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视摄像:光学镜头的造型特性

电视摄像:光学镜头的造型特性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学镜头的度量单位一般为毫米,如50 mm或75 mm,焦距用F表示。

电视摄像:光学镜头的造型特性

第三节 光学镜头的造型特性

补充阅读:

不同焦距的镜头,视角不同,拍摄下来的景物范围,影像放大率和画面的透视效果是不同的,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运动速度相同的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上所表现出来的被摄体的速度感是极不相同的,甚至差别很大。如沿摄影光轴纵向运动的物体,尽管让其在运动速度上保持一致,但是如果用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分别来拍摄的话,在画面上运动物体形成的速度感却相去甚远。不同焦距镜头的特点为摄影控制运动物体的速度创造了条件,例如,在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一个镜头,用长焦镜头拍摄从远处迎面而来的一个骑着骆驼的人,画面中的人物骑在小跑的骆驼上,在热浪蒸腾的戈壁中骑行了很长才跑到跟前,而在影片《火箭人》中,利用短焦镜头拍摄火箭人为了逃避黑帮匪徒的追捕,利用燃烧的火箭为动力驾车逃走的场面时,汽车从镜头跟前起步,眨眼之间就消失在画面中公路线条的灭点之中。

同样,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与摄影机距离相等,以相同的速度垂直于光轴运动的被摄体时,在画面上反映出的影像速度感也是极不相同的,在与摄影机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被摄体在画面中所占据的面积与画面空间的比例因镜头焦距的不同而不同。横穿画面时需要完成的路程长度不同,因此在速度一致的情况下,被摄体横穿画面所花费的时间也不同。根据不同焦距镜头的这些特点,摄影可以在画面上控制被摄物体运动时的运动速度,并通过对被摄物体在画面中运动速度变化的控制,来实现对视觉节奏的把握。例如在影片《走出非洲》开始的一个镜头中,拍摄一列火车在画面中行驶的场面,摄影机的机位选择在一般铁轨的转弯处,用长焦镜头拍摄,当火车迎面驶来,在画面中作纵向运动时,长焦镜头使火车的影像在运动过程中变化缓慢而显得迟迟不前,当火车转弯后运动方向与摄影机垂直,在画面中作横向运动时,这时长焦镜头所拍摄的效果是:车轮的转动在画面中的运动幅度非常明显和强烈,一下子就改变了火车在转弯前蹒跚不前的运动状态而突然奔驰起来,从而在镜头时间上利用运动物体在画面中的快慢变化形成一种视觉节奏变化效果。在这个镜头的空间结构中“作与止”对比因素的物化形态在前后两段是各不相同的,火车纵向运动时,运动的火车和周围不变的环境形成对比,虽然是一动一静,但由于长焦镜头的作用,火车在纵向运动时影像幅度在画面上变化不大,就像火车在原地喘息,蹒跚不前一样,主体与环境之间动静对比的力度此时近乎平衡,画面节奏缓慢,而当火车做横向运动时,由于长焦镜头视角窄,摄影机必须摇摄才能确保火车在画面中行驶,这时火车厢体和摄影机同步同向运动而显得相对静止,成为“止”的物化形态,而火车轮此时成为“作”的物化形态在画面中的运动则突然强烈起来,构成动与静的强烈反差,使火车转弯前保持的动与静的力度平衡,在转弯后迅速向动的方面倾斜,使动的力度大为增强,加上火车车轮的运动形态,本身具有往复式的变化特点,从而使画面节奏迅速加快。

(资料来源:高向明.视觉节奏.影像造型的视觉构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镜头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指摄像机每次开机至关机所摄取的一段连续视听素材,即电视画面;另一种即是本节所要讨论的光学镜头,是指摄像机上的光学透镜组,是一个技术性名称。

一、光学镜头及其特性

光学镜头是电视摄像机的重要部件,一般是由多片正透镜和负透镜与相应的金属零件组合而成的。质量较好、档次较高的摄像机镜头还带有自动光圈、电动变焦距等装置。光学镜头是摄像机的门户,它的最基本作用是把被摄物体成像于摄像机内的摄像管上。镜头的光学特性是指由其光学结构所形成的物理性能,由焦距、视场角和相对孔径三个因素组成。任何一种光学镜头,都可以由这三种光学特性的技术参数来表示和区分。

光学镜头光路示意图如图4-27所示。

img160

图4-27 光学镜头光路示意图

对电视摄像人员来说,镜头焦距、视场角和相对孔径对画面拍摄都会产生影响,它们的技术性能及组配关系直接决定了摄像者所能达到的技术可能性和艺术可能性。

(一)焦距

摄像机的镜头都可被看成为一块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光线穿过透镜会聚成焦点,焦点至镜头中心的距离,即为该镜头的焦距,焦距的单位是毫米。

