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汉广播音乐节调查: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传媒中的生存

武汉广播音乐节调查: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传媒中的生存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此目的,笔者对武汉地区的三家电台的音乐节目现状进行了调查。本调查所获取的数据和访谈记录,旨在为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当代音乐传媒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实例。二本调查的第一步是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栏目及含有中国传统音乐内容的栏目在三家电台的设置情况。楚天音乐台有4个传统音乐节目,但时间不统一。

武汉广播音乐节调查: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传媒中的生存

武汉地区广播音乐节目调查———中国传统音乐节目在现代传媒中的生存空间

◇袁 玥 蔡际洲

在我国经济建设日益高速发展的同时,现代传媒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引导作用,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传媒中的存在空间是如何的呢?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这次关于武汉地区广播音乐节目的调查。因为,在当代工社会中,“传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被逐渐打破,传统音乐与环境的关系由‘依附’逐渐转变为‘对立’———在构成新环境的诸要素中,人为因素大大加强:现代大众传媒诸如广播、电视、音像制品以及互联网的高度发达,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音乐生活方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更对文化艺术的创造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这一切,不仅使得各种传统音乐品种原有的自为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文化‘趋同’现象日渐增强。”(1)广播文艺节目一度占据广播节目的“半壁河山”(2),广播文艺节目以其丰富的表现性和艺术魅力,以及接受方式的高度个体化和方便自由,在为大众提供欣赏、娱乐的同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教育作用。但在音乐节目的编辑制作中,传统音乐节目不够重视,传统音乐品种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是其中的主要问题。这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下的生存环境中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之一。

在一份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知识状况的抽样调查(3),显示出中国当代的精英阶层———大学生的音乐教育、音乐生活现状令人担忧。特别是该文作者在访谈时问及喜不喜欢、想不想听中国民族音乐时,回答曰:并不是不喜欢,而是不了解;对比西方音乐而言,我们的民族音乐好像处于低谷;有时也想听听中国音乐,但一打开收音机,几乎全是欧美流行音乐,等等。因此,作者得出“广播、音响等音乐传媒导向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大学生们的偏好”的结论。

本文拟通过对广播音乐节目现状的调查来管窥中国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看看作为大众媒体之一的广播是如何“营造”我们当代音乐文化的生态系统的。基于此目的,笔者对武汉地区的三家电台的音乐节目现状进行了调查。本调查所获取的数据和访谈记录,旨在为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当代音乐传媒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实例。

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

时间:2003年2月下旬至4月下旬。

地点: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1237号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大楼。

对象:武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家电台———楚天音乐台(105.8兆赫)、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103.8兆赫)、湖北交通音乐台(107.8兆赫)。因这三家电台调频覆盖面广、受众群体多、收听率高、节目具有代表性、听众参与性强。

方式与手段:1.收听广播节目与访谈相结合;

      2.收集文字、音像等资料;

      3.上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

本调查的第一步是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栏目及含有中国传统音乐内容的栏目在三家电台的设置情况。根据每家电台的节目时间表和笔者收听情况,这里对音乐节目作一简单分类:流行音乐(特指以中西方流行歌曲为主的音乐类型)、西方严肃音乐(特指西方专业艺术音乐)、中国严肃音乐(包括中国传统音乐与20世纪以来的新音乐)三大类。从节目的播出时间、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查,然后进行比较。

1.中国传统音乐节目的播出时间

以播出时间为单位计算,一方面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便于不同节目之间的比较。每家电台都包含着很多种类的音乐节目,基本上是按照每小时为单位来设置节目的。现以一天的时间为单位,把这三家电台的音乐节目排列出来,如表1所示(重播节目不计算在内):

表1 三家电台音乐节目时间一览表

(续表)

(续表)

