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明瓷釉子底甚益验徵
明代景镇瓷艺进步快速,为器多作釉子底,因此明瓷器底釉色,便成辨识要点。如洪武窑器底或者刷白釉浆,但不匀均,于是浆薄处泛胎黄,厚处显乳白或浅青;其乳白又少光泽,与器身釉面对比,色泽有异(洪武也有无釉沙底呈大片火石红的,可视若元瓷余绪)。
复如永乐青花器,除大盘大都沙底外,他类多釉底,釉底者足端露胎,习称“沙足”,以别于宋瓷之满釉裹足及“铁足”。
又永窑底面刷釉稍匀,呈色较近似器身,乃比洪武窑艺渐趋成熟(偶见永窑圆器有轻微生烧者,胎骨粉浆不坚,则器底釉面呈开片)。
孙瀛洲说宣德窑釉子底器:“器身和口里足内釉薄处闪有明显的牙黄色,浓釉处微闪淡青色。”那淡青色,是较永乐器口足处所见含青绿之凝釉,渐隐去绿意。此处比鉴甚具妙意。
又宣德盘底大片的釉子,或呈鱼肚白兼有桔皮纹。随后成化器底釉子,细腻光致,且变鱼肚白为牙白。除牙白外,成化器底釉色又有显浅青、浅灰的不等,然观感均质实细致。究其理,无外乎料法、火法之稍异。(https://www.daowen.com)
《明清瓷器鉴定》又尝曰成化:“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成化还特有糊米底,即如黄釉青花大盘一式,盘身涩胎上彩釉,而沙底无釉,现糊米锅巴形色。
成化之后,镇瓷器底釉色以浅灰青、亮青为常,晚明趋于青白。其间官民窑犹见差异,如《明清瓷器鉴定》言正德窑:“釉质虽肥厚,细润却嫌不足,多有气泡,白釉多青中闪灰,釉表光亮莹彻。器底釉面光亮泛青,民窑器底多为浆白釉。”
举凡明瓷,器身与器底,釉色常见差异,然并非故作,实不妨视若时艺之别致。
下图:永窑青花梅瓶底面的白釉浆及嘉靖窑青花盘釉子底,署八思巴文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