镜头焦距的长短与被摄对象在摄像管光电靶面上的成像面积成正比。如果在同一距离上,对同一被摄对象进行拍摄,镜头焦距越长,那么成像面积越大,放大倍率越高;反之,镜头焦距越短,则成像面积越小,放大倍率越低。

摄像机的镜头焦距也称焦点距离,是指从光学透视的主点至焦点的距离长度。光学镜头分为变焦距镜头与定焦镜头两种。在变焦距镜头产生以前,均为定焦镜头,即每个光学镜头只有一个固定的焦距。在定焦镜头中,根据镜头焦距的长短,分为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短焦距镜头。光学镜头的度量单位一般为毫米,如50 mm或75 mm,焦距用F表示。

通常我们把焦距与像平面对角线接近或相等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一般的摄像机光电靶面成像面积,约等于16 mm电影摄影机的画幅像平面。标准镜头焦距通常为25 mm。焦距大于像平面对角线的镜头,称为长焦距镜头。焦距小于像平面对角线的镜头,称为广角镜头。焦距可发生变化的镜头,称为变焦距镜头。

(二)视场角

镜头的视场角是指摄像管有效成像平面(视场)边缘与镜头后节点所形成的夹角。从造型角度上讲,镜头视场角反映了摄像机记录场景的开阔程度。镜头视场角与被摄对象在画面中的成像效果成反比。视场角越大,被摄主体成像越小,画面景物越开阔;反之,视场角越小,被摄主体成像越大,画面景物的视野越狭窄。视场角主要受镜头成像尺寸和镜头焦距这两个因素制约。由于摄像管成像靶面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是不变的固定因素,所以直接影响视场角的就是镜头焦距了。我们拍摄时,一般只能通过变换不同焦距的镜头来改变视场角。

摄像机在同一距离上,对同一被摄对象进行拍摄时,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会改变该对象在画面中的成像面积和背景范围。这实质上是由于视场角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例如,一个视场角为50°的镜头所拍摄的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只有视场角为5°的镜头拍得的图像面积的十分之一。镜头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小;焦距越短,视场角越大,如图4-28所示。

img161

图4-28 摄像机镜头焦距与视角示意图

除了镜头焦距影响视角之外,镜头的实际成像面积,即CCD面积也是影响镜头视角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影响成像面积的主要因素有记录影像材料的规格尺寸和镜头摄像管的光靶面积。例如,35 mm电影像幅面积是22 mm×16 mm,16 mm电影像幅面积是10 mm×7.42 mm,1/2 in摄像管的像幅面积是5.7 mm×4.1 mm,1 in摄像管的像幅面积是12.8 mm×9.6 mm。

标准镜头通常是根据人眼的视觉角度来确定的。对于同一焦距镜头来说,由于成像面积不同,所形成的角度也就不同,因此,标准镜头的焦距也就因成像面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当像幅面积的对角线长度与镜头焦距的长度相等或接近时,此时的视角与人眼的视角大致相当。因此,人们常把像幅面积的对角线长度等于或接近于镜头焦距长度的镜头确定为标准镜头。普通135照相机拍摄的像幅面积是24 mm×36 mm,像幅的对角线长度为约43 mm,因此焦距在40~50 mm左右的镜头都属于标准镜头的范畴。按照这种规律,人们把焦距为40 mm的镜头确定为35 mm普通银幕电影摄影机的标准镜头,把焦距为25 mm的镜头确定为16 mm电影的标准镜头。由于1 in(英寸)摄像管光靶面积与16 mm电影成像面积相近,因此,1 in(英寸)电视摄像机的标准镜头也确定为25 mm。在1 in(英寸)电视摄像机系统中,对于镜头焦距短于20 mm的镜头人们一般称之为广角镜头,而对长于30 mm的镜头称之为长焦距镜头。但对于采用1/2 in(英寸)摄像管的摄像机来说,它的标准镜头不是25 mm镜头,而是12 mm镜头,那么它的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的概念和数值就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同像幅面积摄像机标准镜头焦距和水平视角比较,见表4-2。

表4-2 不同像幅面积摄像机标准镜头焦距和水平视角比较

img162

1 in(英寸)电视摄像机系统中标准镜头的焦距是25 mm左右,所呈现的视场角大约在45°左右;焦距小于25 mm的是广角镜头,其水平视场角均大于60°,由于摄像机一般使用变焦镜头,随着焦距的不断减小,其视角一般在60°~130°之间;130°~180°之间的镜头被称为超广角镜头,又称为鱼眼镜头;焦距大于25 mm的是长焦距镜头,其水平视场角小于40°,当变焦镜头的焦距不断变长时,其视角可以小到只有几度。