说明:▲代表中国严肃音乐节目;★代表西方严肃音乐节目;●代表流行音乐节目

从表1可以看出,楚天音乐台音乐节目有26个;湖北文艺频道音乐节目有14个;湖北交通音乐台音乐节目有11个。三家电台一共有51个音乐节目,其中,流行音乐33个、西方严肃音乐6个、中国严肃音乐12个。流行音乐栏目占据电台节目的绝对优势,中国严肃音乐其次,西方严肃音乐最少。其中,中国严肃音乐的节目(用“▲”表示),在每个台的情况分别是:楚天音乐台有4个;湖北电台文艺频道有4个;湖北交通音乐台有3个。从总体上看,这三大类音乐节目每天的播出时间是:楚天音乐台1140分钟;湖北电台文艺频道570分钟;湖北交通音乐台540分钟。三家合计2250分钟。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2 三家电台三种音乐类别时间比例一览表

从表2可以看出,流行音乐是这三者中所占时间最多的类别,长达1290分钟;时间所占最少的是西方严肃音乐,仅有330分钟;而中国严肃音乐的时间居中,有630分钟。其中,传统音乐有255分钟,占总数的11.3%;新音乐多于传统音乐,有375分钟,占总数的16.7%。从表2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音乐播出时间仅占总时间的11.3%,与占57. 7%的流行音乐悬殊甚大,说明各类音乐节目的时间比例不是十分均匀,的确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

表2是总体的一个时间比例情况,那么每家电台的中国严肃音乐节目时间分布情况和所占时间比例是多少呢?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时间在其中的地位又是如何呢?各个台的音乐节目时间虽然大致相同,但是传统音乐节目时间非常不统一,不是每天都播出;而且即便是每天都播出,时间分布也非常不均匀,这就增加了调查的难度。因此,笔者将根据这三家电台各自播出时间的具体情况,分别运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楚天音乐台有4个传统音乐节目,但时间不统一。以一周为例,有的节目播送时间是一个星期,但有的节目播送时间却只有3天,所以笔者就以楚天音乐台播送音乐节目时间最多的周五为调查对象(详细情况如表3、表4)。

表3 楚天音乐台传统音乐节目时间一览表(以周五为例)

表4 楚天音乐台传统音乐节目时间比例一览表(以周五为例)

说明:楚天音乐台全天的音乐节目时间为1140分钟。该台除《梨园音乐》这个节目是中国传统音乐(为戏曲专题栏目)以外,其他三个节目《金色早晨》、《东南西北中国风》、《中华民歌广播大擂台》都不是传统音乐的专题栏目,它们既含有新音乐的内容又含有传统音乐的内容,所以传统音乐的时间非常不固定,不便于统计。

由表3、表4可以看出,传统音乐节目时间在楚天音乐台一天的播出时间中,仅占12.3%。

湖北电台文艺频道的传统音乐节目也有4个,时间分布也非常不均,其中有两个节目只有在周日才播出,因此不能设定以某一日作为调查对象,这里,笔者将传统音乐节目以一周的时间来计算(如表5、表6)。

表5 湖北电台文艺频道传统音乐节目时间一览表

表6 湖北电台文艺频道传统音乐节目时间比例一览表

说明:湖北电台文艺频道一周音乐节目时间为3990〈570×7〉分钟。但其中有3个节目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专题节目,它们是《流行百年》、《中国音乐风》、《精彩梨园》,只有一个节目《流行也经典》是含有中国传统音乐的,其中还包括流行音乐节目。

