司” (16),汝宁府即今河南汝南县,永乐三年为公署建筑时间,根据以上提到《太宗实录》永乐七年正月及《明会典》、《明史》卷90《兵志二》的记载,汝宁所为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千户所。

4.陈州卫

洪武元年九月“置永州、陈州二卫” (17)。陈州属河南布政司,且《明史》卷90《兵志二》等记载河南都司洪武二十六年卫所时有该卫,可以推断该卫洪武三年十二月隶河南都卫,八年十月隶河南都司。

《大明一统志》卷26开封府公署条言陈州卫“在州治西”,明代陈州即今河南淮阳县。

5.颍川卫(又称颍州卫)

洪武元年十一月“置颍州卫,命指挥佥事李胜守之……上因故汴道过其地,遂命胜筑城立卫,招辑流亡,民始复业” (18)。《明史》卷90《兵志二》记洪武卫所时称颍州卫,《明会典》、《大明一统志》河南都司下称为颍川卫。

《大明一统志》卷7凤阳府公署条言卫“在颍州城西北隅,洪武元年建”,明代颍州即今安徽阜阳。

正德《颍川府志》卷2颍川卫条言“洪武九年指挥佥事李胜开设”,成化《中都志》卷3载“洪武十九年指挥李胜创建”,皆误。

6.颍上守御千户所

设于洪武元年,成化《中都志》卷3记该所“在县治西颍阳门外,洪武元年千户孙继达开设……隶河南都司”。《大明一统志》卷7凤阳府公署条言“在颍上县城西,洪武元年建”,《明史》卷90《兵志二》记洪武二十六年河南都司下已有该所。

《大明一统志》在卷26河南卷首记河南都司下守御所时只提到该所,则该所直隶于河南都司。明代颍上即今安徽颍上。

雍正《河南通志》卷11记该所隶于颍川卫,误。

北京千户所

《太祖实录》洪武二年正月提到“元靖江总帅张荣……来归……授荣北京千户所镇抚” (19),洪武元年八月开封立为北京,该所初设当不早于此时。其他史料未提及该所,疑不久即废。

洪武三年十二月设立河南都卫之后,卫所设置一直比较均匀,但是废迁情况复杂(潼关卫见“陕西都司建置沿革”,宁山卫、蒲州守御千户所见“山西都司建置沿革”)。

1.南阳卫

洪武三年十二月“命溧水县知县郭云为指挥使,守御南阳,兼知南阳府事” (20),郭云始筹设南阳卫,至洪武四年三月“丙申,置濠梁后卫、南阳卫二指挥使司” (21)。卫始隶河南都卫,洪武八年十月隶河南都司。

《大明一统志》卷30南阳府公署南阳卫条言“在府治东北”,即今河南南阳市。

邓州守御前千户所 洪武六年设。嘉靖《邓州志》卷14《兵防志》记邓州所为南阳卫前千户所,“在州治东,国朝洪武三年命镇抚孔显兼知邓州事,六年升正千户,乃分南阳卫前千户所官军守御邓州,而颁之印,显既以州治付有司,专理军务,遂与千户李德开设所治,明年告成”,由此可知邓州所始设于洪武六年。

《大明一统志》卷30南阳府公署条言所“在州治东,洪武二年建……俱属南阳卫”,洪武二年为公署建筑时间。根据嘉靖《邓州志》的记载,邓州所治前身是州治,州治始筑于洪武二年。明代邓州治在今河南邓州市。

唐县守御右千户所 根据乾隆《唐县志》,“(洪武)二年特命金吾右卫千户程飞兼知县事,越三年置千户所,增守御之兵,隶南阳卫” (22),所设于洪武五年。

《大明一统志》卷30南阳府公署条言所“在县治东南,洪武三年建,俱属南阳卫”,根据乾隆《唐县志》卷2中提及唐县城池为“洪武三年右所千户程飞即元旧基建” (23),可见程飞到唐县后,即开始筑城建公署,筹备置守御千户所。