(三)相对孔径

镜头的相对孔径是指镜头的入射光孔直径(D)与焦距(f)之比,其大小说明镜头接纳光线的多少。相对孔径是决定镜头透光能力和鉴别力的重要因素。

相对孔径(D/f)的倒数(f/D)被称为光圈系数(F),被标刻在镜头的光圈环上。摄像机的镜头光圈系数分为若干挡,常见的有1.4、2、2.8、4、5.6、8、11、12、16、22等,相邻两挡光圈F值的比值为2,曝光量相差一级,由于像平面照度和相对孔径的平方成正比,所以F值变化一挡,相当于摄像机镜头的光通量变化一倍。在摄像时我们说开大光圈,实际上是从光圈调节环上大F值向小F值的一端运动,即减少了光圈系数值;而缩小光圈,则是从小F值向大F值一端运动,光圈系数值加大。比如,从光圈11调到8,就是开大了光圈,光通量增大一倍,曝光值增加一级,反之亦然。

对相对孔径和光圈系数的调节,决定了镜头的光通量和镜头景深。对摄像机的镜头进行光圈选择,实质是一个曝光控制的问题。现在的摄像机通常都有手动光圈和自动光圈两种控制方式。自动光圈只能对被摄场景的曝光控制作出技术性处理,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动态用光和艺术处理,只能由手动光圈才能更好地表现。在拍摄同一照度下的同一场景时,光圈越大,景深范围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范围越大。镜头曝光的有意图控制和不同景深的选择性运用,是摄像人员实现创作意图取得最佳画面效果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焦距、视场角和相对孔径(光圈)这三个表示镜头光学特性的参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彼此联系又互相制约的。它们都直接构成了对画面造型的影响。不同焦距、视场角和相对孔径的镜头所能记录的画面及其造型效果是不大一样的,如此为摄像人员准备了技术基础,提供了创作上的便利条件。在这三个因素中间,对画面造型影响最大,实际拍摄时作用最为突出的是镜头焦距的变化。因此,要想做好摄像工作,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不同焦距镜头所呈现的画面造型特点,充分认识到光学镜头不仅是一个技术手段,同时还是一种艺术手段,从而在电视摄像创作活动中扬长避短,发挥不同焦距镜头所能获得的最佳画面造型效果。

想一想:

焦距、视场角和相对孔径三个概念的含义,三者对画面造型有哪些影响?

二、长焦距镜头

长焦距镜头一般指视场角小于40°,焦距大于25 mm的镜头;对于摄像机的变焦距镜头而言,是指焦距调至大于25 mm的状态下的镜头,如焦距值为50 mm、75 mm、100 mm、150 mm等。长焦距镜头又被称为窄角镜头、远摄镜头等。

(一)长焦距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

在实际拍摄中,运用摄像机变焦距镜头中的长焦距部分所拍得的画面效果和造型表现具有以下特点。

1.视场角窄、画面景深小

长焦距镜头视场角窄于40°。例如,镜头焦距25 mm,视场角为45°左右;镜头焦距50 mm,视场角为23°左右;镜头焦距100 mm,视场角为12°左右。景深是指当镜头对一被摄主体调焦清晰后,在该主体前后方的景物也能形成清晰影像的纵深范围。景深受拍摄距离、光圈(F值)和镜头焦距三个因素影响,在F值、物距不变的情况下,焦距愈长景深愈小。例如,焦距25 mm、F值为4,物距6 m,景深从4~11.5 m,景深范围为7.5 m。

2.景物范围小、空间易压缩

长焦距镜头视场角窄、景深小,画面中呈现的景物范围受到景深范围和视场角的影响,画面中表现出限定的空间范围。长焦距镜头易压缩纵深方向的景物,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弱,减小镜头前纵深方向上的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距离,多层景物有远近、前后重叠的感觉。

3.利用长焦距镜头调拍

利用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有拉近物体的视觉效果,长焦距镜头可以在画面中将远处的细小物体拉近,使观众难以准确地判断出景物与摄像机之间的实际距离。

4.表现横向运动动感强,表现纵向运动动感弱

长焦距镜头可以加强横向于摄像机镜头轴线方向的运动物体的动感效果。当运动主体做横向运动时,由于长焦距镜头视场角窄,表现空间相对狭窄的关系和画框边线的因素,动体通过画面时产生了迅速的位移,所以会造成动体的运动速度很快的感觉。

