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景德镇古陶瓷名人及文化旅游培养

景德镇古陶瓷名人及文化旅游培养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来到景德镇之后,他把这些技术与景德镇当地技术结合起来,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陶瓷技术,深受镇民爱戴,后人尊为师主,以神事之。景德镇的师主和窑神崇拜实际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独特认知方式。

景德镇古陶瓷名人及文化旅游培养

第二节 景德镇古代陶瓷名人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千古流传,可以说陶瓷是和治陶人完全共生的。正是无以数计的治陶人有意无意地对陶艺工艺的改进,才使这一艺术奇葩流传至今。当然这里面更多的人是扮演了无名英雄的角色,但这并不妨碍对这些历史先辈投注我们景仰的目光。而其中有意改进陶瓷工艺,大力推进陶艺事业发达,以致青史留名的先辈,更值得我们学习总结,将他们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师主和风火窑神

(一)师主赵慨

师主赵慨,字叔朋,河北滏阳人,西晋建武元年(304年)生。东晋时官至五品,先后在福建、浙江和江西三地任职。他为人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不容于奸佞,遂于永和二年(345年)退隐于景德镇。赵慨精通烧窑技术,又曾广泛向各地工匠学习,融会贯通。来到景德镇之后,他把这些技术与景德镇当地技术结合起来,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陶瓷技术,深受镇民爱戴,后人尊为师主,以神事之。

师主庙建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时邑人詹珊作《师主庙碑记》。师主庙始建于御窑厂内,后为便于镇民祈祀,又搬迁到东门外街。师主庙内中间供奉师主,两旁分列陶瓷制作行业的六个师傅神位,分别为打杂师、做坯师、印坯师、剃坯师、挖坯师、刹合坯师。千百年来,镇民一直祭祀这些先师,祈求先师的保佑,能顺利地烧制出精美的瓷器

(二)风火窑神童宾

童宾(1567—1599),字定新,明浮梁里村人。因父母早逝,遂从师学艺,在御窑做工。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税史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花龙缸,久未烧成。潘相“例外苛索”,对窑工进行鞭笞以至杀害。童宾目睹同役窑工的凄苦生活,非常愤慨,竟纵身投窑自焚,以示抗议。同窑工友十分悲愤,决心精心烧制,以报答童宾。也许是童宾的举动感动上苍,第二天开窑一看,龙缸果然烧成了。这种龙缸直径1米,高60多厘米,外围环绕青龙,下面有潮水纹,是当时烧制的最大瓷器。

童宾之死,激起了瓷业工人的公愤,全镇工匠群起而攻之,焚烧了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受了惊吓,仓皇逃跑。官府为了平息民愤,为童宾修建“佑陶灵祠”进行供奉。祠内供奉的童宾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烧炼工人的师祖。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举行迎神盛会。

景德镇的师主和窑神崇拜实际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独特认知方式。因为单纯依靠经验难以掌握复杂的陶瓷工艺,人们就对陶艺充满敬畏。对偶然烧出的精美陶瓷,认为是神助之物,这有着和其他行业相通的地方,也有着对“风火”这个陶瓷行业独有事物的尊崇之处。

二、古代其他陶瓷名人

(一)何稠

何稠,湖北江陵人,隋朝著名陶瓷工艺家。《隋书·何稠传》载,“稠制瓷自研究琉璃始”。为了烧制琉璃,何稠亲赴江西新平镇采办烧制绿瓷的瓷土,向景德镇工匠学习技艺。何稠用绿瓷制琉璃的成功,使陶瓷技艺别开生面,绿瓷也因此成为中国名产。

(二)陶玉(www.daowen.com)

陶玉,新平钟秀里人。《景德镇陶录》记载说:“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云:“唐武德中(618—626年),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三)霍仲初

霍仲初,新平东山里人,唐朝制瓷名手。《景德镇陶录》记载说:“霍窑,窑瓷色亦素,土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云:“唐武德四年(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时称“霍窑”、“霍器”。

(四)潘安生

潘安生,景德镇人,北宋制瓷名家,擅长影青烧作。1975年在镇江萁家山出土影青瓷粉盒一件,制作精美,盒底有“潘家安生记”的铭文标记,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录制瓷艺人名姓的瓷器。

(五)昊十九

昊十九(1523—1593),本姓吴,一名吴为,江西浮梁人。明代制瓷名家。

明朝学者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中对昊十九记载颇为详细:“浮梁人昊十九者,能吟,书逼赵吴兴,隐陶轮间,与众作息。所制精瓷,妙绝人巧。尝作卵幕杯,薄如鸡卵之幕,莹白可爱,一枚重半铢,又杂作宣、永二窑,俱逼真者。而性不嗜利,家索然,席门瓮牖也。余以意造流霞不定之色,要十九为之,贻之诗曰:‘为觅丹砂到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流霞盏,去讯兰亭九曲泉。’樊御史玉衡亦与之游,寄诗云:‘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更有小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十九自号壶隐道人,今犹矍。”他烧制的瓷器色料俱美,最著名的有流霞盏,色如朱砂,如晚霞飞渡,光彩照人。他制作的壶类,风格典雅“色淡青,如官、哥器,无水纹”。他制作的紫金壶,壶底款为“壶隐道人”,人们把他烧制瓷器的窑称为“壶公窑”。

(六)崔国懋

崔国懋,明朝著名制瓷艺人。《景德镇陶录》记载:“嘉靖隆庆间,有崔公者,善治陶,其器,多仿成宣窑制法,当时以为胜于宣成,号曰‘崔公窑’。四方争购之。诸器中,惟盏式较宣窑成窑差大,然精好则一也。其余青彩花色,悉数相同,为民窑之冠。”传世作品有“维香”款和“成化”款五彩酒盏一对,现为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收藏。

(七)唐英

唐英(1682—1756),字俊公,别号叔子、又字隽公,号陶成居士,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

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奉命来景德镇御窑任驻厂协理官,佐理陶务。他深入陶工,掌握了制瓷技术,绘制《陶成图》,并写作《龙缸记》。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又作《陶成记事》并汇集《瓷务事宜示谕稿》,作序刻于石。

唐英的文学艺术成就很高,所撰《陶治图说》,图文并茂,虽4000余字,而享誉海内外。自题《陶人心语》成为陶瓷研究的重要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