治即今河南唐河县。

2.宁国

《太祖实录》最早提到宁国卫是在吴元年正月,“乙未,置宁国卫” (24),洪武元年正月,明军才开始攻取南阳以北郡县 (25),所以这时的宁国卫和洪武四年底设于河南的宁国卫并无关系。《太祖实录》载洪武元年十二月“傅友德将雄武、宁国、横海卫” (26)及三年五月“宁国卫指挥” (27)中的宁国卫也不是后来的河南宁国卫。此宁国卫怀疑设于宁国府,即今安徽宣城。

洪武四年十二月“乙巳,置宁国、安吉、宣武三卫于河南” (28),宣武卫治在河南开封,疑宁国、安吉2卫治亦在开封。《明史》卷90《兵志二》等记载河南都司洪武二十六年卫所时有该卫,可以推测该卫初隶河南都卫,洪武八年十月隶河南都司。

《太宗实录》载永乐七年十月“改宁国卫为涿鹿左卫” (29),不再属河南。正德《明会典》卷108洪武时期河南都司宁国卫下也有“后为涿鹿左卫,属后府”的记载。万历《明会典》卷124记“河南都司……旧有宁国卫,后改涿鹿卫,属后府”,“涿鹿卫”应为涿鹿左卫。

3.安吉卫

《太祖实录》最早提到安吉卫是在吴元年三月,“癸丑,置昆山、吴兴、安吉三卫” (30),与宁国卫相同,此时的安吉卫与洪武四年底置于河南的安吉卫并非一卫,治所可能在今浙江湖州西南的安吉。

洪武三年正月“置通州卫指挥使司,以安吉卫军隶之” (31),废此安吉卫。

洪武四年十二月“乙巳,置宁国、安吉、宣武三卫于河南” (32),宣武卫治在河南开封,疑宁国、安吉2卫亦在开封。《明史》卷90《兵志二》等记载河南都司洪武二十六年卫所时有该卫,可以推测该卫初隶河南都卫,洪武八年十月隶河南都司。

万历《明会典》卷124河南都司下记“旧有安吉卫,后改通州卫亲军”,《太宗实录》永乐七年九月记“改安吉右卫为通州右卫” (33)明朝其他史料中并无安吉右卫之说,这里应是安吉卫改通州右卫,不再隶于河南都司。

4.宣武卫

《太祖实录》最早提到宣武卫是在甲辰年三月,“庚午,置……宣武……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此时的宣武卫与洪武四年底置于河南的宣武卫并非一卫,既为亲军,则该卫治所应在南京。此卫废除时间不明,疑和安吉卫一样,在洪武三年左右。

洪武四年十二月“乙巳,置宁国、安吉、宣武三卫于河南” (34)。《大明一统志》卷26开封府公署宣武卫条言“在都司西”,河南都司治在开封府,宣武卫亦应如此。《明史》卷90《兵志二》等记载河南都司洪武二十六年卫所时有该卫,可以推测该卫初隶河南都卫,洪武八年十月以后一直隶河南都司。

乾隆《大清一统志》卷150载宣武卫“在祥符县西北,明洪武六年置,今裁”,按雍正《河南通志》卷11,宣武卫“在开封府治北,明洪武六年建”,六年应为公署建筑时间。

5.陕州守御千户所、弘农卫

洪武五年正月设陕州守御千户所,十一年七月改弘农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五年正月“庚戌,并河南左、右二卫为河南卫指挥使司,以余兵二千六百七十人置陕州守御千户所” (35),十一年七月“置弘农卫指挥使司” (36)。《大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公署条记弘农卫“在陕州城内东,洪武二年置守御千户所,十年改为卫”,设所与卫的时间与《太祖实录》不符,今从《太祖实录》。

