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史概要第4版:商品经济高水平发展

国史概要第4版:商品经济高水平发展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中叶以后的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正相当于上述的第二阶段。全镇交易以棉花、棉布为大宗,经营花、布交易的牙行遍布,成为左右经济发展的枢纽。从栽桑开始,农家经营就与市场发生密切联系,卷入商品经济中。

国史概要第4版:商品经济高水平发展

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农业经济的商品化倾向以引人注目的态势发展着,农家植棉、纺纱、织布或栽桑、养蚕、缫丝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种经济的变化,为苏、松、嘉、湖地区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而市镇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的加深。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首先是扩张式的农业发展,每个生产者的平均生产能力不变,由于人口和耕地的不断增长而使生产扩张;其后是农业的商业化和技术进步,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建立;再往前一步便进入了工业化阶段。明中叶以后的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正相当于上述的第二阶段。

上海马桥出土的明代蓝花布

明代初期,松江冈身以东地带已普遍种植棉花,上海县人顾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科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就是生动的写照。其后,棉花种植逐渐向冈身以西推移。松江府属各县及苏州府属嘉定、太仓、昆山、常熟等县,都成了著名的产棉区,农家“多种木棉”,“专业纺织”,棉作的收入成为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这种变化对传统农业经济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农家的经济收益主要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 的棉花及其纺织品,这种产品只有在市场上作为商品出售后,其收益才能在经济上获得实现。当时的地方志中说:“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都反映了这种变化。

显然,植棉、纺纱、织布的收入是超过了纯农业经营的。嘉靖时松江人徐献忠说:“邑人以布缕为业,农氓之困藉以稍济。”这与农家经营的商品化有很大的关系。农家把棉花纺成纱带往市镇出售,这种出卖棉纱的农家除将自种棉花纺成纱,还从市镇买回棉花从事加工,纺成纱再出卖,这在松江很普遍:“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不少农家纺纱后还织成布,再送到市镇上出售,通宵达旦,“率日成一匹”。号称“衣被天下”的松江所产的优质棉布,如尤墩布、三梭布、标布、飞花布、紫花布,以及号称“苏布名重四方”的嘉定、常熟一带所产的药斑布、棋花布、斜纹布、缣丝布等,都出于农家之手。

明末清初上海县人叶梦珠对以松江为中心的棉布输出作了说明,所产棉布有标布、中机、小布三种。上阔尖细者称标布,以出于三林塘镇为最精,周浦镇次之,县城更次,由陕西、山西商人及徽州商人(新安商人)运销至秦、晋、京、边诸路。较标布稍阔而长者称中机布,由徽商运销至湖广、江西、两广诸路。他说,明代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苏州府的嘉定、常熟所产棉布也很畅销,“商贾贩鬻,近自杭、歙、清、济,远至蓟、辽、山、陕”。吴承明在《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一书中估计:清中期苏松地区年产棉布约4500万匹,其进入长距离运销的,总也有4000万匹。明朝的情况应该与此相差不远。

在这种背景下,苏、松一带经济繁荣、规模宏大、商贾云集的市镇,大都以经销棉布为支柱产业。

朱泾镇——四乡盛产棉花,又精于纺织,所产标布质地精细,优于远近闻名的尤墩布,时人有诗描绘棉布交易的兴旺:“万家烟火似都城,元室曾经置大盈,估客往来多满载,至今人号小临清。”其自注云:“明季多标行,有小临清之目。”所谓标行,即从事标布贸易的牙行;所谓估客,即各地前来贩布的客商,他们挟带巨资来此购买棉布,使朱泾镇生意兴隆,可以与山东运河沿线的著名商业城市临清相媲美,故号称“小临清”。当地人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说:“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

朱家角镇——万历年间已号称“商贾辏聚,贸易花布,为今巨镇”,成为 标布贸易中心,“京省标客往来不绝”。每当棉布购销旺季,镇上“布肆黑夜燃灯为市”,一片兴旺景象。全国各地前来购买标布的客商(即所谓标客)云集于此,“东市明纪场,茶楼酒肆,为京洛标客居停之所”。当时人的《衢歌》如此写道:“鱼米庄行闹六时,南桥人避小巡司,两泾不及珠街阁,看尽图经总未知。”此处所谓“两泾”即朱泾镇与枫泾镇,珠街阁即朱家角的雅称,“两泾不及珠街阁”,并非夸张之词,《松江府志》称它“商贾贸易甲于他镇”,是与事实相符的。

罗店镇——明中叶已成为棉布集散中心,“徽商凑集,贸易之盛几埒南翔”。从万历以来,罗店镇作为一个棉布贸易中心吸引了大批徽州商人,其繁华程度堪与邻近的南翔镇相媲美,因此当地人常说:“罗店素称饶富,有金罗店,银南翔之名。”全镇交易以棉花、棉布为大宗,经营花、布交易的牙行(花行、布行)遍布,成为左右经济发展的枢纽。

