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渔舟唱晚》小提琴演奏技巧解析

《渔舟唱晚》小提琴演奏技巧解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作曲家也创作和改良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本文以《渔舟唱晚》为例从筝的音乐形象入手浅析小提琴在本曲中的运用。《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渔舟唱晚》小提琴演奏技巧解析

刘乐婵

作者简介:刘乐婵,女,1984年10月生,陕西汉中人,2007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现任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专业教师。

摘 要:小提琴一直被誉为是一种歌唱性乐器,它着力于辉煌、有活力的旋律塑造,西方的小提琴音乐创作热烈奔放,极富表现力,更多地体现了西方生活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作曲家也创作和改良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中国的传统音乐,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民族音乐语言创造与积累下来的,是具有中华民族特定音乐形态特征、审美情趣和思维的本土音乐。作曲家没有照搬民间音乐或民歌,而是以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运用中国的民族音乐语言和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法进行了完美的艺术创作。

关键词:小提琴,古筝,滑音,演奏技巧,情感表达

古筝音乐与小提琴音乐的不同,既在乐器,更在东西方人对艺术美的理解和追求上。西方的艺术讲究华丽、有冲击力,其最高理想的标志物是“钻”,光焰四射、七彩缤纷、耀眼逼人、令人惊叹;而我们中国的艺术注重韵味、含蓄、有持久力,其最高理想的标志物是“玉”,光焰内敛,“绚烂之极复归平淡”,温润敦厚,耐人摩挲玩味。这种现象在艺术等众多领域都有所反映。西方的小提琴音乐光辉灿烂,而中国3000年历史古琴音乐推崇“清、微、淡、远”。两者的意境不同,但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本文以《渔舟唱晚》为例从筝的音乐形象入手浅析小提琴在本曲中的运用。

一、发音形式的不同

(一)筝的发音形式

因为历史悠久,筝又被称作古筝。它既擅长表达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想,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据史料记载,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以秦国(现在的陕西省)最为盛行。《史记·李斯谏逐客书》有记“夫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所以“筝”又有“秦筝”之称。筝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一件弹拨类乐器,运用手指带上假指甲弹弦发音的。那么如何弹才能发出好的声音呢?我们知道音色的好坏与乐器本身的质量虽有关系,但也与弹奏的方法更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不同的方法弹奏,其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根据不同的乐器本身构造以及发音的特点所决定的。古筝的弹奏,在手指用力的方向与面板平行时,其弦线的振动是横向振动,所发出的声音短而共鸣差,这是因为弦线不能得到充分的振动,如果用力过大,又易超过码子本身所承受的左右支撑力,会发生码子的两脚移动,造成码子击板的声响;如果用力方向与面板是近似垂直方向时,弦线就会出现上下的振动,这时声音可通过码子传给面板再到共鸣箱产生共鸣,所以在弹奏时运力的方向很重要,在实际演奏中,普遍运用的弹法有两种,即夹弹法和提弹法。

(二)小提琴的发音形式

小提琴起源于欧洲,是世界音乐史上公认最重要的拉弦乐器之一。她的声音细腻、韵味独特、赋予歌唱性,享有“器乐皇后”之称。她的声音来源于弓弦之间的摩擦震动,在演奏小提琴时,整个右手和弓子好比歌唱家的气息,琴弦可比作声带,拉琴如歌唱家演唱时气冲声带振动原理一样。弓子的速度、力度、接触点的变化犹如发音的位置(如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位置不一样相似),毫无疑问,小提琴应当以模仿人声的美声唱法为主。拉斐尔·布朗斯坦在《小提琴演奏的科学》第三章的引言中又谈道:“在演奏弦乐器时,右手的作用,可以和画家相比,弓子就是画笔。但是如果没有清楚干脆的左手指动作,那么弓子也是不能发挥效用的。所以,一旦左手得到一定训练之后,就可以用弓子做出许多变化和起伏。”根据他的论述,左手的一切技巧与功能训练,都是围绕着以音准为中心的,而右手的“画笔”能否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来,则需要用左手的“颜料”来配合,以调和出绚丽丰富的色彩来。由此看出比起拨弦乐器,小提琴的发音即右手训练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她的声音完全控制在演奏者的技术与情感掌控的拿捏中,只有解决了方方面面右手技术、发音、音质、乐感方面的问题和左手、右手共同合作参与音乐表情等等问题,才有可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二、以《渔舟唱晚》为例进行比对分析

《渔舟唱晚》是著名的北派筝曲,是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作品,后由黎国荃改编成小提琴曲。即为改编,所以全曲在小提琴的演奏中一定要把古筝的韵律模仿其中,如涓涓溪水,如丰收喜悦。所以在这首曲目中小提琴仿筝的韵律成为技术中的重中之重。

