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钓鱼岛历史揭晓:诗歌解码

钓鱼岛历史揭晓:诗歌解码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黑水沟是“中外界水”,与钓鱼岛的附属岛屿赤尾屿关系密切,所以我们也将有关它的诗歌列入我们的解读范围之内。此诗全篇旨在说明自福建至日本九州岛的航线。小东即台湾岛,这首诗的注文明确告诉我们,钓鱼屿为台湾的附属小岛。颔联写初见钓鱼岛。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颈联是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

钓鱼岛历史揭晓:诗歌解码

古代的中国人不仅用文字记载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发现、命名和利用情况,在中国册封使的使行记录、中国的兵政文献方志文献以及中外所绘地图中有关于它们管控和归属的记载,中国还有一些热情的诗人用诗歌的形式歌唱过这些处在大洋深处的祖国宝岛。下面我们即对这些诗歌做一点粗浅的解读。由于黑水沟是“中外界水”,与钓鱼岛的附属岛屿赤尾屿关系密切,所以我们也将有关它的诗歌列入我们的解读范围之内。

据笔者所知,最早关涉钓鱼岛的诗歌是新安(徽州)商人郑舜功所作的《万里长歌》。嘉靖三十五年(1536),为对付倭寇,郑舜功以“国客”的身份奉使宣谕日本,他在九州岛住了三年,回国后写成《日本一鉴》。《万里长歌》 即载于该书第三部 《桴海图经》中。此诗全篇旨在说明自福建至日本九州岛的航线。其中有句曰:“或自梅花东山麓,鸡笼上开钓鱼目。”大意是说,自福建梅花所的东山开洋,以小东岛之鸡笼屿为航标航行,就可驶向钓鱼屿。郑舜功在注释中解释说:“自梅花渡澎湖,之小东,至琉球,到日本”,“钓鱼屿,小东小屿也”。小东即台湾岛,这首诗的注文明确告诉我们,钓鱼屿为台湾的附属小岛。不过,郑舜功这首诗全篇不是专门为钓鱼岛而作,最早专门用诗歌歌唱钓鱼岛的当数嘉靖四十年(1561)册封正使郭汝霖。

郭汝霖(1510—1580),字时望,号一厓,江西永丰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郭汝霖从小聪明好学,特别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的安全、边防时务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北京任吏科给事中期间,曾向朝廷上平倭十事。后累官至南京太常寺卿。著有《石泉山房集》十卷传于世。

嘉靖三十七年四月,明世宗任命时任刑科右给事中的郭汝霖、行人司行人李际春为正副使,持节前往琉球国册封其世子尚元为中山王。当时因海寇出没不时,未及开洋;到嘉靖四十年五月二十九日这一天方才成行。郭汝霖带着国书,领着使团一行人员,在琉球国长史梁炫、使者马加尼及其随从人员的陪同下,乘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这是郭汝霖有生以来第一次乘坐船只漂洋过海,大海中奇妙的景色和宏伟壮阔的境界,使这位年过五十的中国册封使臣诗兴大发。自福建梅花所启航后便先后写下《洋中》、《挂帆》二诗,叙写在海中所经历的“喷浪鼍声泡”,“人倚碧天行”的奇妙感受。闰五月初一日这一天,郭汝霖一行来到钓鱼岛,他又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即景抒怀。

钓 屿

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黄鼙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蜃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倚樯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诗的首联是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在遥远的天际,自己所乘的航船,驾长风破万里浪,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一往无前地行进。诗歌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也写出了气势,写出了郭汝霖这位天朝使节自己的豪迈胸襟。

颔联写初见钓鱼岛。黄鼙即黄色的鼙鼓,鼙鼓为军中所用,册封使有护封军人随行,擂鼓以壮声威。诗人说,封舟伴随着鼙鼓声渐行渐远,而掩映于碧波中的钓鱼岛却愈行愈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它的身影。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

颈联是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蜃是传说中的蛟属,也有人说是大蛤,据说蜃能吐气成海市蜃楼,实际则是由于光线经过不同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全射,产生了像城市、楼台亭阁等奇异幻景。这里用以形容钓鱼岛上的云彩变幻多奇。钓鱼岛上的云彩呀,就像海市蜃楼一般美丽迷人;周围的涛声则与清脆的竹笛一样悦耳动听。这一联是全篇的警策,诗人巧妙地用“将”、“共”二字,分别使“蜃气”与“山”、“涛声”与“笛”形成暗喻关系,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地处大洋深处的钓鱼岛那美妙奇幻的景致,而且生动地描绘出钓鱼岛的周围环境。钓鱼岛山峰之间云彩状如海市蜃楼,可见天气晴好,海阔天高;周围涛声如笛,自然海水平静,波澜不惊。诗人这里用幻中有真、虚实相生的写法,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诗人惊奇与兴奋喜悦的心情也就包括其中了。

尾联是作者直抒胸臆:我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一览祖国如此奇妙的山川景色,也足以告慰我的一生了吧。“浩啸”二字,使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情跃然纸上;一个“慰”字,则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胸襟表露无遗。