《明史》卷90《兵志二》等记载河南都司洪武二十六年卫所时有弘农卫。陕州所的隶属情况史书无载,无法推测它是直隶于河南都卫(都司),还是隶于河南卫。

所、卫治之陕州即今河南陕县旧城。(www.daowen.com)

卢氏守御百户所 雍正《河南通志》卷11《兵志》载该所属弘农卫,“在县治东,明洪武三十年建”。明代卢氏县治在今河南卢氏县。

永宁守御百户所 雍正《河南通志》卷11言所“旧在县治西,明洪武三十年建……”,永宁在卢氏北,应也属于弘农卫。

6.怀庆卫

洪武六年四月“置怀庆卫,以广西护卫指挥佥事阎鉴权卫事” (37)。卫始隶河南都卫,洪武八年十月隶河南都司。

《大明一统志》卷28怀庆府公署条记怀庆卫“在府治东,洪治七年建”,明代怀庆府治在今河南沁阳市。

卫辉守御前千户所 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卫辉守御千户所” (38)。《大明一统志》卷28卫辉府公署条记守御卫辉前千户所“在府城内东,洪武二十三年建,属怀庆卫”,明代卫辉府治在今河南卫辉市。

7.彰德千户所、彰德卫

彰德所设置时间不明,洪武八年九月“丁未,改河南彰德千户所为彰德卫指挥使司,隶河南都卫” (39),彰德所也应隶河南都卫。

《大明一统志》卷28彰德府公署条记彰德卫“在府城内东南隅”,明代彰德府即今河南安阳市。

林县守御中千户所 嘉靖《彰德府志》记守御林县中千户所“在县治东南修文坊,洪武七年拨守蚁尖寨,二十四年移入县,二十八年千户张成等建” (40),彰德卫洪武八年设,拨兵守蚁尖寨当在此年,寨在“林县西北蚁尖山上” (41),洪武二十四年移入林县,即今河南林州市。《大明一统志》卷28彰德府公署条记守御林县中千户所“在县治东南,洪武二十八年建,隶彰德卫”,则林县所是拨彰德卫中所建。

8.飞虎卫、熊韬卫

《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六年十月“丁亥,置飞熊、豹韬二卫指挥使司于河南开封府” (42),但是《大明一统志》卷7凤阳府公署记飞熊卫“在定远县东北五十里,俱洪武十一年建”,飞熊卫早已设置于凤阳府定远县。《明太祖文集》“飞熊卫指挥使司佥事郭洪诰”里提到飞熊卫为“亲军指挥使司”,诸如《明会典》之类的文献中记载飞熊、豹韬2卫一直属前军都督府,与河南没有关系。根据《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二年五月“丁亥,改祥符卫为武平卫,飞虎卫为信阳卫,熊韬卫为归德卫,坚城卫为睢阳卫” (43),洪武十六年置于开封的应是飞虎、熊韬2卫。

2卫设于开封,应隶于河南都司,洪武二十二年改飞虎卫为信阳卫,熊韬卫则应改为武平卫(详见归德卫)。

9.坚城卫

杨士奇《镇远侯夏国武毅顾公神道碑铭》 (44)提到“洪武元年升坚城卫指挥佥事”,则卫洪武元年已设。洪武二十二年五月“丁亥,改……坚城卫为睢阳卫” (45),坚城卫废。

