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项重要旅游形式。这种旅游市场的预期收益会增加中国旅游的内外投入,由于中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文化遗产,同时,具备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另外,当前的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民俗文化旅游设施等相关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大对西部人文旅游开发

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方式,它更加注重旅游者精神上的享受,满足游客猎奇、求新、求异、求和的需求。当前,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项重要旅游形式。据中国旅游市场一项调查显示,来华旅游的美国游客当中,约有26%的游客主要游览名胜古迹,而高达56.7%的游客则更希望体验中国人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4]因此,民俗风情旅游不仅能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而且还是政府提高外资投资份额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特色、中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渠道。但是,当我们在全国范围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实现民俗旅游国际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很多民俗旅游产品已经背离了其原生态文化特色的环境,甚至部分区域的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不同程度地陷入仪式主义的误区。如果民俗旅游一旦失去自然、原生态的本质,转变为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便会成为随意观赏和把玩的对象,而不是以一种自然的状态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应该审视这样的民俗旅游是否还能向世人展示真正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文化视为“原始”“落后”的代表,在当前中国文化情形下,民俗文化在大多数人看来还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民俗文化是当代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将其纳入国家现代文化范畴内。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通过发展市场化、全球化的民俗文化来给我们经济发展增添更多动力,但是,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也面临着来自资本方和权利方的挑战,在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因素影响下发展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商业经济的特征,其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价值符号所留下的历史承载意义逐渐被淡化。因此,当前民俗旅游已逐渐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表征,越来越多的人将其视为休闲娱乐、摆脱生活压力的一种消遣方式。同时,民俗风情旅游也成为发达地区人们纳入猎奇的方式,也成为西方人探索东方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随着地区之间人们生活差异的日益复杂化和扩大化,民俗旅游也成为地区之间文化想象的符号。

民俗文化旅游当前展现更多的是后现代文化特点,将传统的、蕴含着浓厚历史气息的民俗文化通过时间碎片、典型化、生活物化的形式,再结合话剧建筑等方式展现给游客。这样虽然能够让游客短时间内感受到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但是,难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这是因为这种文化展现方式将历史和文化过于扁平化,游客缺乏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旅游部门当前不断强调,各地发展风俗文化旅游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展现异域风情,让游客真实感受到当地生活的特点,同时是没有特殊加工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能够让旅游者对一次文化体验之旅充满无限遐想。但是,当前民俗文化旅游的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市场推销等一系列环节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展现的是消费的文化产品。在文化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主题乐园、博物馆,还是民俗生态园,都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这样的旅游产品开发必然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民俗文化在当下市场中面临着交换价值主宰着消费者对民俗文化的消费喜好。所以,无论是民俗文化村对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的展现有多么的到位和具体,甚至让游客真切感受到一种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再生产的新产物,它与许多蜂拥而至批量生产出的文化形式还是有很多、很大的区别,都是对当下文化情景的一次新的复制。民俗文化旅游当前在开发当中逐渐转变为一种仪式性的表演,缺少其本应具有的历史感和文化感,其丰富多彩的形式貌似展现了当地丰富的文化生活,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工业,正制约着文化的个性和创造性,是一种被市场所影响的大众文化。例如,民俗文化的主题公园试图通过宏大的背景和排场来展现不同文化的特点,而民俗博物馆则是将实际物品的仿真品摆放在屋中供人参观,它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真正的民俗文化的内涵是需要人投入情感去体验的。

人类追求自身尽善尽美的生存空间,是建立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基础之上的,同时,更不能丢掉几千年文明的成果,破坏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那些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那些与人相依的服装饰品,那些曾在中国土地上运行了几千年的车轮等。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用直接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环境不能无休止地被丢弃和践踏。我们绝不能因要科学就忽视人文;不能要现代化就丢弃传统。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代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和有形的文化资产,那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审美情怀、营造法式风水学说等,无不暗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终始关系着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认为,对文化生态的认识与保护,应借鉴国际社会对自然生态保护的经验,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立尊重文化的时代风尚,认识社会现代化建设与文化生态的关系。(www.daowen.com)

如果没有意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那么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将面临诸多困难。许多特色传统手工业有几千年历史,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是工业社会的前身,在信息社会当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深入,但文化却是各个民族个性化的展现。我国旅游产业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巨大的飞跃,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也逐渐步入世界旅游强国之列。世界旅游组织新世纪展望报告中曾指出,未来几年时间里,全球旅游行业将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并对中国旅游行业抱有较大希望。这种旅游市场的预期收益会增加中国旅游的内外投入,由于中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文化遗产,同时,具备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另外,当前的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民俗文化旅游设施等相关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广大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之间也存在矛盾,需要科学规划并继续深入发掘。需要政府部门、旅游部门、产业部门协调配合将资源有效整合配置。作为一项产业进行针对性、预测性、地域性和创造性的合理开发,不仅能够优化我国的旅游市场,丰富旅游内容,而且还能带动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模式大多以自然观光为主,相对缺少人文内涵。要加大对西部人文旅游开发,让旅游者能够感受到当地自然和文化的美好,参与有代表性的工艺制作和审美活动,从而将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从而使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融入旅游开发当中。旅游开发当中。[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