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声音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类型

声音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类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声音在节目中的作用和类型如今声音在影视作品中已经有着和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有时甚至还会超过画面,成为影视作品中必不可缺的元素。同期声效果音响是摄像机在拍摄画面过程中,与画面同步录制的自然音响,主要用于新闻、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等非虚构性电视作品中。

声音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类型

第一节 声音在节目中的作用和类型

如今声音在影视作品中已经有着和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有时甚至还会超过画面,成为影视作品中必不可缺的元素。现代电影电视中的声音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人声、音响、音乐,这三者之间既各自展示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又要相互配合、顺畅连贯,互为呼应,表现人物感情、环境气氛及故事发展,共同构成完整统一的艺术化的听觉世界

一、声音的分类

电视声音按照创作主体和创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一)人声

人声是指电视画面中人物形象的所有声音。人声的音色、音高、节奏、力度都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的声音形象,然后才和视觉形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同一作品里,不同音色、音高、节奏和力度的人物声音形象所形成的综合效果就仿佛是合唱一样。人声主要是包括人物对话、独白、解说词三种形式。对话是电视剧声音中的主要成分,担任推动戏剧发展的主要任务。独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人物的内心声音,另一种是人物或叙事者在非叙事时空对事件的评价。解说词是电视创作者对电视画面所发生的事件的评价或解释,多用于主题片和纪录片中。解说词要求准确、明朗、生动、精练。总之,电视中的语言起到叙述客观事实、交流思想、抒发感情、发表议论、推动情节等作用,特别是能够充分表现画面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意义。

(二)音乐

音乐在人类文明史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艺术形式已趋完善,音乐主要是由一些音乐人凭借一些乐器创作而成。音乐对于影视艺术来说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电视作品中的音乐分为两种,一种声源来自画面中的客观音乐,即画面中的人物直接唱出的歌曲,或是画面中乐器直接奏出的声音。各类音乐会、电视晚会中的音乐节目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种声源来自画面之外,为烘托画面内容而配制的主观音乐,主要作用在于表达画面内容的情绪,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等。如大型纪录片《望长城》渲染气氛的音乐占了很大分量,造成了一种神秘莫测、令人回忆思考、凝重的艺术氛围。“兵马俑”、“秦长城”两段气氛音乐,把人们带到了遥远古老的秦始皇千军万马的兵阵之中,似战马嘶鸣、车声四起,充满了紧张激烈的古代战场气氛。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音乐主要指的是第二种主观音乐,主观音乐在表达人类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是其他声音元素所无法替代的。

(三)音响

音响是电视节目中除了人声和音乐以外的所有声音的统称。音响包括环境音响和背景人声。从采集方式上看,有同期声效果音响和拟音效果音响。同期声效果音响是摄像机在拍摄画面过程中,与画面同步录制的自然音响,主要用于新闻、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等非虚构性电视作品中。当然,电视专题片在后期制作中,有时也采用少量的拟音效果音响。拟音效果音响是由拟音师模拟自然音响的效果后人工录制的音响,主要用于电视剧的后期配音。音响没有语言那么明确,又缺少音乐的悦耳,但是它具有逼真性,在电视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生活的空间充满了音响,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音响是人类重要的信息源,是我们感知存在、发展变化并得出结论的依据。我们从雷鸣可以感知雨的来临,而从雷声的大小可以判断出雨的大小;我们从人的脚步声不仅可以判断出行走者穿着什么鞋,同时还可以知道他的心情是快乐还是悲伤,是平静还是慌乱;我们从不同的人声可以辨别说话人的性别、人数的多少,等等。总之,音响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声音元素,与人声、音乐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结合,表真、表意、表情。

二、各类声音的作用

(一)人声的作用

不同的影视作品内容、样式、形态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是与画面、文字、蒙太奇等因素相互联系,而且也与人的声音紧紧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在战争片、武打片警匪片和纪录片等影视作品中,各自有自己的声音处理方式和方法,它们之间是完全不同的。周星驰主演的一系列的电影中,幽默、搞笑、夸张的话语成就了他电影的“无厘头”风格。电影《大话西游》中,悟空的夸张幽默本身就是这部影片独特风格的彰显。

