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济南二安文化传承实践:探索与成果

济南二安文化传承实践:探索与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济南传承弘扬“二安”文化的探索实践邹卫平本文拟就进入21世纪以来,济南“二安”故里文化工作者传承“二安”文化的主要情况缕述于下。

济南二安文化传承实践:探索与成果

济南传承弘扬“二安”文化的探索实践

邹卫平

本文拟就进入21世纪以来,济南“二安”故里文化工作者传承“二安”文化的主要情况缕述于下。

一、氍毹京韵颂易安

2004年,为纪念李清照诞辰920周年,济南市文化局、济南市京剧院联合国内实力派编剧导演等创作群体,创排出新编京剧《李清照》。在是年第八届山东艺术节上,该剧一举夺取新剧目奖和编剧、导演、表演等多项一等奖。同年底,又在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斩获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及表演奖等多项全国级奖项。该剧体现出三个亮点:

(一)用漱玉词章为易安立玉照

诗词是李清照人生最委婉的写照和最本真的诠释。词章本是词人写,再借词章写词人。全剧采用诗词连缀结构方式,选用了13首易安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创作的诗词,用八场戏串联起她在北宋绍圣四年至南宋绍兴十六年(1093—1147)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尽量尊重史实,不为强化戏剧冲突而编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剧情成为这些华彩诗词生命的演绎和延伸。唱词和对白也自然有机地向易安词靠拢。使漱玉词的意境充盈于全剧,也使词人李清照的形象更丰满感人、词釆照人。

(二)用人文开掘接驳现代题旨

该剧用满怀敬慕的体察、理解、欣赏视角,去开掘和穿越古今相通的人文意义抑或是现代题旨,那就是李清照“对文化、对人生、对文化人人格尊严和精神的自觉捍卫与守望”(编剧罗怀臻语)。这不同样也是当今社会和文化人正在和应当勉力追求的吗?该剧通过展示李清照为保护古籍文物付出的艰难困苦,经历的心路历程,使人物命运与观众息息相关,脉脉相连。在引发的观众共鸣中使剧情产生崇高的人文张力,思想内涵更为深邃。

(三)用创新理念促进典粹传承

该剧继承李清照的文学创新精神,在继承国粹传统,确保京剧姓“京”的前提下,在艺术呈现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首次在京剧中引入了专业形体设计,将现代舞蹈语汇融入京剧程式化表演中。音乐声腔设计也根据人物刻画的需要融入昆曲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值得一提的是,还探索创新出该剧独有的晚年李易安界乎青衣小嗓和老旦本嗓之间的“清照腔”。在编剧、导演、灯光、服饰、道具、化妆、效果等各方面,都进行了顺应当下观众特别是青年受众欣赏偏好的创新尝试。甚至在剧目生产营销方面也进行了市场化创新,创造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成功模式。

二、风格诗剧塑稼轩

2007年,济南市文化局、济南市京剧院为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创作推出了原创新编京剧《辛弃疾》。在翌年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该剧荣获新编历史剧一等奖。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不学诗,无以言”。因此,自汉代以降两千多年的中国戏曲包括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粹京剧,从来就不缺少诗的韵致和中国式的诗剧品格。现在通常所说的诗剧,是指欧洲19世纪以前产生的用诗体对话写成的剧本,多只适于阅读。词别称“诗余”,因此,以“珠联璧合金镶玉”的形式,用国粹艺术塑造一代爱国词雄,将京剧《辛弃疾》打造成带有诗剧风格的创新之作,就成为济南文化工作者在新历史起点上可贵的艺术追求、创意探索和人文价值之憧憬。

(一)追求意象故事化

在史实和艺术的关系处理上,该剧本着“大事不虚,细节不拘”的原则,力图从更高境界上透视关照历史人物,力图塑造一个兼顾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富有诗化意象的伟大词人辛弃疾:执着于收复失土、一统中原、智勇双全的爱国将领;剑胆琴心、文采飞扬的词坛巨擘;忠国爱民、矢志不渝、具有一定民本思想的干练能吏。全剧通过六场戏,把编剧想表达给观众的剧中主人公的人格魅力、诗化意象生动鲜活、具象而又多侧面的展示出来。