郭汝霖一行离开钓鱼岛两天之后,也就是闰五月初三日这一天,封舟来到钓鱼岛的附属岛屿之一—赤尾屿。这赤尾屿为“界琉球地方山”,是我国海上东北方向最后一座岛屿。它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却十分陡峭,整座岛屿如同巨石盘盘而立,就像一座界碑,屹立在祖国海疆的最东端。赤尾屿山脚下不远处便是黑水沟,与琉球王国最西南端的岛屿姑米山隔沟相望,只要有风,顺利的话,再有一天的水程就可以看到姑米山了。可是,郭汝霖一行来到这里时,海况却发生了变化—风突然停了。古代海上行船主要靠风帆,船无风自然不能行驶。不仅如此,这时海里也出现了奇怪的现象:白天有大鱼跃出水面,形如巨舟,把船弄得颠簸摇晃;晚上船摇晃得更加厉害,结果把帆篷也给摇坏了。一连三天情况都是如此。船上的军民十分惊慌,认为这是有水怪作祟,大家赶紧呼号祈祷,请海神天妃娘娘前来救助;天妃就是中国民间所说的妈祖,传说中掌管航海的女神。成神以前为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人称“林默娘”。郭汝霖还效仿前人之例,为天妃施了一部“金光明佛经”。说也奇怪,第二天风真的来了。看到赤尾屿上草木被风吹拂,这正是驶往琉球所需要的西南风,封舟再次扬帆启航,此时船上接封的琉球人也高兴地唱起了歌谣。于是郭汝霖即事即景,以赤尾屿为题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

赤 屿

赤屿盘盘立,石风舟动揺。

中孚敢自信,余事瓦虚飘。

幽赞归神贶,安全荷圣朝。

海邦忽伊迩,早晚听夷谣。

赤屿盘盘立,石风舟动摇。

诗中的“中孚”,原为卦名,是《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之一。“中孚”卦的卦形为兑下巽上。《易·中孚》:“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孔颖达疏:“风行泽上,无所不周,其犹信之被物,无所不至。”后来便以中孚表达内心的诚信。《易经》认为,诚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一切道德的根源。中孚卦的精神,后来被孔子儒家发扬光大,《中庸》把“中孚”视为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说是“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宇宙之道,自然的法则,实行“诚”则是为人的大道理。至诚,可以感天化物,感地化人。幽赞,意思是暗中受神明佐助;这里是指封舟受阻后又遇风而行事。海邦,海中邦国,这里指琉球,因琉球“四面皆海”,为海岛国家。夷谣,指琉球的歌谣;“夷”是我国中原地区华夏民族对东部各族的总称,也泛指外国;明代琉球虽然是中国的附属国,但仍属夷族。

《赤屿》全篇大意是说,赤尾屿如同盘盘巨石矗立在大海之中,山上吹来了西南风,脚下的封舟开始晃动起来。“中孚”卦中说,诚信是做人的大道理,对于这一点我是敢于相信自己的,因为我坚信自己做到了;至于别的事情则不好说,因为它们都不是人力所能主宰的,就像屋上的瓦一样虚浮而不踏实。这次我们暗中受神明佐助,船受阻后又遇风而行,主要归功于神灵的恩赐;当然啰,之所以安全脱险、不出意外,还承蒙当今朝廷的庇祐、皇上的洪福。倏忽之间,海岛之邦琉球的国境离我们竟然是如此之近,这也使得封舟上接封的琉球人,全天都高兴地唱起了自己的歌谣,因为他们很快就要回到自己的国家了。

《赤屿》这首诗记载了郭汝霖一行出使琉球途中在海上遇危而安的奇异经历,也记录了诗人自己一段复杂的心路历程。其中涉及古代中国与琉球王国海上分疆的有关描写,与他在《使琉球录》中所说的“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完全一致。《赤屿》是笔者所经眼的历代诗人作品中唯一一首以赤尾屿为描写对象的诗歌。感谢郭汝霖这位出生于江西庐陵大地上的优秀诗人,他以自己热情而生动的歌唱,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材料。

时隔十八年之后,中国册封使萧崇业在奉使册封琉球时所作诗歌中,也有关于钓鱼岛等中国海上岛屿的咏唱。

萧崇业,字允修,号乾养,明云南临安(今建水县)人,寄籍上元(今江苏南京)。隆庆五年(1571)进士,由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万历七年(1579),以户科给事中的身份被任命为册封正使,偕副使行人司行人谢杰一起出使琉球国。

萧崇业一行于该年五月二十二日从福建梅花所开洋,六月五日封舟抵达那霸港。后于十月二十二日动身回国,十一月初五日回到福州。使团一行在琉球住了四个多月。其间,萧崇业与副使谢杰二人分别作诗数十首,互相唱和。其中萧崇业和谢杰各有一首《见山谣》回忆海上航程,萧崇业在诗中写道:

水国迢迢几万里,天涯浩浩无穷已。

封舟一去淼何之?更忆岛中山可指。

少女倏忽反东风四方易位晦朦胧。

柁工迷路随波逐,海客无谋任转蓬。

平嘉岭已逾,鸡笼屿安在?

花瓶隐不浮,钓鱼沉翠黛。

洪涛白浪如梦中,长年三老虚相待。

武夷盘九曲,八闽峰钩连;

铁障与鳌顶,巉岩不可攀。

青山盈睫不用一钱买,沧海之山何太艰!魂飞思山处,目断望山时;

精卫费木石,安得愚公移!

舟人日日频指点,谓云是山还复疑。

蓦看波前鸭头绿,邈然太仓一粒粟。

须臾突起喜欲狂,譬若迁乔出空谷。

有山海可渡,见山舟可行。

开醅使君饮,操觚使君吟。

如此风波俱度外,只有苍苍解我心!

