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族声乐教学的特征与发展研究

民族声乐教学的特征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句话说,是声乐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一种有的放矢的教学措施。总之,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反复性,是声乐技能训练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也是声乐教学规律的必然反映。然而,民族声乐教学的合作性,则是主观或人为的现象,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进一步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基本技能的掌控,是教师依照学科教学内容或歌唱技术要求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的不断反复和持续巩固的技术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的特征与发展研究

一、 社会

声乐是以人声为手段来表现音乐,抒发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表演艺术。由于每一个人的身上都生长着歌唱的乐器,正常人都具备歌唱的天性,而歌曲又因为有丰富的歌词而比起其他音乐形式更能够被人们真实地理解,从而容易形成广泛的社会性,就如同一首美妙的歌曲或一位优秀的歌手,相对其他音乐作品和演奏家来说,更容易被人们所熟知,形成了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的社会特性。

民族声乐教学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能技巧,提高人对音乐和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培养人们高尚艺术情趣的教育活动。民族声乐教学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除培养专门的声乐演唱和音乐教育人才以外,它的教育对象还遍布社会的各个层次。因而民族声乐教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又赋予了它独特的教育使命,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质量、艺术素质的培养,以及对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更高和更深层次的追求。

除满足专业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数量上的日益增长和质量上的不断提高之外,社会音乐教育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势头,群众性的民族声乐演唱活动遍及社会的各个区域,这也都为声乐教学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民族声乐教学的社会性不仅促使了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还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师范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更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因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面向的将大多数是广大的学校和基层文化单位,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到最基础的音乐教育。

二、 针对性

民族声乐教学是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而进行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艺术创造力的造就,如此一来,教学对象在思想素质、生理素质、音乐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上的区别,就决定了民族声乐教学进程中针对性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就是教师根据不同条件和素质的教学对象,而采用的教学内容,并开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换句话说,是声乐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一种有的放矢的教学措施。

民族声乐教学的针对性,大体上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针对教学对象在歌唱发声技术和歌唱技能技巧上存在的问题和缺点,而采用的有效对策。这些策略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因人而宜,有的放矢的。第二,要针对教学对象的声音特点、声乐技巧和艺术表现力,采取更有利于声乐技巧发展和艺术表现力提高的教学方案或教学策略,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条件,使他们的声乐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展现。

三、 反复性

任何一门学科,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不断反复出现的必然现象和不断调整巩固的必经过程。由于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在掌握和巩固歌唱技能的训练中,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反复现象,就表现得异为突出。

民族声乐教学的反复性,表现为歌唱概念上的反复现象和歌唱技能训练的反复现象两个方面。歌唱概念上的反复,是因为声乐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独特传授方式所致。同时又是教学对象心理、生理因素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所致。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中,声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大都根据教师的经验,将自己歌唱的感受和体验、歌唱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或言谈灌输给学生,学生按照教师的启发来获得与教师相同的歌唱感觉和音响效果,并通过不断的重复来巩固这种声音概念和声音效果。

由于声乐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自身的定义、公式,以及直观的物质反应规律等,使这门被称为 “虚无缥缈”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大都在教师们和学生们各种各样的感受、体验交流中进行。例如,声音 “靠前”或 “靠后”、声音位置 “高一点”等技术的要求,都比较抽象空洞,大多凭借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凭教师在教学中养成的教学用语习惯,往往无法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学生在教学中对歌唱的概念、理解和感觉会反复无常而大相径庭并难以固定相应的动作。其次,学生歌唱生理、心理上的不同,以及情绪上的变化,都可能对歌唱的概念和感受产生影响。

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需要一个不断反复、持续巩固的过程。美妙的歌声,不仅来自正确的概念,而且必须依靠反复练习、坚定不移而有效的巩固,养成良好的歌唱肌肉运动习惯和思维方式,从中获得正确的声音效果、以巩固声音概念,是培养学生掌握歌唱技能的重要渠道。因此,基础发声技能训练,是歌唱的技术首要条件和重要的保证。歌唱中的气息运动,喉咙的打开,声音的共鸣作用等技术手段,都是由人体各部位的具体动作来执行的。(www.daowen.com)