人声还可以表达情绪气氛。人声沸扬、群情激昂就是一种情绪气氛,而且不需要让观众听清楚他们的谈话内容。人声可以当作背景,充当音响效果;人声还可以传达出时代感、地方色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言语,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

(二)音响的作用

1.还原逼真的作用

人类生活在一个被各种各样的音响所充斥、包围的大千世界里。比如,城市里的公交车、人流、各种鞋跟踏在马路上的声音;乡村里的鸡、鸭、猪的叫声,偶尔听见几声干净的犬吠——相对安静的环境;表现万籁俱寂的山林时,通常是沉寂的山林中只有几声蟋蟀、蝈蝈的嚅嚅微响。正是由于有了音响的加入,影视作品才更加接近完美。自从影视界有足够的技术将音响加入到作品当中去,影视就变得愈加亲切,甚至更加真实。

2.深化人物形象的作用

音响在影视作品中具有积极的造型能力,是塑造人物,特别是刻画人物心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影视作品中,音响经常被用来强化或烘托人物的心理,如用时钟放大的声音效果来表现人物的焦灼心理,用火车轮的轰鸣声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等等。

3.表情达意的作用

“我们用耳朵不只听到流水和风吹树叶的声音,而且还听到爱情和智慧的热情的音调。”在电视剧《围城》中,方鸿渐孤独地走在秋风瑟瑟的清冷街道上,而轻轻吹起他衣角的“呼呼”冷风,掀起他脚边“哗啦啦”作响的零星飞舞的纸片,这些音响都表现出主人公无望凄凉的心境。音响不仅是对生活声音的还原,而且是对创作者思想情感的传达。在影视作品中,音响的运用往往可以产生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4.创造空间的作用

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体会世界,但听觉并不只是对视觉形象的说明或仅仅是视觉形象的附属,音响往往能够补充视觉形象的不足,表达视觉形象无法表达的生活内涵。电视剧《橘子红了》中,橘园上空幽远而空灵的鸟鸣声就表现出橘园的空旷。有的时候,音响还可以形成一种幽默。一个牛奶广告中,只有一个画面:一个运动员在向一头奶牛炫耀颠球功力,然后他把球踢给奶牛,球出了画外,奶牛颠球技高一筹,速度更快、动作更准。画面内的形象很好理解,如果再加入一个声音会怎么样?运动员把球踢出画时,只听见哗啦一声——玻璃破碎的声音。球不巧撞碎了玻璃的事故发生在画框之外,画外音响的加入陡然增加了广告的趣味性,运动员的球技水平还没有奶牛高。

音响在影视中基本的作用是创造画面环境的现场效果,增强画面的真实性和生活气息,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在影视作品中,音响不是简简单单地模拟自然声,重复画面上已出现的事物,而是作为一种艺术的元素纳入影视作品中去,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特有的表现手段。生活中的音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人类重要的信息源,是感知存在、发展、变化而得出结论的根据。音响在影视作品中具有身临其境、扩大画面空间、表现不同时代、不同空间感觉、速度感、重量感、以声写情等作用。

(三)音乐的作用

1.抒发感情

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课的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他的爱和对他在音乐道路上的寄托和希望。又比如《红河谷》中,宁静饰演的人物死前面带微笑的高歌,远比慷慨陈词来得壮烈、凄美,这时只有音乐才能诠释她心头的百般滋味。

2.参与叙事

在影片中,有时音乐担当称职的配角来参与叙事,与影片相得益彰。尤其是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恰如其分的音乐是对作品主题的最好诠释。电视剧《红楼梦》(87版)的配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立平先生仿佛是曹雪芹的隔代知己,无论是“一番风雨路三千”还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旋律与文字配合得天衣无缝,更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增强感染力和震撼力