明代砀山西北黄河北有坚城集,疑卫治于此。其附近的武平、归德、徐州等卫洪武时都一度隶于河南都司,此卫当不例外

10.祥符卫

设置时间不明。洪武二十二年五月“丁亥,改祥符卫为武平卫” (46),祥符卫废,但不是改武平卫,而是改归德卫。明代祥符县治在今河南开封。卫隶河南都司。

11.归德卫

设于洪武二十二年五月。是月“丁亥,改祥符卫为武平卫,飞虎卫为信阳卫,熊韬卫为归德卫” (47)。《明史》卷90《兵志二》等记载河南都司洪武二十六年卫所时有该卫,万历《明会典》卷124也记“河南都司,旧有归德卫,后属直隶”,可见该卫初隶河南都司。《大明一统志》卷7凤阳府公署条记武平卫“在亳州城内稍北,旧为熊韬卫,洪武二十二年改建”,亳州即今安徽亳州。这里的“旧为熊韬卫”与《太祖实录》所记之祥符卫改武平卫不一致。成化《中都志》卷3言武平卫“在亳县城内东街之北,原系河南熊韬卫,洪武二十二年调亳县守御,指挥同知方海创建,改武平卫,仍属河南都司,永乐七年改直隶”,嘉靖《归德志》卷2《建置志》载归德卫“洪武十年始徙宣武卫百户吕庸守御,二十二年己巳复徙祥符卫官军来城,改名归德卫”,所以推测《太祖实录》的记载有误,应是改祥符卫为归德卫,改熊韬卫为武平卫。

永乐七年正月“改河南宁山卫隶北京行后军都督府,睢阳、归德、武平、汝宁四卫直隶中军都督府” (48)

《大明一统志》卷27归德府公署条言“直隶归德卫,在府治东”,明代归德府治在今河南商丘市南。

12.睢阳卫

洪武二十二年五月“丁亥,改……坚城卫为睢阳卫” (49),《明史》卷90《兵志二》等记载河南都司洪武二十六年卫所时有该卫,可见该卫初隶河南都司。

《太祖实录》载永乐七年正月“改河南宁山卫隶北京行后军都督府,睢阳、归德、武平、汝宁四卫直隶中军都督府” (50),景泰元年(1450)正月“改直隶睢州(阳)卫隶河南都司管辖,以都给事中叶盛奏请也” (51)

《大明一统志》卷27归德府公署条言“睢阳卫,在睢州治东南,俱洪武二十二年建”,明代睢州即今河南睢县。

13.武平卫

洪武二十二年五月“丁亥,改祥符卫为武平卫” (52)。据前文推测,应是改熊韬卫为武平卫。《明史》卷90《兵志二》等记载河南都司洪武二十六年卫所时有武平卫,可以推测该卫初隶河南都司。《大明一统志》卷7凤阳府公署条记武平卫“在亳州城内稍北,旧为熊韬卫,洪武二十二年改建”,亳州即今安徽亳州,应是。

永乐七年正月“改河南宁山卫隶北京行后军都督府,睢阳、归德、武平、汝宁四卫直隶中军都督府” (53),卫改属。

14.信阳守御千户所、信阳卫

信阳所设置时间不明。洪武十三年正月《罢中书省及都府诏》中记由大都督府改设五军都督府时,中军都督府在外直隶卫所中有信阳千户所 (54),信阳在洪武四年二月至七年八月间属中都临濠府 (55),信阳所可能在此之间设立,它的隶属与凤阳诸卫相同,洪武十三年改设五军都督府时,凤阳诸卫归中军都督府,信阳所随之改隶。

《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二年五月“丁亥,改……飞虎卫为信阳卫” (56),原有的信阳所应被纳入卫中,《明史》、《大明一统志》、《明会典》均记该卫隶河南都司,推测洪武十四年九月设置中都留守司之时,信阳所改归河南都司,后设的信阳卫也隶于河南。

《大明一统志》卷31汝宁府公署条言“在县治东,洪武二十五年建”,明代信阳县即今河南信阳市。

15.汝州卫

正德《明会典》卷108记河南都司卫所时尚无该卫而有洛阳中护卫,则正德时汝州卫还未设置。万历《明会典》卷124记“河南都司……旧有洛阳中护卫,后并汝州卫”,按《明史》卷42《地理志三》载“洛阳,倚。洪武二十四年建伊王府。嘉靖四十三年废”,汝州卫当是嘉靖四十三年废伊王府洛阳中护卫时设,所以万历《明会典》卷124河南都司有该卫而无洛阳中护卫。