其他如七宝镇、安亭镇、外冈镇、娄塘镇、钱门塘市、金泽镇、黄渡镇等也都是以棉布交易为主的商业中心。

湖州府、嘉兴府及苏州府、杭州府一带是栽桑养蚕的传统地区。进入明朝以来,蚕桑业、丝织业不仅产量、品种有所增加,而且产地和从业人员范围也日趋扩大,农家经营的蚕桑压倒粮食种植,蚕丝之丰歉成为有岁无岁的决定因素。这与洪熙、宣德、成化、弘治年间丝织业由城镇向乡村推广有很大关系,正如乾隆吴江县志》所说:“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指苏州府)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指吴江县)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这里所反映的情况是有代表性的。由于丝织业向乡村推广,农家栽桑养蚕外还兼营丝织,这对于丝织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因素,同时也必然加深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湖州府各地出现了这样的盛况:“隆(庆)、万(历)以来,机杼之家相沿比业,巧绌百出,有绫有罗,有花纱、绉纱、斗绸之缎,有花有素,有重至十五六两,有轻至二三两,有连为数丈,有开为十方……各直省客商云集贸贩,里人贾鬻他方,四时往来不绝。”(www.daowen.com)

从栽桑开始,农家经营就与市场发生密切联系,卷入商品经济中。王道隆《菰城文献》说:“立夏三日,无少长采桑贸叶,名叶市。”此种叶市的价格变动很快,受供求关系与节令制约,朱国祯《涌幢小品》说:“其叶价倏贵倏贱,谚至谓‘仙人难断’。”从事桑叶买卖的牙行——青桑叶行,经营桑叶的期货贸易,称为现销或赊销:其预立约以定价,而俟蚕毕贸丝后偿还价款者,叫作赊销;其有预先付款,俟叶大后交易,叫作现销。一般而言,赊销价要高于现 销价四分之一左右。毫无疑问,丝、绸与市场的关系就更密切了。每到小满之日,必有新丝上市,于是商贾云集市镇,收购名满天下的优质湖丝,故时人说:“湖丝虽遍天下,而湖民身无一缕。”

太湖周边兴起了一大批以丝绸贸易为支柱产业的繁荣市镇。

苏州附近市镇图

南浔镇——四乡所产湖丝极负盛名,吸引各地客商,“每当新丝告成,商贾辐辏”,“列肆喧阗,衢路拥塞”。镇南栅的丝行埭,丝行“列肆购丝”,“商贾骈毗,贸丝者群趋”,一方面“乡农卖丝争赴市”,另一方面“客船大贾来行商”,南浔镇成为湖丝的主要集散中心。

乌青镇——四乡所产蚕丝以西乡为上,号称辑里(七里)丝。小满新丝上市时,镇上丝行十分繁忙,“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平时则有震泽、盛泽、双林等镇“各地机户零买经纬自织”,又有贩子“贸丝诣各镇,卖于机户”。

菱湖镇——四乡盛产蚕丝,万历《湖州府志》说,湖丝“属县俱有,惟出菱湖洛舍者第一”。小满后新丝市最盛,列肆喧阗,衢路拥塞,菱湖前后左右三十里内所产蚕丝,由农家摇船运至镇,牙行临河收丝,“四五月间,乡人货丝船排比而泊”,十分热闹。牙行收购后,转售外来客商,“镇人大半衣食于此”。

濮院镇——明初时人口已达万家,以织绸贩绸为业。此地所产濮绸十分著名,万历年间,“改土机为纱绸,制作绝工,濮绸之名遂著远近,自后织作尤盛”,镇上街巷“接屋连檐,机声盈耳”。机户从事丝织业,分工极细,有络 丝摇纬、牵经、运经、刷边、织手、拽花等。织成后,出售给绸行,必须由“接手”居间介绍。绸行招接来自闽广、两湖及北京等地的客商,因而绸行也分为京行、建行、济宁行、湖广行等,以京行财力最为雄厚,“京行之货有琉球、蒙古、关东各路之异”。

双林镇——是著名的包头纱(绢)的产地,深受各地妇女喜爱,因而“遍行天下”。成化年间双林周围农家都精于织绢,四方商贾纷纷前来收购;隆庆、万历以来,机杼之家“巧绌百出”,“各直省客商云集贸贩,里人贾鬻他方,四时往来不绝”。

原先曾以全国粮仓闻名天下的苏、湖二州及太湖流域,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手工业、商业的飞快发展,促使农家经营的商品化倾向日益加剧,大量耕地改种经济作物(如桑、棉之类),以适应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农业生产格局于是变为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使余粮区逐渐转化为缺粮区。加上这一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形成地狭人稠的压力,越来越仰赖外来商品粮的输入。于是大抵15世纪中叶,湖广作为天下的粮仓,所产粮食沿江而下,供应江浙各地,“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取代了先前的“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

伴随着商品的经济的高水平发展,明中叶以降,白银作为货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政府的财政收支,大都改用银两折纳与计算;原来以米、钞支给的官俸,逐步改用银两,本色俸米一石以银二钱五分支给;赋税也作了相应性变化,把相当大部分折成银两收缴,出现了金花银,以后又把徭役折成银两(役银);此外商税、手工业税、关税都相应地折成银两;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手工业与商业雇工,已经用银两来支付工价,例如万历时湖州地区农业雇工的工价每年为银二两二钱。而隆庆、万历以后海禁开放,海外贸易迅猛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满足了明中叶以来因普遍用银作为货币而对银的大量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