离镜头方向而去的运动物体表现出一种动感减弱的效果。主要是因为长焦距镜头压缩了景物的纵向空间,减缓了物体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地运动所应引起的自身形象的急剧变大或变小的变化速度(图4-29)。长焦距镜头减弱纵向运动物体动感的效应,给摄像师提供了新的造型表现手段。

img163

图4-29 长焦距镜头压缩空间  杨建涛摄

(二)长焦距镜头的功用

1.拍较远物象,追求真实自然的现场效果

在电视节目拍摄过程中,常会遇到几种情况:生活场景中有的群众演员不希望、害怕甚至拒绝摄像机的拍摄;选择的模特或演员初次或很少上镜,面对距离较近,紧“盯”着自己的摄像机时心态紧张,无法与摄制人员很好合作;需要拍摄野生动物画面时与被摄对象可接近的程度只能处于有限的范围之内。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就是远离被摄对象,使摄像机处在一个不易被发现的位置上进行拍摄以获得动作自如、真实自然的画面效果。

2.用小景别镜头表现远处难以接近的场景和人物

长焦距镜头由于视场角窄,在远离拍摄主体时也能够拍摄出小景别画面,以此展示出被摄主体的细节。在摄像师面临复杂的外景环境和空间而又要以小景别画面表现众多物象中的某一点时,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可以得到主体物象成像大、鲜明醒目的画面效果。

3.用特写镜头易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

用长焦距镜头拍摄人物头部的特写,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够正确还原和表现出人物面部的五官比例。长焦距镜头不易产生几何畸变现象,能够较为准确而客观地还原出物体的水平线条和垂直线条。此外,长焦距镜头具有景深小的特点,如镜头的焦点调在人物面部之后,其背后的景物处于景深范围之外,成为模糊虚幻的影像,从而反衬出人物清晰鲜明的特写。

一些著名的人像摄影艺术大师在拍摄人物肖像时,常使用135 mm以上焦距的镜头,这种焦距的镜头能够准确还原出人脸的五官比例,不会出现变形,具有简化背景、突出主体、质感细腻等长处。

4.用长焦距镜头压缩纵向空间,拉近纵向景物之间的距离

压缩纵向空间是长焦距镜头的一个独特的造型功能,可以使镜头前的物体远近相聚被压缩在一个画面空间上。长焦距压缩纵向空间的效应使镜头前的形象重叠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在较小的空间里拥挤着较多形象的造型效果,使画面形象饱满,烘托了环境气氛,所拍画面能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空间纵深感,见图4-30。例如,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实况转播中几百面参展国和地区的旗帜如林招展的画面,就是运用长焦距镜头压缩空间的成功例子。

img164

图4-30 长焦镜头拉近纵向景物间距离  杨建涛摄

5.用长焦距镜头调整焦点形成画面形象的转换、完成场面调度

景深范围小是长焦距镜头重要的造型特点。在画面表现上的弱点是画面成像清晰范围小,因而不适合于用来表现宏大的场面和宽广的空间,但这也为我们利用焦点不同所造成的景深区段变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和表现优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如果调整镜头,反映到画面形象上的变化是:前景清楚、背景模糊;或者前景模糊、背景清楚。这种通过调焦点来改变景深区段的方法常被用来在不动机位和角度的情况下完成场面调度。还可以实现同角度、不同景别的场面调度。比如,在一些风光片中常见到这样的镜头,画面开始前景处是一串盛开的迎春花(特写),一会儿迎春花虚化消失(变焦点的结果),远处显现出一片绚丽的鲜花(全景)。这种镜头不仅实现了场景的转换,而且还具有“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意味。

6.用长焦距镜头创造虚焦点画面效果

拍摄时焦点不调到被摄主体上,而是在或前或后的某个位置,画面形象就会出现虚化现象,变得朦胧而柔和,成为拍摄中美化画面的一种特殊形式。

长焦距镜头产生的虚化画面可分为淡出、淡入两种。画面形象由实到虚的称为淡出,由虚到实的称为淡入。当把淡出运用在上一个镜头的结尾,把淡入运用在下一个镜头的开始,两个镜头的转换就有一个形象从实到虚、又从虚到实的过程。用于镜头转换处使画面转换流畅,并给人一种时空转换的感觉。可以利用这些淡出、淡入画面作为节目的转场镜头。

