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项羽之火烧咸阳:汉代典籍缺失的原因

项羽之火烧咸阳:汉代典籍缺失的原因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照此说,秦虽焚书,六艺诸子尚因博士所掌,得一生存空间,项羽之火才是汉代典籍不全的根本原因。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项羽入咸阳之前,萧何已将秦之典籍转移,“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21]。这批典籍很可能就毁于战火,而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乃是秦汉之际咸阳遭受的最大兵乱,它们亡于项羽之手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项羽之火烧咸阳:汉代典籍缺失的原因

前面我们讲到,焚书令的目的主要是文化控制,防止普通百姓与下层儒生利用知识造成对秦朝政治的威胁。所以,焚书是愚民而非“自愚”,以博士为代表的政府是有书籍典藏的。但汉初六经的残缺也是事实,所以典籍散乱除了秦的焚书应还有其他原因。

秦汉之际是一大变局,灭秦战争、楚汉之争及西汉平定异姓诸侯王,都伴随战乱而来。战乱本身就是对文化一次大的冲击和毁弃,牛弘所言之“五厄”[15]及胡应麟所续之“五厄”[16],基本都是在王朝更替、农民战争或内部反叛的背景下发生的。秦汉之际的战乱,应该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许多典籍的命运。只不过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关注于“焚书坑儒”,对这一明显的影响因素反而重视不足。这里,我们谈一谈项羽焚书的问题。

项羽虽出身于楚国贵族,但本人似乎没有什么文化修养,只是粗通文墨,“书足以记名姓而已”[17]。而且从他灭秦及与刘邦争霸的过程看,项羽虽有勇力,能征善战,但政治识鉴却没有过人之处,如只知以妇人之态抚慰部将,不知裂地封赏,不懂应机权变,还是表露了一些贵族的僵化与自矜。以入咸阳来讲,刘邦阵营的萧何虽出身刀笔吏,尚懂得封府库图籍,而项羽只是简单粗暴地付之一炬,其识见之浅狭可见一斑。而毁于战火的,当不仅是咸阳的宫殿,还很可能包括博士所掌的典籍。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汉初的典籍散落,项羽也难辞其咎,刘大櫆就认为:“迨项羽入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而后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圣人之微言,乃始荡为灰烬,澌灭无余”。[18]这种说法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同,如马宗霍就认为:“秦之焚书,只是导致六艺从民间消失;致令‘六艺从此缺焉’者,并非秦始皇的焚书,而是项羽的纵火咸阳宫室”[19];徐兴无也认为“明堂、石室以及博士官执掌的图书,必毁于项羽及诸侯屠烧咸阳之厄”[20]。依照此说,秦虽焚书,六艺诸子尚因博士所掌,得一生存空间,项羽之火才是汉代典籍不全的根本原因。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项羽入咸阳之前,萧何已将秦之典籍转移,“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21]。所以,项羽所焚只是宫室,秦之藏书并未在列,《三辅黄图》论及石渠阁时,言:“石渠阁,萧何造……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22],则萧何收秦宫廷藏书似确为实事。如蒙文通就据此认为“此尤秦书犹存于汉之验”[23]。此种观点有一定道理,因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确曾见过秦国史书,“独有秦记”,而它们很可能就是取自秦朝之藏书。(www.daowen.com)

但我们对萧何此举的作用不宜高度评价,因为汉初典籍散落确实较为严重,“假若萧何曾收博士官所掌之书,则六艺当不致亡缺很多”[24]。因为萧何搜集秦朝图籍的范围《史记》记载得非常清楚,即限于“丞相御史律令图书”,是为刘邦将来入主天下做准备。丞相、御史是汉廷最重要的执行官吏,其所藏之图籍与六艺、诸子等纯粹之学术性文献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更多属于文书、档案性质。特别是丞相与御史直接掌握各郡县的上计之事,《汉书·循吏传》有“使丞相、御史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以政令得失”语;又《匡衡传》载“至建始元年,郡乃定国界,上计簿,更定图,言丞相府”[25]。御史大夫的属官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26],这些图籍也非一般的书籍,而是与天下户籍地理经济相关的资料,如张苍在秦时曾任御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领主郡国上计者”[27],所辖具体事务《史》《汉》没有交代。《通典》保留了一丝信息:“而张苍善算,以列侯主计,居相府,领郡国上计者”,则仍与上计之事密切相关。所以《史记》言两府之书,事关“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等为政所需的资料,确是实情。

可见,萧何所收乃是事关料土理民的行政文书与档案,一般的学术性典籍并未为其关注。博士作为咨询性官吏,“掌通古今”[28],品秩也不高,只有比六百石,并非掌握实权的事务性官吏,其所掌之典籍的重要性与丞相、御史之文书和档案不可并论。出身刀笔吏的萧何不收博士之书,也是完全可能的。这批典籍很可能就毁于战火,而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乃是秦汉之际咸阳遭受的最大兵乱,它们亡于项羽之手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不收典籍的萧何成了刘大櫆笔下的“汉之功臣,而六经之罪人也”[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