《牵手》中大气舒缓的主题音乐令一部反映中国婚姻家庭的电视剧摆脱了世俗的气息,具有高贵的气质。剧中也有夫妻间的争吵,生活的琐碎,可三宝的音乐冲淡了其中的市井和烦乱,从整体上提高了影片的格调,使很长一段时间内,《牵手》在同类题材中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在一些以纪实为主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也通常以歌曲来提炼主题,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4.参与影视剧风格的形成(www.daowen.com)

这主要说的是一些影视剧作品的片头和片尾主题曲。很多优秀的影片,往往都辅以制作精良且贴合自己影片特色的片头或片尾曲来增强影视剧的表现力。《金粉世家》中的《让她降落》、《便衣警察》中的《少年壮志不言愁》等,都是影视剧内容风格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5.塑造气氛

音乐能有效地体现影视作品的时代气氛、环境气氛、战争气氛、恐怖气氛、梦境或幻境气氛,等等。有研究者曾经做过一个试验,画面是一片静谧的树林,依次给这段视频配上不同的音乐:恐怖的、战争紧张的、梦境的,那么这片树林就会给人相应的情感气氛。其实,树林还是原来的树林,但音乐的不同,赋予了树林不同的情感气氛。

6.揭示影片的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

属于电影声音范畴中的电影音乐具有的揭示影片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的功能。欢乐、喜悦的画面伴以欢乐、喜悦的旋律,悲伤、忧郁的画面伴以悲伤、忧郁的乐曲。在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反复出现的忧伤曲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恐怖气氛,以及主人公竭尽自己所能去救助犹太人但却阻止不了每天都有犹太人被残忍杀害的事实。影片《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从头到尾都有一个优美平静的曲子作为铺垫。通过这种音乐我们能感受到影片中两位聋哑主人公无声、浪漫的爱情,对冲浪运动充满执著追求,同样,我们也能感受到从音乐中吹来的习习海风,以及海水的味道。

想一想:

请以自己熟悉的影视作品为例,分别说明人声、音响、音乐的作用。

三、声画关系

电视节目的屏幕造型包含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两种因素。这两种因素在电视片里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使命:时而声画同步,互相对应;时而并行、交叉,互为补充。画面是电视节目叙事的基础,是声音的承载体,传达给观众的是具体的形象的视觉感受;声音可以补充说明画面,依托画面创造一种意境和想象,表达画面内在的深层次含义。声音这种相对抽象的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之间的相辅相成,创造出一个艺术化的视听世界。

声画组合是将画面和声音这两大类信息整体综合,使画面和声音既有各自的表现特性,又达到声画协调、配合的高度统一,最终使电视节目成为一种相对完美的视听综合艺术。

声画关系在电视作品中呈现出三种状态:声画统一、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

(一)声画统一

所谓声画统一是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协调统一,语言、音乐、音响各声音元素在基本内容、时代色彩、环境特征、人物情绪上与画面风格基本统一。画面上有什么声源,即出什么声音。如画面上有人敲门,声音则是敲门声等。

声画统一是声画关系各种形式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声音和画面融为一体,声音能够烘托画面形象,渲染画面情境中的气氛,使视觉形象更加逼真,能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视觉形象。

声画统一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视节目中与画面同步的同期声采访语言、主持人出图像解说,以及同期声效果音响,是典型意义上的声画统一。ENG(电子新闻采集)电子采访设备的使用,为上述同期声与画面同步录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声画统一运用最多的是同期声。记者出画面,在新闻事件现场作现场报道,记者在现场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有关人进行采访问答等都属于声画统一。另外,纪实性风格的电视节目,如《沙与海》、《藏北人家》等一大批纪录片,都是大量运用同期声,是声画统一的典范。