7.用长焦距镜头拍摄营造诗意画面效果

长焦距镜头具有压缩景物纵向空间、拉近景物之间距离、景深范围小等一系列的造型特点。运用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不同于我们生活中仅凭肉眼所见到的景物现象,是对现实景物的空间方位的重新排列组合。可以将太阳在画面上拍得离我们很近,可以把人类的目光带进细小的花蕊底端。这一切都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中不常见的景观。强烈、新颖的造型形式,有力、奇特的视觉效果,使造型形式富有了生命和灵魂。

长焦镜头营造诗意画面,见图4-31。

img165

图4-31 长焦镜头营造诗意画面  杨建涛摄

三、短焦距镜头

短焦距镜头又称广角镜头,是视场角大于60°的镜头。对于摄像机上的变焦距镜头而言,是指焦距小于25 mm以下的那一段镜头。

(一)短焦距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

1.视角宽、景深大

短焦距镜头的视角要比人的正常视角宽。一般来说短焦距镜头的视角宽于60°。例如,镜头焦距16 mm,视场角约为65°左右;镜头焦距12 mm,视场角约86°左右。短焦距镜头不仅能包容视阈更宽的景物,而且能够展现纵深方向上更深远的景物。例如,镜头焦距25 mm,F值为4,物距6 m,景深从3~11.5 m,景深范围为8.5 m。如果用10 mm焦距的镜头,F值为11,物距6 m,景深从1.8 m至无限远,景深范围达到近百米之多。

2.景物范围大、物象易变形

短焦距镜头不仅视场角宽,而且景深范围大,因而能将镜头前纵横两个方向的大部分景物收进画面,呈现一个视野开阔,包容众多景物的画面。焦距很短、视场角很大的短焦距镜头近距离拍摄某些物体时,由于广角镜头曲像畸变原因,线条透视效果强烈,线条倾斜、变形,具有某种夸张效果。摄像机位置离被摄体距离越近,这种变形与夸张的效果越明显,见图4-32。

img166

图4-32 超广角镜头景物范围大、物象易变形  杨建涛摄

3.表现横向运动动感弱,表现纵向运动动感强

对横向运动的对象表现动感弱,并且物距越远越弱;对纵向运动的对象表现动感强,并且物距越远越强。短焦距镜头对横向于摄像机镜头轴线方向的运动物体表现动感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短焦距镜头视场角比较宽,画面表现的横向空间远比长焦距镜头要开阔得多,当运动物体在镜头前做横向运动时,在画面上位移缓慢,因而显得动感较弱。

短焦距镜头对于朝向摄像机镜头方向而来或背离摄像机镜头方向而去的运动物体表现出一种动感加强的效果。主要原因是短焦距镜头强烈的纵深线条变化使镜头前纵向运动物体由小到大急剧变大、背向而去的物体由大到小急剧变小。许多摄像师利用短焦距镜头这种独特的造型特点,纵向低角度拍摄运动物体,使运动物体的动感强烈而明显。(www.daowen.com)

4.肩扛拍摄画面清晰稳定

短焦距镜头与长焦距镜头相比较,在相同情况下还具有画面清晰度高、色彩还原好,肩扛摄像机拍摄时画面容易稳定、拍摄成功率高等优点。

(二)短焦距镜头的功用

1.用短焦距镜头近距离表现可拓展视野

短焦距镜头视场角宽、景深大,具有表现开阔空间和宏大场面的有利条件。用短焦距镜头拍摄全景、远景景别时,容易获得视野开阔、空间纵深感强的画面效果,而且直观画面造型有拉开镜头前景物之间距离的感觉。短焦距镜头表现景物近大远小的梯度变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深度效果。因此,对一组同等距离上相同数量的物体,用短焦距镜头表现时,从视觉上不仅觉得这段距离较长些,而且觉得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也较大些。

短焦距镜头还具有在较近距离表现较大范围景物的功能。特别是在室内或其他一些拍摄距离不可能延长的地方,这一造型优势就更为明显。例如,想在世博会上较小的空间内拍摄中国馆的全景,想在通往黄山顶峰的小路上既想拍下远处的景物又想保留近处人物时,以及想在拥挤、狭窄的劳务市场拍摄急于找到工作的人群时短焦距镜头都是最佳的助手,它能够将近距离和远距离的人物、景物更多地收进画面,表现出集纳四面八方景物于一体的容量。