为配合每幕故事的展开,该剧调动各种舞台艺术手段强化其诗剧特色。比如,对白契合京剧“千斤念白四两唱”的传统,尽量使之饶有诗意和抑扬顿挫、押韵上口。特别是有擅长诗剧风格创意的王晓鹰导演、“灯光诗人”周正平等加盟,使“意象更故事、故事更意象”的诉求平添诗化幻彩。

(二)追求情节悬念化

由于人们对辛弃疾名垂青史的事迹耳熟能详,为增强该剧跌宕起伏、大开大合的戏剧性、可看性,该剧在每场故事的情节设计上,尽量安排了一系列的跌宕悬念。如辛弃疾请缨授命领兵北伐即将成行时,因太上皇及主和派势力阻挠而突然变故;乔装北上侦察敌情功成返回途中,因宋朝奸佞泄密而遭金兵围困,危在旦夕之际遇同窗党怀英相救;临江楼苦谏孝宗反被屈辱,心境情绪跌入深渊后范玉娘的突然出现,使辛词中的千古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特定环境中有了一个戏剧性的、适时贴切的诗化诠释;在带湖同孝宗忘情把酒咏词时,因相机谏战献图而风云突变,导致辛同被逼自刎,辛弃疾被贬为庶民;主和派宰相为报辛弃疾惩贪治吏“杀侄之仇”,佯装送御酒企图毒死辛弃疾时,范玉娘替夫饮鸩、从容就义。特别是第四幕“奉命平茶军”一场戏,一方面突破传统禁忌,剑走偏锋,直面史实,给观众一个大悬念——心目中的爱国英雄、词坛才俊如何执行朝廷“剿灭茶寇”实际是屠戮百姓的命令;一方面用辛弃疾在《论盗贼札子》等文献中体现出的民本思想,展示给观众一个有根有据、符合逻辑,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戏剧性结局,不仅没有丝毫损伤词人形象,反而使其人格魅力、诗化意象更加丰富厚实、光彩夺目。

(三)追求铺陈时空化

为把辛弃疾最可歌可泣的人生经历浓缩在两小时的剧目中,该剧诗化而又巧妙地用辛词《破阵子》贯穿统领全剧。撷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的“醉梦”境界,打破时空障碍,用“醉梦”中同窗挚友、史称“辛党”的辛弃疾、党怀英的心灵对话,铺陈故事、展开情节、传达意象、况味人生。同时,用辛弃疾在不同时期的七首词作,结合剧情脉络穿插其间。使得这一诗剧风格的时空穿梭更加真切而不虚幻,质朴而不空灵。

观众欣赏京剧《辛弃疾》,如同捧一卷《稼轩词》在手,即刻与时隔近千载的辛公进行跨时空心灵沟通和对话,分享其人生智慧、人生经验,体味“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领略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宏阔情怀,激励人们无负盛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尽绵薄。这也正是京剧《辛弃疾》诗剧风格探索追求的时代价值所在。

三、妙词俚曲二安情(www.daowen.com)

2009年8月,济南市文化局、济南市曲艺团首次尝试将“二安”诗词,用集成创新的方式展示于曲艺舞台,令人觉得雅俗和谐,古今融韵,词曲交辉,耳目一新,并生发出许多新的感悟和启示。

(一)雅俗共赏,强强联合

这一专题演出用山东柳琴、山东琴书(北路)、山东琴书(南路)、山东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单弦等七种曲艺形式载歌载舞地演绎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天上星河转)》《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八阕词章。尽量让曲种同所选词章的内容、情绪、风格相吻合,加之“济南二安”与山东曲艺天然脐结的齐鲁文化基因,把宋词的古雅和“草根艺术”曲艺演唱的俚俗结合的贴切自然。过去许多曲艺大家也有把雅俗结合得极好的范例,如骆玉笙先生的单弦《风雨归舟》。这次创意策划的启发点就是此曲。

