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前文化的类型及概述

史前文化的类型及概述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量考古成果表明,中国史前农业是独立起源、自成一体的。七八千年前的人类聚落在各大文化区都有所发现,它们同中有异,显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陕西省临潼县的姜寨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另一典型。这一发现说明,仰韶文化阶段已经出现了金属铜的冶炼,由石器时代向铜石并用时代过渡。人类远古文明的摇篮遍布于世界各地。

史前文化的类型及概述

大约距今一万年,人类进入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产生,磨制石器以及陶器、纺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到生产经济阶段。在此以前人类只是食物的采集者,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是食物的生产者。耕种土地、饲养禽畜为人们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间或还有剩余。这种生态环境使人口可以较快增加,生活比较稳定,各种社会制度得以形成。这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的重要性与深远影响无论如何估价都不会过分。由“采集食物”进至“生产食物”,被称为“产食革命”。相对于以后的工业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最明显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生活方式,以及制陶、纺织、建房等新生产方式考古学家伍德(R. Braid Wood)根据碳14测定,推测农业的诞生时间距今约1万~1.2万年之间,其发生地点在近东的两河流域。

近人的研究证实,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特殊的区域性和独立性,并非两河流域传入。大量考古成果表明,中国史前农业是独立起源、自成一体的。黄河流域是以粟为主的旱地农业的发源地,长江流域是以稻为主的水田农业的发源地。

七八千年前的人类聚落在各大文化区都有所发现,它们同中有异,显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

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的裴李岗文化,约为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900年的农业聚落遗址,有房基、灰坑、陶窑,有石器、陶器、骨器工具及生活用品。石器以农具为主,包括耕作、收割工具——石斧、石铲、石镰,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磨棒。陶窑的发现足以证明,制陶业已有一定的规模。以泥质红陶为主,夹沙红陶次之。陶器有杯、碗、盘钵、双足钵、双耳壶、三足壶、深腹罐等。由此可见,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已进入了以栽培粟为主的旱地农耕阶段。

石磨盘、石磨棒(裴李岗文化)

1986年在河北省徐水县发现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一条小灰陶和草木灰层,出土了兽骨、禽骨、鹿角、螺蚌壳、木炭、石料,以及石器、骨角器、木板、木棒、夹沙红陶片。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谷物加工工具——石磨盘、石磨棒在遗址中的存在,说明当时已有农作物栽培。据碳14测定,它的年代为距今10510±110年至9690±95年(未作校正),把中国农业的起源上推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因而分布在这里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最为引人注目。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现已发现属于这一文化的大量遗址,以关中、豫西、晋南一带为中心,延伸至附近地区。西安郊区的半坡遗址,是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4200年间的仰韶文化典型。遗址的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基地。居住区周围有一条宽深各5~6米的壕沟,用于防卫。沟北边是村落的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场。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式的窖穴,是村落的公共仓库。在居住区大量房屋群中,有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公共活动场所,节日和宗教性活动都在此举行。村落中的成员共同生产、共同消费、互相协作,一起作息,过着平等而和睦的生活。

陕西省临潼县的姜寨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另一典型。姜寨村落遗址呈椭圆形,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60米,面积33600平方米。中心部位是500平方米的广场,两侧边缘有南北对应的两个牲畜夜宿场。广场周围是门都面向广场的房屋群,其外环以既可排水又可防卫的壕沟;沟东是三片墓地,沟西位于临河东岸是烧陶器的窑场。显然,布局如此规整有序的村落,必定先有规划,且具备严格执行规划的保障措施。由此可见,居住在这一村落中的人群,是由一定规范维系起来的统一群体。与这种社会组织的严密性相呼应的是,社会生产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姜寨遗址出土的小铜片,经鉴定为黄铜。这一发现说明,仰韶文化阶段已经出现了金属铜的冶炼,由石器时代向铜石并用时代过渡。人们把仰韶文化作为炎黄时代相对应的考古文化,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年。龙山文化分布很广,因此同样是龙山文化,彼此间的地域性差异相当显著,特别是到了龙山文化的晚期,这种特点更为突出。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是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原龙山文化是继承仰韶文化而来的一个文化系统。(www.daowen.com)

龙山时代人类的发明与成就,超越了前一时代,以下几方面是最值得注意的。首先是铜器的制造。中国发明铜器的时代也许早于龙山时代,但比较普及是在龙山时代。河北唐山大城的两件穿孔小铲,甘肃武威娘娘台的铜刀、铜锥,永靖大何庄一件残铜片,都是标准的红铜器。龙山时代仍处在铜石并用时代。其次是水井的开凿。河南洛阳矬李、河北邯郸涧沟、江苏吴县澄湖等龙山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土井,河南汤阴白营还发现了深达11米的木结构水井,反映了人类在饮水和灌溉方面所作的新努力。再次是城防设施的出现。早年发现的历城城子崖、安阳后岗的夯土城墙,近年在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又连续发现夯土城墙,反映了人类由村落向城邦的过渡,在这一时代已初露端倪。

人类远古文明的摇篮遍布于世界各地。中国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得天独厚,几乎布满了文明起源的遗迹。因而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由一个中心向外扩散、传播的,而是萌发于多个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多元的。著名学者安特生(J. G. Anderson)称新石器时代的中国人为“黄土的儿女”,他的著作即以此为名(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以往学者在探讨中国文明发源时,多归功于陕甘高原的“原生黄土”和黄淮平原的“次生黄土”的因素。诚然,黄土地带的土壤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因此可以说,黄土培育了黄河文明。但是其他地区的文明起源却与黄土无关,称新石器时代的中国人为“黄土的儿女”,至少是片面的。

1973年,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的村民为建造排涝站而深挖地基,意外地发现了先民们7000年前创造的遗迹。在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稻作遗存:稻谷、稻秆、稻叶,谷壳堆积一般厚度达20〜50厘米,最厚的地方超过1米。出土时稻谷色泽金黄,谷芒挺直,隆脉清晰可辨。经鉴定,这些稻谷是人工栽培的晚稻。据碳14测定,河姆渡遗址第四层的年代大约距今7000年。同时出土的用水牛、鹿的肩胛骨制成的农具——骨耜,证明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的原始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

鸟形象牙圆雕(河姆渡文化

如今,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已在遗址现场建成,再现了7000年前先民们的村庄——干栏式建筑及生活、劳作的场景。这一再现远古场景的博物馆已于1999年6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

太湖平原及其附近地区,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是水稻的主要栽培区。因首次发现于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而得名的马家浜文化,约存在于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200年。属于这一文化的遗址如吴县草鞋山、青浦县崧泽,都有炭化稻谷的出土,既有籼稻,也有粳稻。草鞋山还出土了用野生纤维为原料的织物残片——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纺织品实物。稍后的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200年)的先民们又开辟了饲养家蚕和生产丝织品的新领域。吴江县(今改制为市)梅堰遗址出土的黑陶器上有浅刻蚕纹图案,表明当地人已从事养蚕。湖州市钱山漾遗址中出土的丝织品如绢片、丝带、丝线,经鉴定,原料都是家蚕丝。

据专家研究,马家浜文化时期上海地区的佘山、天马山、金山、奉贤的残丘曾经森林茂密,平原地带有大片低凹的湖沼,先民们生活于湖沼间的高冈上,从事渔猎与农业,随着植桑养蚕的盛行,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1988年在湖南省澧县彭山头遗址中,也发现了稻谷和稻壳,经碳14测定,距今约8200年至7800年,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中国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它与另一个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印度次大陆)是两个各自独立起源和演化的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