然而,一个正确有效的歌唱动作,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或数以千计的反复磨炼,方可得以掌握和巩固的。如运动员一样,只有在上千百次不断反复训练中,才能掌握完整规范的技术动作,并在此基础上表现得更美、更自如。我们不论进行任何一项身体运动,肌体本身还必须有一段改变原来习惯的时间,势必会有这么一个过程。比如说,我们企图改用左手写字,尽管明白字是怎么写的,但是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写不连贯的,势必会写得很糟糕,一定要经过一个相应的习惯阶段,才能够养成新的习惯,相对熟练地掌握左手写字的方式。所以,尽管我们可以将声乐的道理给学生讲得十分清楚,尽管学生的声音概念已经正确,但由于声乐是一项肌体与精神紧密相联的学科,学生还势必会产生多次的反复,必然受到原有习惯的干扰,不太可能像音乐史、文艺理论之类的知识性学科,看懂了就容易记住了。声乐学习中听懂了教师的意思,并不能立刻做到,反复性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反复次数过多,就另当别论了。学科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掌握专业技术过程中的反复性和持久性。

总之,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反复性,是声乐技能训练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也是声乐教学规律的必然反映。然而,民族声乐教学的合作性,则是主观或人为的现象,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进一步完善的。

四、 实践性

声乐属于表演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大于理论性的学科。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声乐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性,可以从声乐技能技巧训练和声乐艺术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民族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基本技能的掌控,是教师依照学科教学内容或歌唱技术要求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的不断反复和持续巩固的技术训练。技能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的技术要求,在不断实践和应用中,渐渐加深对歌唱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巩固歌唱技能的基本动作和手段,努力掌握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技术和声音要求。因此,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和掌握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实践与应用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的过程。通过实践才能切实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发现技能训练中尚存的不足或漏洞,才能及时地修正和调整技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使学生的声乐技术不断得以完善和巩固。

民族声乐艺术实践,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歌唱心理的主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体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民族声乐艺术实践中,歌唱的场地、环境、氛围等外部条件的变化,都极有可能引起歌唱者心理状态的改变。歌唱心态的稳定与否,往往是声乐演唱成败的先决条件。一些学生由于掌控不住良好的歌唱心态,一登台就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此,较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创造条件,多参与民族声乐艺术实践,巩固和发展课堂上所掌握的声乐知识与技能,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树立稳定健康的歌唱心态。

五、 合作性

声乐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课程,也是共同培养声乐艺术表现能力的双边活动。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素,无疑在声乐教学中起到传授的 “示范性”作用。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接受民族声乐知识与技能,是创造和表现声乐艺术的主体。由此看来,教学的双方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用。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指导学生接受正确、规范、科学的民族声乐技能训练和掌握声乐技巧;另一方面,学生要努力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并遵从教师的声乐技术要求大胆地进行实践和尝试,使教师对声乐技术上和艺术的要求,在自己身上得以实现。因此,教学双方的合作和信任,则成为教学的先决条件,声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性与其他的学科相比,显得特别重要和关键。如果教学双方或某一方背离了合作的基本原则,教学活动的性质就有所改变,使教学活动演变成仅仅是徒劳和应付。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合作性,是树立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明确的教学观点、合理的教学要求基础上的,教师与学生双边知识的往返交流是传授建议和得到检验的过程。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歌唱技能的掌握,需要长时间持之以恒地反复练习,方可确立。但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往往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缺乏趣味。从而产生枯燥心理,或形成一种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司空见惯的状态,甚至产生怀疑教学方法、恐惧唱歌等不良心态。这将致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找不到感觉,打不起精神,丧失信念等不利于学习的现象。如果教学双方缺乏树立在正确教育思想基础上的信任与配合,不能及时有效地沟通和理解,是很难排解学生思想上的顾虑的,应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时使学生认识声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进而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配合起来的。

民族声乐教学的合作进程中,教师除了做好上述内容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方式、全面素质,以及生理等方面情况。在明确教学要求,严格进行技能训练的前提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努力地掌握声乐知识与技能。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学生双方协同性的加强,上述的反复性的可能性就相应减少,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教学积极性。[1]

[1] 俞子正等.声乐教学论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