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强强联合”:“济南二安”词是宋词中的佼佼者;济南市古有“曲山艺海”之称,济南市曲艺团又是山东省唯一独立建制、品种齐全、曲艺“非遗”项目最多的国有艺术院团。

为使这台演出能成为“济南二安”故里的永续保留剧目。在以后的演出中还可以:一是,换场期间可安排山东诸城古琴或坠琴、琵琶、板胡之类乐器在边幕台角焚香独奏山东古曲、齐鲁小调,以延续观众意境和情绪。换场人员的衣饰举止要同曲目协调,以增其雅;二是,可适当增加其他山东曲艺和戏曲、民间小调等品种演绎二安词,以丰富视听,体现多元。如适度选用山东评书等形式作为某些词章的串联词、解说词、吟诵词,以增其俗,增其幽默感、亲切感、新鲜感、地域感。

(二)集成创新,资源整合

这是一次成功的集成创新。把古词填入俚曲,用雅句装进俗调。把舞蹈、音效、服装、舞美等演艺手段集中调度起来诠释诗词。使千年宋词优雅转身、焕然亮相。如用山东柳琴演唱的稼轩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载歌载舞,清新别致,独出心裁。再如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姚忠贤和杨珀、罗晓静师徒三人用山东琴书(北路)加多声部、男女对唱诠释的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也风格别具,很有味道。

除用原汁原味的曲艺品种表现手段演绎二安词之外,如果再配乐器、音效、灯光、合唱、伴舞,甚至LED多媒体的使用等方面,借鉴吸收话剧、京剧、动漫电影电视,甚至杂技(清照词中吟咏荡秋千的佳句颇多)等兄弟艺术门类的好资源,用“大曲艺”的理念,更大范围的集成,更大力度的创新,效果会更好。

(三)贴紧市场,主动配合

随着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行和济南文化艺术的繁荣构建,以及正在济南兴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即将竣工,亟需有着“文艺轻骑兵”之称的曲艺创新作品的加盟;更需要反映齐鲁和泉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艺术佳作共襄盛举。扩建后的大明湖恢复了《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曲艺演出场所,并重新改造装修了位于大明湖的辛弃疾纪念祠,李清照故里章丘在李清照纪念馆附近新改扩建的清照词苑和露天舞台,辛弃疾故乡历城区政府正积极筹划建设稼轩词苑等,都亟需用“非遗”形式展示李清照、辛弃疾的艺术作品充实和支撑。正是瞄准市场谋定而后动的“济南二安”诗词曲艺创作可谓是作当其时,创当其市,甘当配角,主动配合。相信结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结合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创意融合,“济南二安”诗词曲艺创作演出一定会有好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通过边演出边提升,真正成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化品牌和艺术经典。

四、心通意会古今同

根据笔者提议,2011年济南出版社出版了37万字由济南作家简墨创作的文化散文集《二安词话》。该著以新睿、新奇、新异、新巧的笔墨,倾心复清新地诠释了“二安”之美。这不啻是一次古今济南文学家时隔近千年的时空对话和灵犀雅聚,激发碰撞出的灵光神采、智慧火花,令人清心悦目、激赏称快。

(一)因爱而美

作者独出机杼地觅到了领悟“二安”之美的希格斯玻色子(所谓“上帝粒子”),这就是“爱”。她不仅是几乎一切文学艺术经典的永恒主题,更是“二安”之美的能量之源。由于同处宋代的“二安”有着共同的爱家国、爱桑梓、爱亲人、爱自然、爱生活、爱词赋的人文情愫、大爱情怀,加之李易安特有的爱夫君、爱文器和辛幼安特有的爱朋友、爱理想(北上抗金,家国一统),正是因为词人襟怀大爱才收获了“二安”词美不胜收的婉约之美、豪放之美、意境之美、文采之美、韵律之美、人文大美。正是由于“二安”各有心中大爱,才在命运分别关上李清照安富尊荣、和谐美满和辛弃疾沙场抗金、建功立业的愿景之门后,又筚路蓝缕地开拓出了一条开宗立派、彪炳青史的文学创作大道。易安词中因爱而美的华章丽句俯拾即是。稼轩词中“为爱踯躅”亦不乏篇什。以至于“怎一个愁字了得”、“可怜白发生”的原发和底片,还是应了一个我认为唯一堪同“真善美”比伦并肩的“爱”字。

