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礼记》中先人的教导分享

《礼记》中先人的教导分享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礼记·表记》中,先人教导我们做人要“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第二段是屈原《离骚》中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表达了骨肉分离带给两岸人民的锥心之痛及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温总理借诗抒怀,以古通今,表达了他对台湾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深切关注。

《礼记》中先人的教导分享

在《礼记·表记》中,先人教导我们做人要“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要做举止不失体统、仪表不失庄重、言语谨慎的人。

作为公务人员,谨慎的言语足以使人信服,同时,又树立了良好的公务形象。

在“言语足以使人信服”方面,温家宝总理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张仲慧在《魅力中国》2009年第9期《温家宝总理的语言风格》一文中写道:

2003年,中国社会的不均衡发展,令社会转型期内矛盾凸显,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这种形势,温总理说道:“在我当总理以后,我心里总默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这表明,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自身的生死祸福都可以置之度外的信念与决心。

在谈到面临的繁重工作时,温总理巧妙地借用了屈原离骚》和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相隔两千年的伟大诗句,真实地表达了总理的内心世界,也巧妙地回答了他对新的职责的清醒认识。

温总理诸如此类的表达,让人体会到他的真诚和务实精神。

所以,真诚的语言使人信服。

在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时,如果能够让对方感到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我们的语言就会使人信服。比如:当对方提出超越了自己权限的问题时,不是简单地回绝对方:“我没有办法。”而是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为对方出主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2006年9月5日,温总理在访问欧洲前,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欧洲媒体的访问。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问道:“你晚上经常读什么?掩卷后又是什么让你难以入睡?”

温总理回答道:“你实际上是在问我,经常在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我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他引用了六段诗章来回答记者的提问。

第一段是左宗棠年轻时贴在门口的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第二段是屈原《离骚》中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第三段是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第四段是宋朝张载的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五段是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第六段是刻在德国哲学家康德墓碑上的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六段诗章无不体现出温总理充满庄严、圣洁、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温总理讲话中所体现的执政理念和人文情怀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不可自我膨胀,而应该时刻注重内在的修养,对权力、法律、道德乃至对大自然、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足够的敬畏。应当超越浮躁的现实,超越个人的私念,正确地对待自身荣誉和挫折,以更为宽广的胸怀,把国家兴亡、民族复兴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

所以,具有人文情怀的语言使人信服。

在公务交往中,在理解对方的情感,与对方的情感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我们的语言就会使人信服。比如,在接待上访人员时,许多公务人员经常将“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我明白您的意思”等话语挂在嘴边。(www.daowen.com)

温总理非常关注祖国统一问题,每每谈及台湾,他的话语中无不充满殷殷眷顾之情。

他说道:“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在2004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又引用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表达了骨肉分离带给两岸人民的锥心之痛及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他还曾套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说道:“浅浅的海峡,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语之殷殷,情之切切,令闻者动容。海峡那端漂泊的游子是14亿炎黄子孙最深的乡愁,是祖国母亲心尖上永远不能触摸的隐痛!

2009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说道:“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一片掌声。

温总理借诗抒怀,以古通今,表达了他对台湾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深切关注。他说道:“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温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吟咏的这句诗,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

所以,富有情感的语言使人信服。

在讲究公务形象的今天,“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一字”文明用语,已基本成为公务人员的语言习惯。但是,带有情感的文明用语是对方需要的,程序化的文明用语是不受欢迎的。

在“言语足以使人信服”方面,周恩来总理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通知工作人员,给与会者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能看懂中国的戏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周总理审阅。

周恩来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工作人员不服气地说:“给洋人看这种电影,那才是对牛弹琴呢!”

“那就看你是什么弹法了。”周恩来说,“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给你换个弹法吧,你只要在请柬上写‘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行了。”电影放映后,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所以,讲究技巧的语言使人信服。

思考题

(1)请以“向总理学习”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2)请阅读下列文字,联系本节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2008年,世界遭遇金融危机。9月24日,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纽约时讲道:“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

2009年3月13日,温总理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他选用唐代诗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来增强信心。他说道:“我们已经提出了一揽子应对计划。实现这个计划,我依然认为,首要的还是要坚定信心。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他告诫人们不要被今年的金融危机所吓倒。借用“明年春色倍还人”,说明明年的形势将会大大好转,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光明灿烂的美景,这大大振奋了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经济复苏的信心。

随后,他又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指出:“要行动,而不能坐等。”他说道:“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机遇。如果真正把握得好,措施得当,而且实施及时、果断、有力,我真希望中国经济能早一天复苏。那时,中国的经济经历一场困难的考验,将会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在被问到“信心”问题时,温家宝引述古语道:“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他借此鼓励民众,你想得到火不如自己去获取燧石,你想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他说:“心暖则经济暖,希望全体中国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这句话和古语一起登上了意大利《欧联时报》次日的头版,并发表评论说:“中国总理温家宝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已把中国人的信心、士气推到了一个顶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