由表5、表6可以看出,湖北电台文艺频道的传统音乐节目播出时间,也仅占12.1%。

湖北交通音乐台的传统音乐节目有3个,因为传统音乐时间分布情况还比较均匀,所以是以每日计算的(如表7、表8)。

表7 湖北交通音乐台传统音乐节目时间一览表

表8 湖北交通音乐台传统音乐节目时间比例一览表

说明:湖北交通音乐台一天的音乐节目时间为540分钟。这三个节目《飞越黎明》、《大家一起唱》和《飞天一笑》中没有一个是传统音乐的专题节目。

在湖北交通音乐台中,传统音乐节目的播出时间更少,只占11.1%。

根据以上表3、表4、表5、表6、表7、表8,说明传统音乐节目虽然总体时间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但所占的时间比例非常少,而且有时电台每周才播放一次传统音乐节目。由此看,设置传统音乐的专题栏目就更少了,三家电台传统音乐节目一共有11个,专题节目只有4个,其他8个节目属于综合的音乐节目,既有中国新音乐内容,又有中国传统音乐内容。

不论是三家电台的传统音乐节目总体时间,还是每家电台的传统音乐节目时间,中国传统音乐节目的播出时间都非常少,与流行音乐节目相比较,时间比例极其不相称。从表2可以看出,除中国严肃音乐栏目、西方严肃音乐栏目时间以外,其余都是流行音乐栏目时间,占了整个音乐节目时间的三分之二,说明这三者的时间分布比例有失均衡。若把这三者用扇形图表示,比例约为2∶1∶7(见图1)。

图1

2.中国传统音乐节目的内容

对传统音乐节目内容的调查,能直接反映出传统音乐在广播中主要是以哪些音乐门类、品种来传播的,从中也可反映出电台的编辑思路。按笔者调查的具体情况,这里将传统音乐节目分为:民歌、戏曲、民族器乐、曲艺几类,把这三家电台的传统音乐栏目及含有传统音乐内容的栏目(共有11个节目)进行归类,列表如下:

表9 三家电台中国音乐节目内容分类一览表

说明:※代表中国传统音乐品种。(www.daowen.com)

表9中数据表明,民歌类节目位居其他类音乐节目之榜首,在8个音乐节目中都包含有关于民歌的内容,占总数的47.1%;而其他三类则比较平均,有2个是设置戏曲和曲艺的专题栏目;设置民族器乐内容的栏目,也有3个。

将广播电台中的民歌、民族器乐、曲艺、戏曲的节目内容做比较,民歌类节目相对于其他音乐类节目来说,具有广泛的收听率,因而受到重视;但其他三类在电台节目中播出较少,说明广播电台在传统音乐节目的设置上需要进一步调整。

为了更清晰地反映这四者的差异,以下特用扇形图图2表示:

图2

对中国传统音乐节目内容做种类分析,说明电台音乐节目中的民歌节目是特别受听众欢迎的,经常播放的有各地的山歌小调等。并且在播放民歌的同时,主持人还介绍与民歌相关的内容,比如各地民歌音乐的特点、该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等。

根据笔者的收听情况,对表9再进行一次分析,其中民歌和“新民歌”(指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内容的栏目有5个,分别是《金色早晨》、《中华民歌广播大擂台》、《流行百年》、《飞越黎明》和《大家一起唱》,其中《流行百年》和《大家一起唱》这两个节目是以“民间歌曲”为主的栏目,播送各地、各民族的民歌。而《金色早晨》、《中华民歌广播大擂台》、《飞越黎明》这三个节目是以播出“新民歌”为主的。像《中华民歌广播大擂台》这个栏目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播出一些新近创作的歌曲来“打擂”,但播送的时间也不固定。此外,还同时包含有民歌和民族器乐内容的三个栏目:它们是《东南西北中国风》、《中国音乐风》和《流行也经典》,这三个节目虽然是以介绍民歌为主,但在每周的节目中也插播一部分关于民族器乐的内容。如具有代表性的栏目《东南西北中国风》,它一周播出六天,每天60分钟,并且每天播出的节目内容都不尽相同,根据笔者的跟踪收听和采访,下表是其每天播出的节目内容名称:

表10 楚天音乐台《东南西北中国风》栏目内容一览表

关于戏曲音乐和曲艺音乐的内容有两个专题栏目,名称为《梨园音乐》、《精彩梨园》。《梨园音乐》和《精彩梨园》两个节目的播出时长都是每天90分钟,因为这类节目深受老年人喜爱。