诗中的起首四句是引子,写海水漫漶无边、海道遥远无际,但对所经历的那些中国的海山岛屿却印象深刻,常在忆念之中。水国,水乡,这里指琉球。淼,水广大无际的样子。《楚辞·九章·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诗人写道,琉球王国距离中国路途遥远,大概有几万里吧,来这极远之地,沿途水势盛大,无穷无已。当时封舟在这浩渺无际的大海上到底要驶向何处,心里一片茫然;而更使我记忆深刻的是在海上所经历的那些山峰岛屿。

萧崇业《琉球过海图》。萧氏在诗作《见山谣》中将钓鱼屿视为福建境内“巉岩不可攀”的海山岛屿之一,为八闽山脉在海中的延伸。可见在明代册封使的意识里,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接下来十六句写海上天气多变,诗人在航船经历平嘉山、鸡笼屿、花瓶屿、钓鱼屿时的所见所感,及对福建全境山多险峻难攀的浩叹。海客,航海者。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平嘉岭,又称“平嘉山”、“平佳山”、“彭家山”,即今台湾东北所属岛屿彭佳屿。鸡笼屿,又称“鸡笼山”,位于今台湾基隆市东北港口外,以形似鸡笼而得名,今已根据谐音改名为基隆屿。花瓶,即花瓶屿,为台湾东端的附属岛屿之一,位于基隆外海,是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岛屿,由一小岛与若干岩礁所组成。钓鱼,即钓鱼屿,今称钓鱼岛。翠黛,古时女子用一种名叫螺黛的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眉,故称美女的眉为“翠黛”。这里用以形容钓鱼岛。因为钓鱼岛弯弯的形状,岛上植被茂盛,呈现出一片葱翠之色,所以诗人美之曰“翠黛”。长年三老,古时对船工的称呼;长年,长寿。九曲,福建武夷山有九曲溪,迂回曲折。八闽,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为八路,因有八闽之称。元吴海 《游鼓山记》:“福为八闽都会。”明邓应奎《君山歌》:“八闽丘壑称奇绝。”铁障,山名。弘治《八闽通志》卷十二《地理》:“铁障山,在二十都。壁立千仞,其色如铁。”鳌顶,巨鳌所顶戴之山,指海上岛屿;鳌,传说中海上能负山的大鳖或大龟。参见后赵文楷诗《过钓鱼台》。

钓鱼岛形如卧蚕,岛上植被茂盛,一片葱翠之色,诗人美之曰“翠黛”。

诗人说,这海上的天气呀,也像情绪变化无常的少女一样,本来刮的是西南风,倏忽之间又刮起了东风;这时东南西北四方都变换了位置,海上到处是一片昏暗,朦朦胧胧。掌船的舵工也迷路了,只能让封舟随波逐浪而行;我们这些航海者心里更是没了主意,任凭自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一路行来,平嘉山都已经过了,鸡笼屿又在哪里呢?花瓶屿隐去了它的身影,没有浮现于眼前;那山形山色如同女子眉毛一般美丽的钓鱼屿,似乎也沉没了。在这洪涛白浪中航行,人就像在梦境中一般;此时船工们都束手无策,无事可干。武夷山的九曲溪呀,曲折盘绕,迂回难行;不仅如此,整个福建的山脉互相勾连,无论是像铁障山那样壁立千仞的陆上山峰,还是巨鳌所顶戴的这些海中岛屿,都是高而险峻,难以攀登。虽说满目是一连串的青山,不花一分钱便可以欣赏到它们的美景,但坐落在沧海之上的这些山峰,实在是太艰险了。

与郭汝霖以个案的形式歌咏钓鱼岛、赤尾屿不同,在这首诗里,萧崇业是把钓鱼岛等海上岛屿放在“八闽峰勾连”这样的大背景下予以描写的;由于天气海况有别,郭诗侧重表现的是钓鱼岛美丽迷人的风景与在赤尾屿奇异的经历,而萧诗则侧重表现经过钓鱼岛等海上岛屿时艰难险阻的航程。

诗的后半部分写诗人的神往和遐思。首先,诗人借用中国古代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险道变通途而不能的无奈和惆怅。接着,诗人又回忆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上见到山时的惊喜,说明山在海上航行中的作用。其中“舟人日日频指点”六句,把海上见山的亲身感受写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船工们每天频频指点,说是前面有云彩的地方是山,开始吧心里还将信将疑;蓦然间海浪的前方隐隐出现了像鸭头毛一样的绿色,远远望去,不过京师储谷大仓中的一粒小米般大小。不一会儿,山突然变得高大起来,耸立于大海之中,船上的人们欣喜若狂,高兴的心情就好比小鸟从幽深的山谷中飞出来迁徙到高大的树木上一般。这里诗人化用《诗经·小雅·伐木》中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诗句,用以表达人们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航行、心里茫然不知所措时突然见到青山时的欣喜之情,非常形象生动;读着诗句,我们仿佛进入到当时真实的情境之中,触摸到航海者们内心那种难以言表的惊喜与激动。

诗的最后四句写诗人对酒当歌,抒发内心情愫。开醅(pēi),打开酒坛子。使君,奉命出使的人;这里既指册封副使谢杰,也是作者自指,因此时作者正与谢杰赋诗唱和,谢也有《见山谣》,与此诗同题,且内容相同。操觚(gū),原指执简写字,此指写作。苍苍,指天。 诗人说,酒坛已经启封,让我们干杯吧;纸笔已经备好,让我们吟诗吧。海上所经历的风浪之险我一点都不介意,此时只有苍天才能明白我的心。