2.用短焦距镜头交代画面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在表现人物主体的同时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有着以环境烘托人物进一步说明人物的身份、刻画人物性格、交代人物动作目的等方面的作用,是电视画面通过形象的对列表达思想、表现意义的一种方式。短焦距镜头在这方面具有较强的表现力。短焦距镜头与标准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相比,其画面前景和背景或背景的概括范围大,拍摄同等比例的人物肖像时,它既能把人物推近观众,又能适当地在画面构图中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由于短焦距镜头能够在主体人物的前后保留一些适当的前景和背景,因此,在现场感较强的电视广告拍摄中能够起到交代环境、地点等作用。同时,在表现人物动作、神情时,适当地在画面中保留一些环境信息、背景和道具等视觉符号,能够起到“绿叶衬红花”的作用。现在不少影视导演都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物的陪衬作用和呼应作用,以及通过人物与环境的衬托所表现出的隐喻、对比作用。

短焦距镜头交代画面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见图4-33。

img167

图4-33 短焦距镜头交代画面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杨建涛摄

3.用短焦距镜头表现物象的层次,增加画面的信息容量

现代电视的画面造型追求在一幅画面上或一个镜头中的大容量、多信息,即在一个画面中形成几组事物的相互对比、映衬、烘托等。像生活本身那样不去“净化”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而是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将客观景物和事件有秩序地组织到画面上,还原出生活的本来面貌,并赋予它一定的表现意义。

短焦距镜头景深大的造型特点为在画面上多层次表现人物、景物及情节创造了条件。它可以把一个更大范围的深远的空间保持在画面的焦点上,使前后景物都处在清楚的视阈区内。如果摄像师珍惜短焦距镜头的这一造型特点,充分利用镜头前的景物空间中的前景、中景、后景或背景,就能在画面上呈现出立体的、多层次的造型效果。

充分利用短焦距镜头再现现实的大景深特点,在平面画框中呈现出景物的多层横断面,可以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视觉的立体化效果。这一方面是通过富有空间深度感的画面造型增加了画面的容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此基础拓展情节点、增添信息量。

短焦距镜头表现被摄场景前、中、背景,见图4-34。

img168

图4-34 短焦距镜头表现被摄场景前、中、背景  杨建涛摄

4.用短焦距镜头可进行隐蔽拍摄

利用短焦距镜头景深范围大的特点,拍摄时摄像师就可以减去调焦点这一动作,集中精力去抓拍有价值的新闻形象。甚至在拍摄现场混乱、人物众多的情况下,记者可以用手臂托起摄像机,采用不看寻像器,估计距离、估计方位的方法直接拍摄,可以出奇制胜,拍下人物真实、自然的表情和动作。现在有很多新闻节目由于被摄者害怕曝光,摄像师往往运用偷拍技术获取画面资料,他们将摄像机藏于包内,通过包上的特制小孔用广角镜头深入生活进行拍摄,能拍到客观和真实的情况。

5.用短焦距镜头的透视、夸张、畸变形成特殊的表现效果

利用短焦距镜头改变景物空间透视关系的功能,既能反映画面的深度空间,也能反映画面的纵横两度空间之中。在纵向空间它的夸张效果使景物显得更加高大、雄伟,并以一种对客观景物变形和夸张的造型效果撞击着观众的审美心境,赋予画面以某种特殊的表现意义。纪录片《深山船家》中,表现以原始方式在急流险滩中艰难前行的船队时,摄像师在船头以仰角度从纤绳方向拍摄岸上赤膊拉纤的船工。由于广角镜头的线条夸张变形效果,使前景中结实粗大的纤绳向着侧前方突然变细了很多,伸长了许多,仿佛不堪重负即将崩断的感觉,更显示出绳索的另一端那些占据画面很小面积的拉纤者的行路之难。

短焦距镜头独特的变形与夸张效果既有褒义又有贬义。当用短焦距镜头近距离表现一个人的面部特写时,五官比例的改变及位置的“移动”,使之面目全非,画面具有诋毁和丑化的意义,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夸张和滑稽的画面效果。如“泻立停”的电视广告中,赵本山当贴近镜头面对观众时,面部五官发生了变形,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夸张和滑稽的画面效果。

短焦距镜头近摄时的夸张人脸,见图4-35。

img169

图4-35 短焦距镜头近摄时的夸张人脸  杨建涛摄

6.用短焦距镜头在移动摄像中可稳定画面

由于短焦距镜头视场角宽,在摄像机同样的晃动幅度中反映到画面的晃动要比长焦距镜头小得多。短焦距镜头这一特点在摄像机运动起来的移动摄像中显示了它的巨大优越性。无论是摄像机架在移动车上的拍摄,还是摄像师肩扛摄像机的拍摄,使用广角镜头都能获得比长焦距更为稳定的画面效果。在东方电视台《东方时空》和《七分之一》栏目中,由于主人公活动的不同环境和转换,摄像师在跟随拍摄时,往往以广角镜头来进行记录和表现,保留了较多的“生活空间”,增加了画面的容量和信息量。另外,短焦距镜头在拍摄过程中更易于保持画面的稳定和平衡。