(二)追心见善

言为心声,词是心花。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云:“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二安”词就是“二安”生命旅途中的精彩心灵记录。济南“二安”都有着一颗大雅诗心,是这两位不同性别、年岁相隔56载的文学巨擘的共同特征。李易安说过“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辛幼安说过“心旌所向,坐以神驰”。简墨别具慧眼,从心入手,探索出一条解读“二安”词的捷径。通过诠释李清照38阙漱玉词章,梳理出词人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早慧的少女、深情的思妇、孤独的愁妪。用一生特别是后半生的愁苦孤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印证了她百折不挠的良善心地。根据辛弃疾巨量词作中透露出的心理取向,通过解析54阙辛词代表作,从不同侧面分六章归纳出其几个主要心理特征。比如,稼轩对社稷的忠心,对百姓的仁心,对朋友的诚心,对自然的爱心,对世道人心和理想抱负的赤子之心等。

(三)由近现真

阅读《二安词话》,发觉我们似乎穿越过近千年的三维时空,从来都没有过距离济南“二安”那么近切!形象如此真切而亲切!好像能感受到其律动的心脉和均匀的呼吸。究其原因:一是,简墨能够背诵数千余首古诗词的童子功和深厚的古典及现代中外文学修养,使得她能在更大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用女作家特有的细腻、缜密、敏锐和灵犀一点解读“二安”。每每看似笔涉一些小情绪、小情节、小清新,读出的则是人文大情怀。二是,作者由“爱”切题,由“心”入手,如同打通了认知“二安”词的“任督二脉”,找到了深入“二安”精神堂奥的钥匙。三是,此书既汲取了前贤和今人诸多“二安”学术研究成果,又创新性地充分发挥了简墨笔法的空灵雅洁,澄澈明快,在古今中外,虚拟与现实之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地闪转腾挪。不仅提高了该书的可读性,也增加了展示作者优长的张力。

五、泉城应继续做足“济南二安”的文章

历史文化名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支撑。济南自古多名士,泉城从来即诗城。以三千多年前济南诗人的《大东》诗赫然遗存于《诗经·小雅》为滥觞,历代文化名人、诗词大家辈出,唐以降之崔融、杜仁杰、张养浩、李开先、李攀龙、王士祯等灿若星辰,宋代词人李清照、辛弃疾无疑是其中两颗璀灿大星。泉城人对“济南二安”这份珍贵精神遗产和文化品牌的传承弘扬探索实践将永远不会停歇。

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做足了本籍历史文化名人的文章,用以有效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尽管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较之以曲阜之于孔子,厦门之于郑成功(当地人称:“厦门处处皆成功”),呼和浩特之于王昭君,考文垂之于格达瓦,华盛顿市之于华盛顿,胡志明市之于胡志明等,济南还仍有继续努力的余地。2014年是李清照诞辰930周年。2015年8月,百年来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也将在济南举行。届时,将有全球2000余名顶尖史学家齐聚泉城,为展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带来良机。

借此,笔者已向有关方面提出若干建议,比如:结合城市建设发展,分别以李清照和辛弃疾命名两条新建道路;竖立辛弃疾铜像,以弥补泉城广场文化长廊未立稼轩像的缺憾;省会教育部门结合素质教育,选择适量的二安词作为乡土教材和特色校本教育内容列入教学规程;鼓励、支持影视剧、动漫、出版物、邮票等多种体裁题材的“二安文化”产品创作;“济南二安”在位于槐荫区吴家铺正在建设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中,理应有一席之地;以济南市政府名义,与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每年或隔年联合举办“二安”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并由此以纪念李清照诞辰930周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