这首乐曲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全曲可分三段。

第一段,慢板。此段开始速度慢,在古筝弹拨中运用了八度抓奏轻柔地引出富于歌唱性的优美动听、悠扬悦耳的旋律,展现出诗情画意湖光山色的傍晚景象。且以发挥左手颤、滑音的妙用,颤音含蓄、滑音韵长的手法来实现优美愉悦的情调。在小提琴中此处又称影子处,由一个长音引出一段清宁的旋律,为了达到古筝的柔美效果,所以第一个长音尤为重要,可以以揉弦加拉弓由弱到强的技术来解决这个难点,揉弦的速度不宜过快;接下来的一组连音需要左手上的连贯性快速地在一拍内完成并结合右手准确的换弦连弓可奏出古筝中连续拨奏的效果。总体来说这一段就是在长音与连音的结合中完成,看似断但非断的音响效果耐人寻味。

第二段,进入主题音乐,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看,“4”是旋律的中心音,造成对比和变化。弹奏时动作要自然优美,充分利用食指的关节活动能力,使其发挥主要的弹奏作用,突出旋律的连贯流畅。但要注意的是,弹奏时不要过度压弦,否则会使音干瘪,没有动感。在小提琴中这点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段中要求音乐的流动性极强,好似渔民正划船来捕鱼的情景,所以和古筝一样连贯流畅性极为重要,在演奏中弓子贴弦胳膊放松不要压弦听起来流动性更好。

第三段,快板。这一段古筝主要运用了八度和八度后托劈的弹奏,以及节奏颤弦的运用。劈指是大指向内弹弦,此段是连劈,应是大指连续向内弹弦。八度音要扎实饱满,劈指要劈得坚定有力,八度弹奏和托劈弹奏的衔接要紧密,整体音乐的效果要突出。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描绘回忆和向往,应力求含蓄深远,有曲终意不尽之感。主要以颤音和上滑音为主。在这段中小提琴主要运用跳弓来实现古筝的音响奏法。和古筝一样这段要求音符具有跳跃感并且扎实饱满,每一个音符要有颗粒状和力度,和劈指一样要坚定有力,这样奏出的旋律才能突出渔民满载的喜悦。

第四段,再现段。与第一段音符类似,但对情感上的表达尤为不同,它是渔民们满载而归去的一种情景,同时也是夕阳西下中远去的一种谢幕。在演奏时一定要轻并带有淡淡的揉弦。

三、中国小提琴艺术(www.daowen.com)

古筝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整个艺术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古筝文化的形成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因素,由于地态、心态、史态、语态、乐态的不同,我国的古筝音乐呈现出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发展态势。而技巧的完善终其目的是服务于情感的表达,技巧的表现力是用来表达人的感情和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筝乐技巧与音乐情感蕴涵着美,体现着美,创造着美,在此条件下,一个古筝演奏者要同时具有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能够用熟练的演奏技巧把理解到的内容,体会到的情感运用演奏技巧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古筝演奏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是古筝演奏中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也是音乐表现的最高境界。

它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它的发音近似人声,适于表现温柔、热烈、轻快、辉煌以至最富于戏剧性的强烈感情。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著名作曲家写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经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这种乐器上发展了精湛的演奏艺术。

提琴艺术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小提琴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音乐艺术也有一定的影响。它使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传统拉弦乐器的演奏方法得到改进。同时我国早期的音乐家在接受小提琴艺术的同时就注重对民族传统艺术特色的保留和运用,这使得中国早期小提琴艺术创作大都具有本民族精神气质和独特艺术美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力量的提高,人民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小提琴的音乐艺术也得到迅猛的发展,全国各地的音乐院校都有小提琴专业,社会上涌现出许多少儿小提琴培训班,诞生许多小提琴家和教育家,创造出具有我国少数民族特性的小提琴作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中国小提琴艺术不仅扎根于群众的心,而且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小提琴优秀作品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

保持民族特性是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源泉。民族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象征,我国有56个民族,具有丰富的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融合也日益加速,音乐艺术存在的价值在于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民族特性的小提琴音乐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运用小提琴这件西洋乐器较好地表现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创作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小提琴音乐,从而丰富了世界的小提琴曲库。通过小提琴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作曲家向世界推介了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作品,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小提琴音乐风格的改革与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西方的传统各乐派和现代派的各种创作方式,应与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相结合,从而走出一片广阔的创作新天地。在当今世界,人们都已经认识到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性和传承窘迫性,“拯救民族传统音乐、挖掘民族传统艺术、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整个世界将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东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将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将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很有可能最终融合成一种世界共有的文化。东方文化中包含着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西方文化中融入了东方文化和其他文化,这将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美〕耶胡迪·梅纽因.梅纽因论小提琴——辅助练习6课[M].朝伟,张静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苏〕尤·伊·扬凯列维奇.论小提琴演奏与教学[M].刁蓓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陈习.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4]钱仁平.1919—1937年间的中国小提琴艺术(上)[M].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19(3):(58-60).

[5]韩里.小提琴基本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M].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1).

[6]周耘.中国音乐欣赏丛书——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0.

[7]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8]段丽丽.古筝的起源与发展[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9]李萌.古筝基础教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

[10]钟文敏.古筝的演奏技巧和欣赏方法[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