在这首诗中,诗人既描写了封舟经过平嘉山、鸡笼屿、花瓶屿、钓鱼岛等海上山峰岛屿的艰难险阻,也表现了人们在海上航行时见到它们的兴奋和喜悦以及事后由此生发的感慨与联想。全诗具有博大飞动的境界,雄奇瑰丽的画面,浑茫苍劲的格调。诗中不拘一格的句式和用韵形式,不仅很好地表现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而且造成一种纵横开阖、循环往复的结构,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结尾处宕开一笔,说是“只有苍苍解我心”,表达方式更是婉转蕴藉。诗人的心思到底是什么?是想尽快完成国家的使命、皇上的重托,还是在经历了海上风波之后,对人生别有感悟?诗人没有说,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使人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诗人笔下,平嘉山、鸡笼屿、花瓶屿、钓鱼岛这些海山岛屿与武夷山等八闽之山勾连,它们都是福建全境那些“巉岩不可攀”的山峰之一部分,是八闽山脉在海中的延伸。这再次说明,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清代较早歌唱钓鱼岛的诗人有周煌。

周煌(1714—1784),字景垣,号海山。四川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煌幼承父训,聪颖好学。十三岁学举子业,下笔奇思迭出,人惊为奇才。乾隆二年(1737)登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累官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周煌能文善诗,书法遒劲,著作颇丰。今有《海山存稿》、《琉球国志略》等著作传世。

乾隆二十年(1755)十二月,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穆派遣陪臣耳目官毛元翼、正议大夫蔡宏谟等到京进贡方物,上表请求袭封王爵。清高宗特诏翰林院侍讲全魁为正使、周煌充副使渡海册封。次年六月,周煌偕全魁等赴琉球行册封大典;于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回国。这次出使,周煌除了撰成十六卷的《琉球国志略》记琉球历史、地理、风俗进呈御览外,还作诗八十余首,记往返途程及在琉球经历。其中《望钓鱼台》一诗即为周煌前往琉球途中所作。

乾隆二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周煌一行所乘的封舟与琉球接贡船一起于五虎门开洋;是夜,见鸡笼山。十一日太阳落山后,望见钓鱼岛,周煌于是即兴写下此诗。

望钓鱼台

一发青山认钓丝,投竿终古拂珊枝。

试看今日舟人喜,不是临渊起羡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直接切入正题,写在黄昏日落之时,诗人远远地眺望,见前方有一线青山,认出了那就是钓鱼岛。一发,犹一线;诗人用一根头发形容青山,突出了“望”中所见景物特点,因为距离遥远,视域中的钓鱼岛在地平线上出现时甚为狭小细长,所以用“一发”形容。而“一发”又与“钓丝”关合,这样便自然而然、不着一点痕迹地将钓鱼岛逗引出来。

第二句写钓鱼岛以固有的身姿屹立海上,存留世间,亘古不变。投竿,指垂钓。拂珊枝,即掠过珊瑚树枝。钓鱼岛位于海中,岛礁周围有珊瑚,投竿垂钓时钓丝自然要掠过珊瑚树枝。这一句概括时空,不仅画面鲜明生动,而且气象幽远旷渺,寄寓着诗人深沉的感慨。这钓鱼岛,它不仅经历了无数次海上潮涨潮落,也经历了日月移易,世事变迁,人间沧桑。一代又一代的过客相次逝去,而钓鱼岛却依然故我,依旧那么迷人地鸟瞰着大海,俯视着人间。“终古”二字给人以物是人非之感。此时,诗人也许想到了那些在经营海洋时发现钓鱼岛并予以命名的中国古代先民们,想到了前朝洪武以来经过钓鱼岛的历届册封使臣,想到了来这里捕鱼采药的中国渔民和药农,也许还想到了那一批又一批经过这里赴中国进贡的琉球陪臣和前往中国求学的琉球官生。读着这含蕴极为丰富的诗句,使人不禁百感交集,神思飘忽,心绪茫茫。

诗的三、四两句写望见钓鱼岛后舟人喜悦的情景。临渊起羡,即临渊羡鱼之意。 临渊,面对深潭;羡鱼,羡慕鱼的美味。原文于诗后有小注曰:“海行见山则喜。”诗人说,请看一看吧,此时船工们是如此的欣喜,这可不是因为即将面对深渊有望能钓到鱼、品尝到鱼的美味而高兴,而是在海上航行的人们见到山因为有了航标而兴奋不已。

这首绝句描写了诗人在海上航行时望见钓鱼岛的情景,表现了当时船工们喜悦的心情。诗歌含蕴丰富,概括时空,且处处关合“钓鱼”二字,而丝毫不见刻意雕琢的痕迹,体现了较高的创作技巧。

周煌此行还作了七言律诗《海上即事四首》,其中第三首也是在钓鱼岛海域所作。诗曰:

万灵呵护仰天威,昔所传闻总未非。

海舶合同黄帽住,水仙元共赤鳞归。

蜻能入舍双双引,鸟解衔窠得得飞。

好语海翁须记取,不妨知我亦忘机。

与前一首写在海上远眺钓鱼岛不同,此诗写的是封舟经过钓鱼岛时诗人的所见与所感。前诗重在写山,此诗重在写海。在古人传说中,中国的航船在经过钓鱼岛海域时,往往能得到神灵的庇祐呵护,航行时有大鱼夹舟左右,洋中万鸟回翔,绕樯而飞,这些都是神灵呵护的象征与标志;而海神天妃娘娘即妈祖也总是在这时出现,她或变成蜻蜓停在大船的桅杆上,或飞进船舱里,或化为鸥鸟,衔木筑巢,从而给人们以启示或警醒,引导船只安全航行。这首七言律诗即是以这样的传说为背景写成的。

在古人传说中,中国的航船经过钓鱼岛海域时,总能得到海神天妃娘娘(妈祖)的庇祐呵护。

诗的首联总括全篇,说明此番经过钓鱼岛时仰仗上帝威灵,有众多的神明护船前行,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往昔的传闻并非虚言妄语。(www.daowen.com)