3.2000~2003年间中国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节目的变化趋势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这三家电台的成立时间不尽相同,但自成立起,就开办了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节目。由于资料有限,笔者只能调查从2000~2003年期间中国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在电台中的播送情况。在这四年的时间里,传统音乐节目一直保留在电台中,但播出时间不等,而且在播出时间上呈越来越少的趋势。从三家电台的总体播出情况来看,是呈下降的趋势。同时,节目内容也显得有些单一,而且渐渐“隐藏”在其他的音乐类型中,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位置。为了更清晰地反映中国传统音乐的地位,以这三家电台为例,把它与流行音乐的节目时间做比较,下面是中国传统音乐节目和流行音乐节目一天播出时间的抽样结果(以分钟计算),详见图3、图4:

图3

从图3、图4可知,中国传统音乐节目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390分钟下降到2003年的255分钟;而流行音乐节目则明显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1160分钟到2003年的1290分钟。从中也说明电台的编者越来越重视流行音乐节目,而传统音乐却逐渐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本调查的第二步是笔者分别对部分主持人和有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从与他们的谈话中,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到目前传统音乐在电台的播出状况。

图4

说明:以上图3、图4中的数字是表示各类音乐节目的播出时间。

笔者采访了湖北交通音乐台的音乐主任和几位做过多年传统音乐节目的主持人,结果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下面是经过整理的部分采访内容:

问:请问中国传统音乐节目在电台的所有节目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你认为它的趋势是上升、持平还是下降了?以后的发展空间会有多大?

答:电台栏目的开设并不是以受众为导向,像传统音乐这样的栏目在某些电台视为可有可无的节目,如果领导对传统音乐有兴趣,认为有义务弘扬它,它就得以幸存。反之,它就可能会慢慢消亡。中国传统音乐节目在电台中的地位并不高,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如当代生活的环境、广大听众,等等。其趋势走向和发展空间问题,有的认为它将来的趋势有可能仍呈下降趋势;也有的认为持平,保持在每天一个小时的播出时间。

问:你们主持过中国传统音乐节目这么长时间了,觉得它的发展前景怎样,是乐观还是不容乐观?你们将会继续主持这档节目吗?

答:中国传统音乐节目是永远也不会被“删除”的,毕竟咱们都是中国人,应该了解自己本国的文化,也应该尽义务去保护它,我们台成立专门的“民族音乐部”,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也将继续主持这档节目。

问:你们认为中国传统音乐今天这个现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传媒的作用应该是怎样的?该如何来振兴中国的传统音乐呢,是否有合理化的建议?

答:中国传统音乐的存在空间比起流行音乐来说是非常小的,几乎每个电台的流行音乐节目的时间分量都很重。但这是市场的导向,对于我们自己本身来说,其实是希望各种音乐种类都有一些,来丰富我们的电台音乐节目,所有电台现在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中国传统音乐本身也有一些原因:1.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虽然很多,但真正做成音像制品方面的资料很少,在华人区,只有香港雨果公司和台湾的风潮公司做这方面的音像资料,而我们内地无一家以传统音乐为主的音像公司。2.真正富有民族音乐特色的传统音乐不易播放,因为普通听众难以接受,这使得听众少,节目不能照常办下去。3.由于上述两个原因,电台节目对客户投放广告的吸引力就不大,使得电台的创收就会少,效益就会不好。希望政府、社会各界一起来保护和发展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

通过以上对武汉地区三家电台音乐节目状况的调查和访谈,可以管窥目前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传媒中的发展现状。以下特对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作出初步的分析:

1.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当代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既促进了今天广播事业的发展,也使得其中充斥着商业的氛围。我们的主要音乐传播媒介之一———广播节目仅仅是为了迎合潮流,其播送内容主要是流行音乐,在发挥传播媒介的正面引导作用、弘扬中华音乐文化的大前提下,音乐传媒也陷入了“怪圈”———因受“经济”利益驱使,越是听众少的传统音乐,就越不受重视,因而听众也就更少;听众更少,也就更不受重视……

2.电台音乐编辑的指导思想方面的原因

广播电台在当代社会中,究竟是以“引导听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主,还是以“适应听众”考虑自己的经济收入为主,这是一个电台音乐编辑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问题。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传媒的作用是什么,恐怕在广播电视主管部门的领导者中还未必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谁也不会公开否认传媒的导向作用,但实际上总是在不自觉地为经济利益所左右。

3.音像制品方面的原因

我们的传统音乐需要得到持续、发展,也要从音像资料方面找原因。传统音乐的体裁非常广泛,曲目也很多,但真正做成音像制品的却很有限。因为商家要考虑到市场问题,这些商品投放到市场是否获利,所以电台资料库里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也就更少了。而现在所做的传统音乐节目的资料来源大都是从音像店里买来的;音像制品少,自然这样的节目也就很少了。

4.节目主持人素质方面的原因

经过调查发现,有不少音乐节目主持人并不是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传统音乐知识非常贫乏,更缺乏一种对中国音乐发展所应有的宏观的战略思想,导致节目的水平不高,只停留在播放几首歌曲就可以了,使得节目对听众的吸引力不强。

通过这次调查,笔者特别对相关问题提出几个建设性意见以供参考:

第一,坚持正确的音乐导向,营造一个理想的文化生态系统。我们应把握好广播媒介的正确导向作用和教育作用,为我们的文化生活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态系统。这一理想的生态系统就是要将古今中外各种音乐节目真正实行“平等对话、协调相处和多元共存”。(4)这不仅是广播文艺节目编辑人员的职责,也是时代进步及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

第二,认真研究传统音乐节目的编辑制作流程,努力提高节目的质量。做一档节目离不开“采、编、播”的过程,即收集资料、撰写文稿、播放节目三个部分。首先要针对传统音乐节目的定位和受众群体,有目的地收集资料、信息来充实节目内容,这样就为节目的编辑工作做好了准备。然后在编辑过程中,根据节目主题,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最后,使节目雅俗共赏,做到既能吸引听众,又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传统音乐节目在电台媒介中目前仍应处于“受保护”的地位,需要调整各类音乐节目的分配时间与结构。

第三,提高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广播是二度听觉艺术创作,从传播学分析,主持人和音乐编辑是“二度传播”的中心人物,代表着广播电台的形象。音乐编辑在节目的选题、制作上不能仅以物质利益为唯一导向,而应有高度的文化生态意识和历史责任感。首先要打好理论基础和业务基础,特别是要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知识结构。其次,需要锤炼严谨细致的作风,主持好一个传统音乐节目,要长期探索磨炼才能逐渐成熟起来。最后,要不断提高传统音乐节目的品位,面向听众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通过对三家广播电台的调查和采访,其数据和结果表明,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传媒中的生存发展空间令人担忧,远远不如流行音乐节目的受重视程度,二者的比例失调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传媒的关系。一方面,传媒是构成传统音乐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而应与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共同担负起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在编辑制作节目中,也应把传统音乐、流行音乐等关系协调好,使传统音乐内容更丰富些,节目质量更高一些,受众群体更广泛一些。

(袁玥,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98级学生;蔡际洲,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注释】

(1)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国音乐》,2003年第2期,第16~22页。

(2)于涵之:《浅析广播文艺节目发展新思路》,《广播记者》,2002年增刊,第10~11页。

(3)屠明:《大学生与中华音乐文化———武汉地区四所高校学生音乐知识状况调查》,《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3期,第134~144页。

(4)蔡际洲:《可持续发展:中国音乐学的新课题》,《黄钟》,2001年第1期,第14~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