讨论:

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广角镜头的视觉特征。

四、变焦距镜头

(一)变焦距镜头的特点

变焦距镜头是相对于定焦镜头而言的一种可连续变换焦距的镜头,它由多组正、负透镜组成。除固定镜组外,还有可移动的镜组,通过镜筒的变焦环,移动活动镜片组,改变物镜镜片之间的距离,可以连续变动镜头的焦距。

目前,各生产厂家提供的摄像机大多只配有一个变焦距镜头。常见的变焦距镜头的变焦范围有12~75 mm,10~150 mm,9.5~143 mm,9~117 mm等。用最长焦距值除以最短焦距值就是这个变焦距镜头的变焦倍数,例如10~150 mm焦距的镜头变焦倍数是15倍。变焦倍数越大,变焦范围就越大。一般来讲,变焦倍数大的镜头记录景物和表现空间的能力比变焦倍数小的强,但镜头的构造也复杂得多,并且镜头的长度和重量也会增加,因此,选择摄像机的变焦距镜头并不是镜头的变焦倍数越大越好,而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所拍摄的题材及制作上的要求选择适当的镜头。

(二)变焦距镜头的功用

摄像机的变焦距镜头一般都包括广角镜头、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三个部分。一个变焦镜头可以代替三种镜头,以此实现定焦镜头不易达到的某些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连续变换焦距使域面景别出现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变化,形成一种变焦距推拉镜头的效果。变焦距镜头具有广角至长焦各种镜头的功能,给电视实况转播和拍摄电视纪录片的摄像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利用变焦距镜头能摄取到丰富、独特的镜头画面,加快现场摄制速度,这是它“与生俱来”的优势。变焦距镜头的多种功能,对镜头画面处理、造型表现有着以下几个特殊的用处。

1.调拍

摄像机变焦镜头焦点置于长焦状态并调整到远距离物象位置时,可跨越复杂空间,调拍到不易接近的物体或场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此外,由于空间距离很远,阳光经过空气中厚厚的介质折射会变成一股股向上蒸腾的气流,使远处的景物有如被蒸发,而表现出奇特的变形效果。

2.虚化画面

摄像机变焦镜头焦点置于长焦状态并有意识不调到被摄主体位置时,画面形象会出现虚化现象。特别是拍摄明亮物体,如灯光、水面、物体反光处等,整个画面会变得朦胧柔和、虚化,构成独特的造型,美化了画面。调整焦点的虚实变化还能产生淡出、淡入画面,用于镜头转换处使画面转换流畅而不跳跃,能作为转场镜头。

3.转换景别

在摄像机机位固定的情况下,作变焦距的推拉拍摄,通过视角的收缩能实现画面景别的连续变化,在一个位置上即可拍到场面的全景和被摄物体的特写,并且能完成仰角度或俯角度的推拉镜头。需要注意的是:视距不变,对同一物体单一方向的变焦距推或拉最好是有跨度地转换景别,如从全景推至近景或中近景。转换景别还有助于实现被摄对象处于焦点之外的拍摄。

4.虚实互换

运用手动调整镜头焦点,可在不变机位和角度的情况下,控制画面景深,记录同一景别中前后不同的两个被摄物象时,进行虚实互换:画面前景清楚、背景模糊或者前景模糊、背景清楚。如两人对话的场景,两人分别被安排在前景和后景的位置上,前景人物说话时,焦点调至前景人物,后景形象虚化或后景人物说话时,焦点调至后景人物,前景形象虚化,通过焦点的变化,实现虚实互换,依次来交代人物之间的联系和重点的迁移,引导观者视线,是调动观者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

5.外化节奏

利用自动变焦可以产生匀速、平稳推拉的镜头运动。手动调焦能实现急速推进或急速拉开的画面效果。急速推拉镜头能产生外化的情绪变化,如急速的推镜头可以加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传达激动、紧张的意味;缓慢的拉镜头有放松、低落、抒情意味和起到结束句的功用。利用变焦距镜头变化方式的不同,还可产生变换的韵律节奏。匀速的推拉镜头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属于正常节奏,而急速推拉镜头则属于画面外化节奏和特殊效果的表达。变焦距镜头外化节奏要根据主观情绪表达的需要巧妙使用。