颔联和颈联即是对神异现象的具体描述。黄帽,指黄帽官。作者句下有小注曰:“接封大夫黄帽。”据琉球王国官制,三品至七品俱为黄帽官;此称接封大夫,当指正议大夫蔡宏谟,正议大夫为正三品,戴黄帽。赤鳞,鳞片赤色的鱼;原诗句下自注曰:“过钓鱼台有大鲨鱼随舟。”说明此诗作于钓鱼岛海域。这两联诗句大意是说,自己在海船上和琉球的接封大夫住在一起,过钓鱼岛时看见有鳞片赤色的大鲨鱼随舟而行,又有蜻蜓双双引导,有鸥鸟衔草筑巢,任情自得地飞翔,这些都是有神明护祐的瑞征。

尾联写自己享受如此美好的境界,愿意泯除机心,在这里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好语, 善言。海翁,在海边居住的老人。忘机,消除机巧之心,典出《列子·黄帝》篇。据载,在那遥远的海岸上,有个很喜欢鸥鸟的人,他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边,和鸥鸟一起玩耍。鸥鸟成群结队地飞来,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有一次,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嬉游,你乘机捉几只来,让我也玩玩。”第二天,那人又照旧来到海上,一心想捉鸥鸟,然而鸥鸟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也不肯落下来了。后来便以“忘机”比喻一种自甘淡泊、宁静无为的心境;或以“鸥鹭忘机”、“鸥鸟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这首七言律诗描写了诗人在钓鱼岛海域的所见所感,不言而喻,其中有很多迷信的成分;但诗歌画面清新动人,意境简淡高远,而又寓含深意,值得人们咀嚼玩味。

在乾隆二十一年赴琉球举行册封大典使团的随行人员中,正使全魁的从客王文治,在其所作诗歌《渡海吟》中也有关于钓鱼岛与黑水沟的描述。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工书法,为清代著名书家。乾隆二十年冬,翰林院侍讲全魁受命为册封琉球使节时,便聘请当时游于京师的王文治偕行;二十一年,文治随全魁、周煌等至琉球,当地人以其书法为翰墨宝。此番出使琉球,王文治作诗两卷,命名为《海天游草》,后删节合并为一卷,计收有古今体诗六十五首,桐城著名古文家姚鼐为之作序。四年后文治登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一甲第三人,官至云南临安知府。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等著作传世。

王文治所作的《渡海吟》是一首古体长诗。作者先以一大段文字铺叙了出海后的天气与海况,接着诗人写道:

川后阳侯倏往忽来,金支翠旗灵光洞开。

赤鳞白鸟前导而后送,天神欲降心徘徊。

忽将黯惨变瑶碧,黑水之沟深似墨。

浑沌如游邃古初,玄黄不辨乾坤色。

那须然犀更照耀,飒飒阴风战毛骨。

方知中外有分疆,设险惟天界殊域。

我闻百川万派清浊殊,於廓灵海常委输;

奔腾日夜不肯歇,机关运转如辘轳。

偷闲我欲问真宰,问渠东去将何如?

在这一段诗歌中,前面四句写的是航船过钓鱼岛海域时的情况。与周煌《海上即事四首》其三诗中所写一样,其中弥漫着神话传说的成分。川后,传说中的河神。阳侯,波涛之神。倏往忽来,迅疾的样子;倏忽又为传说中的神名,《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金支,一种黄金饰品,常施于乐器之上;翠旗,饰以翠羽的旗帜。杜甫《渼陂行》:“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据周煌《琉球国志略》及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记载,本年册封使一行前往琉球,封舟出海后直至过黑水沟以前,连日俱有大鱼夹舟左右,又有宿洋鸟绕樯而飞。又周煌《海上即事四首》诗其三于“水仙元共赤鳞归”句下自注曰“过钓鱼台有大鲨鱼随舟”(见上诗引),这些都是本诗“赤鳞白鸟前导而后送”的注脚,也证明这四句即是为过钓鱼岛海域而作。

与周煌诗简淡高远的意境不同,诗人王文治在这里以丰富的想象,用浓笔重彩描绘了一个奇光异彩的神仙世界。为了护祐这些来到钓鱼岛海域的天朝使节,河神海神都纷纷忙碌着。南海之神刚走,北海之神又来了;空中奏响着仙乐,云端飘扬着饰以翠羽的旗帜,闪耀着神异的光辉,神仙所居的洞府完全敞开了。封舟前有鳞片赤色的大鱼引导,后有白色的鸥鸟护送;天上的神仙正想从云中下降,但心中又犹豫起来,徘徊不进。这些中国的神仙们犹豫什么呢?诗人没有说,但据下文可知,原来此时封舟不知不觉中已驶至另一片海域,来到一个非常凶险的境界——黑水沟,所以他们徘徊不进,望而却步。诗人在这里用“天神欲降心徘徊”表示环境的变化和叙写对象的切换,非常自然,而且巧妙。

接下来诗歌着力咏唱黑水沟。“忽将”八句是写黑水沟之险和作者过沟时的亲身感受与感悟。黯惨,昏暗惨淡。瑶碧,比喻清澈的海水。浑沌,古代传说中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古初,远古,太古之时。玄黄,《易·坤·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后用为天地的代称。然犀,同燃犀,古代传说燃犀角可以照妖。据《晋书·温峤传》载,东晋温峤在出兵平定苏峻、祖约之乱后,回师镇守武昌。经过牛渚矶(今安徽当涂西北长江边)时,见“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后来便以“燃犀”为烛照水下鳞甲之怪的典故。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词:“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殊域,不同的领土地域,远方的国家。

