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李清照与辛弃疾诗学的当代研究成果

李清照与辛弃疾诗学的当代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典诗词教学与大学生人格美育马银华一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大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作品都体现着时代的良心和人类精神的光华,具有较高的价值取向,特别是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中国古代诗人作家,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大都关注现实,关心国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人格精神的光辉。

李清照与辛弃疾诗学的当代研究成果

古典诗词教学与大学生人格美育

马银华

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大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作品都体现着时代的良心和人类精神的光华,具有较高的价值取向,特别是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中国古代诗人作家,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大都关注现实,关心国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人格精神的光辉。

王国维先生在《文学小言》中曾提到“屈子、渊明、子美、子瞻”几位大诗人,说“此四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认为他们“高尚伟大之人格”与“高尚伟大之文学”是相辅相成的。的确,像屈原正道直行、独立不迁、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陶渊明归隐南山、耕种田园、东篱赋诗、自甘淡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格杜甫忧国忧民、“愿天下大庇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苏轼屡遭贬谪、依然高唱“大江东去”、“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怀都展现出了人类高尚的精神人格。他们的诗美,人格更美。他们通过诗词所表现出的崇高理想、高尚情操,关心国家人民命运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面对人生磨难并不甘消沉的乐观旷达,在污浊黑暗的现实面前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对今天我们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教育意义。

一提起屈原,我们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那位行吟江畔、仰头向天、上下求索的诗人形象。他那为楚国强大而积极追求、九死而不悔的执着追求精神,那坚持理想、不屈服于黑暗势力的抗争意识,那独立不迁、正道直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至今都会使人高山仰止,崇敬不已。屈原是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融入诗歌里了,他的诗表现着他的为人以及他的个性气质和精神品格。可以说,他的人即是他的诗,他的诗亦如其人。透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诚挚的爱国激情和坚贞不屈的灵魂。如《橘颂》一诗就是借桔树的品格来象征自己的人格:“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这棵深深扎根于南国土地上决不迁移的桔树,显然就是屈原坚持理想不随波逐流的品格化身。作者屈原的品格与诗中所赞美的桔树品性是融为一体的,桔树的“独立不迁”象征着屈原的“独立不迁”。屈原以桔树象征自己,通过桔树向读者彰显他的人格理想,所以《橘颂》一诗可说是他人生理想的宣言书,崇高人格的定影照。屈原一生的所作所为就是“独立不迁”品性的最好注释,他一生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思想,尽管屡遭打击却不改初衷,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毫不动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坚持理想正义,哪怕死九次我也决不后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即使将我身体车裂支解,我坚持理想的心志也不会受到惩戒。他也曾希望像战国其他人士那样周游列国,去找一个赏识他才能的国家来实现他的美政。但是屈原是一位忠贞诚笃之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他不愿也不忍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只好自投汨罗江,以死殉自己的国家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因此我们在学习其诗作时,不仅要欣赏它优美意象、浪漫情思,同时还要让学生用心感受屈原如桔树般“独立不迁”的品格,理解屈原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爱国情怀和正道直行、矢志不移的高洁品格。

文明代表着人类的发展方向,但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异化,人只顾一味的向外追求财富和功名,恰恰忽视了生命内在的本质特性,因而在文明进程中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宿感,变得日益孤独无据、焦虑彷徨。而诗词的艺术境界正好为人们灵魂的皈依提供了一个庇护所,成为人们心灵家园的寄托。陶渊明一生经受住了贫穷的考验,抵挡住了功名富贵的诱惑,他超越了文明异化之苦带给人的悲情,扑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山水田园。在他的田园世界里,有人间烟火味而无社会的嘈杂喧闹,有浓浓的人情味而无官场的世俗气,他带着无限爱意和纯真的心灵倾听到来自自然田园的天籁之音,并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净化人类心灵的田园之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读着他这些悠闲愉悦的诗句,我们和诗人一样也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悠闲超然,什么是怡然自得。陶渊明拒绝乘坐载满血与火的文明列车,顶住了来自社会文明的诱惑,特别是历代文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欲望,毅然决然地斩断了功名富贵这一役心之物,梁启超先生说陶渊明“一生都是为精神生活的自由血奋斗”,为了精神不受损伤,心灵不受污染,诗人宁愿忍冻挨饿,固守穷困。“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血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韫袍之为耻?”(《感士不遇赋》)在他看来有比饥饿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人格尊严,宁肯身体饥饿,不能精神残缺。他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固穷守志的人格魅力,对我们这些在名利面前变得日益虚空浮躁的现代人,无疑是一味不错的清醒剂。