6.突出视觉重点

摄像机机位固定,定向推镜头变焦,物象宜形成前移效果,画面中的主体由小到大、环境则由多变少,具有介绍环境与主体关系的意味,有强调、突出重点的作用。定向拉镜头变焦,物象宜形成后移效果,画面中的主体由大到小,环境由少变多,具有介绍环境中主体在某处的意味,以此来突出视觉重点。

7.顺势拍摄

运用变焦距镜头时,依据被摄体的运动方向或画面情绪的要求决定变焦距的推拉方向。如人物远离镜头推上去,人物走近镜头拉开来;情绪激动、气氛紧张镜头推上去,画面情绪更为饱满、强烈;情绪放松、气氛低落镜头拉开来,画面空旷,易发挥感情余韵。依据被摄体的运动速度,决定变焦的推拉速度,如被搬物体快,变焦距速度也快。这种镜头运动就是顺势拍摄,对其合理的运用有助于观众深刻认识和理解画面形象。

8.构成综合运动镜头

利用摇臂、三脚架、升降机、轨道等辅助设备进行运动摄像过程中变动焦距,可构成更为复杂的综合运功镜头。机位运动与镜头焦距合一效果,增强了画面造型的随意性和灵活性,能用来产生更为流畅多变的镜头运动样式。

变焦距镜头在画面处理与造型表现上有其独具的优势和功用。运用变焦距镜头要注意不能盲目地推拉,追求奇特的画面运动节奏和动荡不定的画面造型效果,应依据现场具体情况和拍摄需要,适时、恰当、合理地发挥变焦距镜头的造型优势,体现其艺术效果。

(三)变焦距镜头与移动机位的推拉镜头的异同

两者造型特点的相同点。

(1)两种推拉都引起了景别的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是连续的而不是跳跃的,是递进的而不是无序的。

(2)被摄主体由于镜头的推拉,或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都表现出一种接近或远离的视觉效果。特别是有些角度变化不大,推拉速度平稳而均匀的变焦距推拉与移动机位推拉的画面效果极其相似,不仔细观察很难分辨出到底是用哪种方法完成的。因此,有的人就把这两种推拉混淆起来,认为它们的造型效果完全一样的。事实上,变焦距镜头在技术上和美学上有着自己丰富的内涵,与移动机位推拉镜头相比有着不同的现实依据,呈现的是不同画面造型效果。

两者造型特点的不同点。

(1)视角方向,变焦距镜头的视角变化了,移动机位推镜头的视角没有变化。

(2)视距方面,变焦距推镜头的视距没有变化,移动机位推镜头的视距有变化。

(3)景深方面,变焦距推镜头由于焦距的变化,画面景深发生了变化,移动机位推镜头的焦距固定,景深没有明显变化。

(4)变焦距推镜头是通过视角的收缩达到画面景别的变化,没有新的画面形象和内容。移动机位推镜头则是通过机位向前运动形成画面景别的变化,视觉空间会出现新的形象和内容。随着摄像机的不断向前运动,观众有视点前移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变焦距推镜头很难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讨论:

使用变焦距镜头要注意哪些事项?

■本章回顾

在电视画面几个要素中,了解电视画面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对正确理解画面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摄像机镜头成像与人眼成像既有区别又有相同的地方,了解摄像机镜头的“仿生”性。

摄像机镜头的光学特性对画面造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像场、成像面积、视场角、相对孔径、焦距等,这些技术指标有助于理解镜头的基本参数。

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广角镜头、变焦镜头,它们都有各自的成像造型特点。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类镜头的造型特征并能进行创意性发挥,是电视摄像师的基本素质,必须十分重视。

■关键概念

画面思维 镜头成像与人眼 主体 陪体 位置 形状 色彩 影调 标准镜头长焦镜头 广角镜头 变焦镜头

■复习与思考

1.电视画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如何理解画面不同影调所具有的视觉功效并举例说明。

3.电视画面的结构成分主要是哪些?

4.画面中主体、陪体、背景、前景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长焦镜头有哪些造型特点?

6.广角镜头有哪些造型特点?

7.变焦距镜头有哪些使用特点?

8.变焦距镜头对长镜头纪实摄像有哪些指导意义?

■单元实训

1.观摩优秀影视片,分析其中经典片段的画面视觉构成特点。

2.用几件大小不同的物品,把他们放置在一个画面中并变换各自的位置,在同一个角度观察因不同位置而形成的画面构成效果。

3.使用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长焦镜头和标准镜头拍摄一组图片,观察视觉效果。

4.在你家的厨房,使用变焦镜头练习一个长镜头,画面内容是家人推门走进厨房,从冰箱中取出一个鸡蛋,并做成煎蛋的完整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