诗人说,一路行来都是绿色的海洋,海水清澈如同碧玉;到这里洋面突然变得昏暗惨淡起来。这黑水沟啊太深了,海水黑得如同墨汁一样。眼前模糊一团,船行其中就像是在太古之时的幽暗中游走,都分辨不清乾坤中天地的颜色。哪里还用得着燃犀牛角来烛照水下是否有鳞甲之怪呢,这里阴风飒飒,令人毛骨悚然,妖怪实在太多了。今天到这里才知道中琉之间本有疆界,两国是划分疆域而治的,上天在这里设置险阻,就是要把不同的领土地域、把中国同远方之国划分开来。

诗歌的最后六句写诗人询问上帝:百川万派之水汇集到大海之后,最终流向何方。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界、对宇宙奥秘的追索与探求。於廓,於,叹词;廓,大。灵海,大海;古人以为海中多灵怪异物,故称。委输,汇聚,注聚。《文选·木华〈海赋〉》:“於廓灵海﹐长为委输。”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沦波通地穴﹐委输下归塘。” 机关,设有机件而能制动的器械。 真宰,犹造物主,宇宙的主宰者。指天帝。

诗人说,我听闻中国那众多的河水与支流清浊不同,都不断地灌注汇聚到这浩瀚灵异的大海之中,这些海水日夜奔腾不息,其机关运转如同车轮;若能挤出空闲时间我打算问一问造物主,问问他这些海水向东流淌最终将要流到哪里去?

王文治《渡海吟》中关于钓鱼岛和黑水沟的咏唱,既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色彩,又把当时的场景写得生动逼真。诗中清楚地指出,黑水沟是中国与琉球王国的“分疆”,是天然的海界,阐明了位于黑水沟西南边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一历史真相。而结尾处对造物主的质询,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界深刻的探索精神。

清代在钓鱼岛海域作诗最多的诗人当数嘉庆年间册封正使赵文楷。

赵文楷(1761—1808),字逸书,号介山,太湖县(今安徽太湖县)望天乡人。自幼贫而好学,十岁即能为诗。嘉庆元年(1796)考中状元,历授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文渊阁校理等职。累官至山西雁平兵备道,后卒于官。文楷才华横溢,学识超人。当朝仁宗皇帝十分赏识,曾亲自赐诗称赞说:“丙辰吁俊典依前,教养菁莪六十年。寿宇作人昭化治,金阶选士听胪传。榜悬龙虎彤墀直,云护旌旗紫轪连。文楷佳名期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文楷性好吟咏,今有《石柏山房诗存》九卷传于世。

嘉庆四年(1799),因已故琉球国王尚穆的世孙尚温上疏请求袭封王爵,清仁宗命翰林院修撰赵文楷为正使、内阁中书李鼎元为副使前往册封。次年五月,赵文楷率领使团一行赴琉球举行册封大典。此行赵文楷作诗五十余首,详细地记载了洋中所见所感及在琉球的数月经历。其中《过钓鱼台》、《渡海放歌行》、《十一日见姑米山》等诗都是在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所作。它们不仅表现了使团一行在经过钓鱼岛、黑水沟时所经历的海上风浪之险,而且留下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归属的有关线索。

过钓鱼台

大海苍茫里,何人钓巨鳌?

老龙时卧守,夜夜浪头高。

老龙时卧守,夜夜浪头高。

如果说以前诗人们笔下的钓鱼岛,都是即事即景,表现了钓鱼岛的秀美、神奇或险峻的话,那么赵文楷的这首五言绝句,则通过历史的典故和传说,把读者带入一种浩渺混茫的境界。全诗巧妙地化用了我国古代“龙伯钓鳌”的故事,来表现钓鱼岛海域的风浪之险。据《列子·汤问》记载,古代我国渤海之东有大壑,为众水所归。海面上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仙山,经常随着潮水波浪上下浮动。山上居住的人们经受不了这样的动荡颠簸,于是诉之于天帝,天帝命禺强派十五只大鳌,每三个一组用头顶戴这五座仙山,五山才屹立不动。结果有位龙伯国的巨人,一下子钓去了六只鳌,于是五座仙山只剩下三座。因此,后来人们常用“钓鳌”或“钓巨鳌”为豪壮有胆略的典故。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便曾自封为钓鳌客。据宋代赵令畤《侯鲭录》记载,李白开元年间到京城谒见宰相,先投递一块手板,上面题写着:“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见到李白后问道:“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丝?”李白说:“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又问:“何物为饵?”李白回答说:“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宰相听后肃然起敬。 “龙伯钓鳌”的传说也曾出现在许多著名诗人的作品里,成为诗家言事抒情的话题。如李峤《海》:“三山巨鳌涌,九万大鹏飞。”李白《怀仙歌》:“巨鳌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高适《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巨鳌不可钓,高浪何崔嵬。”赵文楷以其超人的学识和非凡的炼字造句能力,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前人诗句于一炉,不仅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字中将钓鱼岛附近海域的风浪之险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和无穷的遐想空间。

赵文楷一行离开钓鱼岛,经过黄尾屿、赤尾屿,来到黑水沟。这里的风浪更大,海况更加险恶;随行人员都很害怕,呕吐者纵横相枕而卧。面对如此情景,作为钦命册封正使、使团的最高长官,赵文楷登上大船后面的指挥台,高声吟诵一首《渡海放歌行》[1],以鼓舞士气。歌曰:

朝登南台舟,暮发五虎门。

长风猎猎西南来,海天一气羲娥昏。

手持龙节向东指,一别中原今始矣!