同期声效果音响与画面统一,有助于制造现场气氛,使画面形象更为真实,有绘声绘色的效果。《望长城》、《广东行》等一大批优秀电视作品之所以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与画面同步的同期声音响效果密切相关。可以设想,画面是火车奔驰、飞机降落、工厂里机器运转、采石场锤起锤落,观众却只能听见解说词而听不到真实的音响效果——火车、飞机的轰鸣声,机器的声音和锤声,一定会感到有缺憾。

(2)解说词和画面的声画统一。解说词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看图说话式的图解画面,而是解说词紧密地配合画面,去阐述画面形象中蕴含的更多信息,去发掘画面形象更深层次的思想意义。例如,《让历史告诉未来》、《世纪行》等大型政论片,解说词和画面密切配合,起到了深化全片主题、突出画面形象更深层次的思想意义的作用。

(3)声画统一中比较重要的是音乐和画面风格的统一性。主观音乐首先要与全片内容的风格相统一,其次是片中每一个片段,也要力求音乐与画面风格的统一性,使音乐较好地起到烘托画面情绪、气氛的作用。例如,电视剧《橘子红了》中橘园上空幽远而空灵的鸟鸣声贯穿全片,裹挟着女主人公的悲情命运,如怨如泣,声声如刀绞肠断,深深牵扯着观众的心。

(二)声画并行

所谓声画并行是指声音与画面在两条线上并行发展,二者之间若即若离,表面游离,实质上是貌离而神合,通过声画并行调动观众的联想,去理解声画结合之后的新的意义。

常见的声画并行的方式有两种。

(1)对于“过去时”的表现,有许多电视节目是运用声画并行的方法来处理的。例如,许多介绍先进人物事迹的专题节目,某一段解说词是对人物几十年来成长历程追述,而画面是表现“现在时”的人物工作、学习、生活的场面。“过去时”的解说和“现在时”的画面各成一条线并行发展,通过观众视听结合的联想,把并行的声画两种元素统一起来。

(2)音乐和画面的并行。音乐有时不可能和画面完全同步和统一,而是和画面貌合神离,表面上游离并行各行其是,其实是配合默契的。例如,影片《逃兵》中有这样一段:画面是打着红旗的游行队伍在前进,军警进行镇压,游行队伍被打散,旗倒下……伴随着这段情节的一直是一首昂扬的进行曲。音乐开始时和画面一致,但它并未追随画面,而是把这支进行曲一直延续下去,和画面并行。表面看起来音乐游离了画面,但是它与画面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只不过它所表现的是画面看不到的情节引起的心理反响。这种音画的组合方式寓意是比较深刻的。

(三)声画对立

所谓声画对立是指声音与画面是在相反、对立的关系中,通过对立双方的反衬作用,表现出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收到更加感人的艺术效果。

生活中有悲哀和喜庆、粗狂与细腻、奔放与柔情之间的对立,借用到声画关系之中,就构成了声画对立。这种声画对立在特殊的场合使用,比起声画统一和声画并行来,具有更强的表现力量。

声画对立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如电影《祝福》中祥林嫂和贺老六拜天地一场,画面是祥林嫂悲痛欲绝,满脸泪水,音乐是欢乐的吹打乐,这是以客观性音乐形式出现而形成的声画对立,即喜与泣的对立。又如一部反映某贫困山区教学设施落后,失学儿童较多,得到希望工程救助的专题节目,有这样一组画面:破烂不堪的校舍濒临倒塌,窗户上的塑料布破了许多,缺胳膊少腿的简易课桌,小学生的文具盒里,仅有一支5 cm左右长的铅笔头——伴随着这组画面的声音是几个小学生的呼喊(同期声):“我要上学,我要上学!”这种呈现对立状态的声音与画面,通过强烈的反差形成了一种更深意义上的情景交融,使观众的心灵在这种反差中受到震撼。

声画对立用得恰当,会使艺术效果更为强烈;用得不当,很可能会表意不明,使观众感到费解。所以,运用声画对立的手法时要谨慎,切切不可滥用。

想一想:

试比较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的区别,请举例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