四库本《大明一统志》卷31《汝州·公署》记汝州卫“在州城内”,当是嘉靖四十三年之后添加的内容。明代汝州治在今河南汝州市。

16.钧州守御千户所(禹州守御千户所参见)

雍正《河南通志》卷11记载禹州所属陈州卫,“旧在州治西,明正德四年建,以千户领之”,正德四年建筑公署的时间离设所时间当不远。

万历《明会典》卷124载“旧名钧州,今改”,根据《明史》卷42《地理志三》“禹州,元曰钧州。……万历三年四月避讳改曰禹州”,正德年间所设之所应名为钧州千户所,至万历三年四月改名禹州千户所。

明代禹州即今河南禹州市。

建文元年至永乐三年永清左卫调至彰德,在这一段时间内应隶河南都司。详见“北平都司建置沿革”。

河南都司下的王府护卫数量较多,而且缺乏记载,有些变化只能推测。

1.河南左护卫、河南中护卫、河南右护卫

为开封周王府护卫。洪武十四年周王就国,十月“改凤阳左卫为河南左护卫指挥使司” (57),二十五年九月“辛卯,置河南中护卫” (58),《明史》卷90《兵志二》等记载河南都司洪武二十五年卫所时有河南左、中、右3护卫,则右护卫在洪武二十六年前已设。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未几,果有言周王不法者。……削王爵为庶人,迁之云南”,3护卫亦废。永乐元年正月周王复国,3护卫应重设。

《明史》卷116载“(永乐)十八年十月有告反者,帝察之有验。明年二月召至京,示以所告词,顿首谢死罪,帝怜之,不复问。归国献还三护卫”,正德《明会典》卷108载河南3护卫“后并彭城卫”,可见永乐十九年3护卫被废后,兵丁归入彭城卫。《寰宇通志》开封府公署条中已不提3卫。

2.洛阳中护卫

为伊王府护卫。《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七年七月“置洛阳中护卫指挥使司于南阳汝州” (59),据《大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公署条,洛阳中护卫“在府治东”,且洛阳的伊王府在洪武二十四年已开始建造 (60),中护卫治应在洛阳,《太祖实录》“南阳汝州”的记载有误。

洪武时一王府一般有3护卫,但是史料未提及有洛阳左护卫、洛阳右护卫,所以推测伊府只有中护卫。

万历《明会典》卷124记“河南都司……旧有洛阳中护卫,后并汝州卫”,按《明史》卷42《地理志三》“伊王府,嘉靖四十三年废”,洛阳中护卫当是此时废入汝州卫。

3.南阳中护卫

为唐王府护卫。朱洪武二十四年封王,南阳中护卫当在此后不久设立。洪武时一王府一般有3护卫,但是史料未提及有南阳左护卫、南阳右护卫,所以推测唐王府只有中护卫。

《大明一统志》卷30南阳府公署条言南阳中护卫“在府治东,洪武二年建”,指公署的建造时间。卫治南阳。该护卫一直存在到明末,是明代时间最久的王府护卫之一。

4.常山左护卫、常山中护卫、常山右护卫

为赵王府护卫。永乐二年四月朱高燧封王,在河南彰德建赵王府,据正德《明会典》卷108,永清左、右2卫与彭城卫一起“改常山三护卫。宣德初复为本卫” (61),2卫改护卫发生在封王后不久,永乐三年二月庚午“改设赵府三护卫,以彭城卫为常山中护卫,永清左卫为常山左护卫,永清右卫为常山右护卫” (62)。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从赵王高燧请,去常山左、右二护卫,只留中护卫及添设群牧千户所于贤弟府中” (63);宣德二年二月,“调常山中护卫及群牧千户所官军赴永平、山海” (64),废中护卫。

嘉靖《彰德府志》卷3建置志第二言“赵府,在永和门内一里……护卫曰常山”,明代彰德府即今河南安阳。同驻一地的彰德卫属河南都司,常山3护卫也应同属河南都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