借问何时却复还,海水直下千万里。

黑沟之洋不可以径跨,雷隐隐兮在下。

龙之来兮从如云,天吴海若争纷纷。

雨翻盆而直注,浪山立而扑人。

坎坎兮击鼓,捶大豕兮投肥羜。

兵戈林立炮车轰,长鲸戢尾茹不吐。

忽云霁而天开,见姑米之一柱。

谁言沧海深,沧海终有底;

正如地中覆杯水,不然安得有此山,

我行正在地中耳!

蓬莱瀛洲方丈山,山山相间虚无间。

徐福一去不复还,秦皇汉武何神仙!

人生不死亦何有,不如生前开笑口。

一时忧惧徒劳心,安问千秋万岁寿。

东海有螺剖为樽,注以松醪容一斗;

回头更语神仙叟,醉中少异壶中否?

琼浆玉液吾何为,但愿此海成春酒!

诗的起首八句回顾了这次登船、开航的地点及海上天气情况,也表现了诗人自己面对黑水沟时忐忑的心境。诗中所说的“南台”,即南台山,在福建省闽侯县南九里。明清时期中国出使琉球的使节多在此登船。“五虎门”,又名五虎山,在福建省闽侯县东南一百里海中。五峰排列如虎,中有一峰,不生草木,远望色白,俗谓老虎。古代五虎门内设长门金牌,两岸置炮台,形势十分险固。明初朱元璋大将汤和由海道取福州,即首先攻占此处,再驻军南台后攻下福州的。明清使节出使琉球多在五虎门“放洋”,即从这里出发乘船出海。“猎猎”是象声词,形容风声及旗帜等被风吹动的声音。“羲娥 ”,即羲和与嫦娥。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羲和为日御,嫦娥为月神,所以经常以“羲娥”代指日月。“龙节”,皇帝所授予的符节;节是信物,古代使臣出国持龙节以示信。“海水直下千万里”,中国古代称黑水沟为“大壑”、“落漈”,海底地层在这里急剧陷落,海水急转直下,诗故有此语。由诗的起首八句可知,诗人率使团一行人是由福建南台山登船、从五虎门乘船出海的;一路上刮着强劲的西南风,海天之间混混沌沌,模糊一片,连太阳和月亮也昏暗无光。今天来到黑水沟,就要离开中国的疆域了,面对大洋,望着眼前海底凹陷处深不可测的海水,诗人自己也不知道此一去何时才能回还。

诗歌接下来的十二句是对过黑水沟时情景的描绘。隐隐,象声词。《后汉书·天文志上》:“须臾有声﹐隐隐如雷。” 天吴,水神。《山海经》:“朝阳之谷,有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其为兽也,人面八首八足八尾,皆青黄。”海若,传说中的海神名。肥羜(zhù),肥嫩的羊羔。诗人说,这黑水沟的洋面可不是轻易就能越过的,海面之下有声隐隐如雷。天上有龙来了,带来了大片乌云;海神与水神在海中你争我斗,乱作一团。雨势很猛,如盆水打翻了一般直注而下;浪头很高,像山峰一样矗立着迎面向人扑来。这时船上的人们擂起了大鼓,向海里投下了大肥猪和肥嫩的小羊羔;士兵们如临大敌,纷纷举起了银枪长矛,并用炮车发射了轰轰隆隆的大炮。这一切祭祀仪式过后,大鲸也收敛而不敢嚣张了,它藏起了尾巴,只是吞咽着海水,不再喷射那吓人的水柱了。这时忽然云开雾散,天气放晴,远远地望见了姑米山那一柱擎天的身影。

在这一段中,诗人借助神话传说,描绘了过黑水沟时险恶的海况;其中关于祭沟的情景,则是实录。此前许多奉命前往琉球的使臣,都有过类似的记载。如康熙二十二年册封正使翰林院检讨汪楫便在《使琉球杂录》中写道:“薄暮过沟,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敌状,久之始息。”赵文楷在这里则将当时情景诗化了。

诗歌最后的部分是作者借事发端,抒写人生感慨,并以此鼓舞士气。诗人说,谁说这黑水沟的海水很深呢,它再深也还是有底的呀;黑水沟如果没有底,那它不远处的姑米山依托于何处、从何而来?我看这黑沟之洋也不过就是那堂上凹地之中倾倒的一杯水而已,我们的航船此时正如一芥小草在其中航行罢了。“覆杯水”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引导人们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高远的境界看待眼前窘境,藐视现实中的困难。

接着诗人又以古人因恐惧死亡而求仙访道均未达成愿望为例,说明一切忧惧都是徒劳的,只要把握现在,做好自己应当做的就行了。蓬莱、瀛洲、方丈,都是海中仙山名。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载:“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燕昭王)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徐福,秦朝方士,琅玡人。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请得童男童女数千人,乘楼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松醪,用松脂或松花酿制的酒。 唐李商隐《复至裴明府所居》诗:“赊取松醪一斗酒,与君相伴洒烦襟。”壶中,传说中仙人壶公善方术,能使所悬之壶化为天地,而宿于其中。《云笈七签》引《云台治中录》言:“施存……学大丹之道……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如世间,夜宿其间,自号‘壶天’。”此本道家的虚幻之说,在《后汉书·费长房传》和葛洪《神仙传·壶公》中亦有类似的记述。后人遂以“壶中天地”、“壶中日月”等指超尘脱俗、自有乐趣的境界。唐元稹《幽栖》诗:“壶中天地乾坤外,梦里身名旦暮间。”元刘秉忠《三奠子》词:“壶中日月,洞里烟霞,春不老,景长嘉。”旧时酒肆门联中所书“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亦是此意。琼浆玉液,指美酒。春酒,古代把冬季酿制、春季乃成的酒称春酒。一说春酒是春天所酿之酒,至冬始熟。据说唐代郢州(即今湖北钟祥、高山一带)所造春酒十分有名。唐玄宗开元时期,张去奢为郢州刺史时,把郢州春酒贡奉宫廷,很得唐玄宗的喜爱,便把郢州酒匠召入长安,在宫廷专门制作这种春酒。此后不久,郢州春酒酿法在关中传开,逐渐成了关中名酒。每年二月一日,长安周围的达官贵人和庶民百姓都普遍酿造春酒,用以祭祀勾芒之神。