二(www.daowen.com)

古典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品格,对人的情感世界具有提升与净化作用,它可以使人心不死,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古典文学大家叶嘉莹先生曾用她的优雅和至诚为我们诠释了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和对人精神品格的塑造。“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先生一生以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文化为己任,倾毕生心血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教学和研究。她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她曾说:“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关系。”她认为当陶渊明、杜甫可以在你的感受之中复活的时候,诗歌自然会唤起你一种活泼开放的精神,诗歌的生命与你的生命融为一体,那是至美至善的无尽的愉悦。

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有一种内在的提升作用,当诗词的生命渗入到一个人的血液之中,与其精神融合,那么诗词就会成为支撑其走过各种人生境况的一种力量,可以让人从中获得一种强毅的担荷精神,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坚毅精神。

文革中蒙难而死的张志新烈士在被迫害时曾反复默念苏轼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诗句,以此来自我激励,她相信自己的清白,把这两句诗作为她在人世最后日子里的精神支柱。这两句诗出自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诗人年老投荒,以六十余岁之身被新党贬斥到僻远的海岛,过着“食无肉,医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甘泉”的寡淡日子,但苏轼以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战胜了种种磨难,超越了生死祸福,终于迎来了北归的诏书。当他乘船跨渡大海,穿越雷州海峡北归时,他的心犹如天地明月般清明澄净。此时,他进入了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一个与自然合一、荣辱不惊的天地境界。这两句诗就是他这一心境的自然流露,表现了这位老人虽历经忧患而依然不曾屈服和改变的坦荡胸怀和对待困境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这种由内在的生命修炼和体认带来的一种理性的成熟和智慧的通达,就是人们称之的“人文英雄”。在中国诗词文化史上,苏轼的人格心理确实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仕途名利场没有把他同化为汲汲功名、虚伪弄权的俗吏政客;长期的流放贬谪生涯也并未使他退化为“万事不关心”、只求一己之安的避人弃世的散人隐士。他“居庙堂之高”,则解危济困,为君分忧;“处江湖之远”,则关心民瘼,泽惠于民。无论在朝在野,穷达祸福,他的报国之情都未曾有所减损,正如陆游在《跋东坡帖》中所说:“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忠臣烈士所当取法也。”苏轼的一生以自己独立不惧的人格力量藐视逆境,以旷达的胸襟达成对苦难的超越,最终完成了对一己人格操守的完善。

苏轼在磨难面前不气馁、不放弃的胸襟气度不仅感动激励过无数像张志新这样的仁人志士,也是对当今大学生进行人格美育的最好典范。每一次读到“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与李公择书》)的文章,便对他身上的那份忠正谋国、刚直不阿的赤胆忠心有深一层的理解,心灵便受到一次震撼;每一次诵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黄沙道中遇雨》)的词句,眼前便浮现出苏轼风雨中吟啸徐行、昂首向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风貌,精神便受到一次鼓舞;而每每吟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这样虽处逆境却没有一点衰颓之气的诗作,身上的豪迈昂扬之气就会顿生。因此,我们在讲授苏轼的诗词作品时,就要让学生透过作品的思想境界,感受苏轼身上那种以天下为己任、虽遇艰险而不惧的忠正刚直的人格情怀,学习他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弊得失、在磨难面前不惧不馁、不悲不弃的胸襟气度,从而培育大学生关心现实、积极用事、于逆境中奋起的精神品格和耐挫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艺术魅力,而且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具有人格和道德的感召力,是提高大学生精神素质、铸造其思想灵魂的有力武器。每读一篇优秀的诗词作品,便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心。心情浮躁的时候,不妨去读读陶渊明那清新淡然的田园之作;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不妨去读读苏轼的旷达之篇;遇到困境时,也可以去读读陆游、辛弃疾的慷慨激昂之作,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正能量”的诗词作品可使我们萎靡的精神得到力量,使我们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因此,我们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就要渗透情感品格的美育,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去感受诗人身上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