诗人说,蓬莱、瀛洲和方丈山,这些仙山一个隔着一个都在虚无缥缈之间。你看那徐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秦始皇、汉武帝都忧惧死亡,想长生不老,最终哪里又做成神仙了呢!人生下来到世间走一遭没有不死的,还不如生前常开笑口;片刻对死亡的担忧和恐惧都是徒然地劳费心神,世上哪有什么千秋万岁之寿、长生不老之人!将这东海之螺剖开来权作酒杯,倒上一斗松醪酒,回过头去再问问那些神仙们,这陶然的境界与那壶中天地有一丁点逊色么?我们也不需什么琼浆玉液,但愿眼前的大海就成为我们的美酒吧。因为它会为我们的生命增添亮色,今天所发生之事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将来想起这一段经历,回忆起为了完成使命在这里跨越国境、奋力渡海的情景,会使我们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那种幸福感不就像饮了美酒一般使人陶醉么!

这首长诗写册封使团一行渡海过中外界水黑水沟的情景。全诗境界开阔,想象丰富,写景叙事声色喧腾,诗人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气概,给人以雄奇骏发的美感享受。全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的运用如探囊取物,信手拈来,而且不见一点痕迹,显示了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诗歌技巧;而诗中长句短句并用,韵律随着诗情的变化而变化,也使诗歌显得跌宕多姿。最后一段抒写人生感慨,作者没有因为世上无千秋万岁之寿、长生不老之人而悲从中来,而是奉劝人们笑口常开,把握现在,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一切,为自己的人生留下美好的回忆,则表现了作者积极的入世情怀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人生态度不仅能鼓舞当时航海者们的士气,也能引发读者沉思,给今人以启示。

赵文楷一行所乘坐的封舟离琉球国境越来越近,五月十一日,赵文楷又作一首五言律诗,记当时所见姑米山的情景。

十一日见姑米山 近中山矣

三日天风便,遥看姑米山。

五峰排水面,一线出云间。

远目真空阔,狂涛若等闲。

舟人齐举首,惊喜破愁颜。

诗题中的姑米山,译曰久米岛,是琉球王国西南方界上镇山,也是最靠近中国海疆的岛屿。题下小注中的“中山”,是琉球王国的代称。琉球在元朝延祐年间一分为三,即中山、山南、山北三个割据政权,史称“三山”。明朝洪武五年(1372),中山王察度首先向中国纳款称臣,建立宗藩关系;嗣后山南、山北也相继遣使进贡。宣德五年,琉球佐敷按司尚巴志攻落“三山”,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政权,但习惯上却仍以“中山”代称琉球,如琉球王国正史便称《中山世鉴》或《中山世谱》,琉球诗文总集称《中山诗文集》,历代受中国册封的琉球国王则称“中山王”。“近中山矣”意思是接近琉球的国境了,因为此时诗人是在舟中“遥看姑米山”,所以这样说。

诗的首联直点本题。连日来因风之便捷,千里水程一掠而过,很快就远远地望见了琉球国境上的姑米山。诗句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不仅突出了风的作用,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轻松和愉快。颔联写目中所见。诗人抬眼向前方望去,只见水面上姑米山的五座山峰排成一线,直插云霄。尽管姑米山群峰参差错立,但在诗人视域中却是一线排列,诗句真实地反映出“遥看”的特点。万里晴空之下,广阔无垠的大海之中,远远望去,姑米山排成一列,山上有白云缭绕,见到如此美景,热情的诗人心旷神怡,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此诗下一联:“远目真空阔,狂涛若等闲。”远望之中,视野真是空旷开阔呀,见到如此景色,大洋中汹涌的波涛也就视若寻常,算不得什么了!此联不仅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也写出了这位天朝使节优雅的风度和豪迈的胸襟。尾联写琉球船夫望见姑米山时的神态。舟人,船夫,此指琉球船工;中国册封使的船只前往琉球,掌舵者一般为中国福建人,船夫则为接封的琉球人。诗人说,见航船前方出现了姑米山,船上埋头工作的琉球船夫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又惊又喜,一改愁颜为笑容了。诗人用 “齐举首”三字描写船夫们见到姑米山瞬间的惊喜与激动,神态刻画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琉球的船夫们何以如此惊喜?因为那里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度,见到姑米山,就意味着将很快回到自己的家园,见到离别已久的亲人了!诗人在尾联中所描写的情景在前朝册封使的笔下也出现过,如嘉靖十三年册封使陈侃在《使琉球录》中便写到,五月“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虽然诗与文的体裁有别,但表达的意境却完全相同。

此诗全篇从“遥看”着眼,既写诗人自己因望见姑米山的美景而心旷神怡,又写琉球船工见到自己国家这一标志性的景观而惊喜。全诗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读者从中可以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

以上中国明清两代诗人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热情歌唱,不仅言惊言喜,咏叹旅情,而且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材料,揭示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为中国固有领土这一历史真相。

【注释】

[1]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又称歌行体,由古乐府诗发展而成。句式、格律声韵都较自由灵活,叙事抒情放任驰骋,如行云流水。原诗题下有小注曰:“舟至大洋,从人皆惧,哇吐者相枕藉。因登舟后将台,歌以作其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