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适应与感知外部环境的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学习导航中的应用

适应与感知外部环境的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学习导航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5-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在适应外部环境以及在感知外部环境时需要协调环境、交换信息内容,信息往往能够用来清除不确定的东西。(三)信息处理与学习导航在主题开始初期,教师和幼儿一同将感兴趣的主题问题进行分类梳理,然后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

人在适应外部环境以及在感知外部环境时需要协调环境、交换信息内容,信息往往能够用来清除不确定的东西。人们一般通过各种感官、仪器、媒介等,来获取、存储、转化、传送、分享外界信息。而主题墙就是一个充满各种信息的空间,其中,信息技术又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性,我们会引导幼儿在主题学习过程中接触信息采集、加工及表达交流等信息处理的简单技术,让幼儿通过直观的观看和体验,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进行知识探究、内化和表达,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拓展他们的主题经验,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一)引入电子产品

在多个主题墙的角落,点读笔、平板电脑、4D绘本等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入,使得信息化手段真正地帮助幼儿更方便、更快速、多途径地查阅到主题资料。

服务主题:中班——“在动物园里”。

核心经验:幼儿了解电子产品的工具价值,观察动物特征(外形、动作、声音),喜爱动物。

设计说明:使用平板电脑、手机中诸如“形色”等App以及便捷的语音助手功能,使幼儿在方便获得问题答案的同时,增强了问题意识,更体验到了答疑解惑途径的多样性及掌握查阅资料方法的重要性。

效果分析:电子信息产品是幼儿非常热衷和喜欢的。通过亲身尝试,他们开始用新的学习方法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也感受到了自己查阅资料的快乐,而这正是幼儿在长程发展中必备的学习能力。

4D绘本

“形色”App

(二)表单处理

任务驱动下的统计、记录等表单,虽已体现了记录的过程性价值,但收集张贴后的价值也值得挖掘,后续跟进需引起重视。如:教师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引发幼儿在主题墙上用简笔画的形式告知兴趣点、抛出疑问点、展现新发现,引发幼儿对主题推进过程的关注,鼓励幼儿在墙面上进行生生互动,从而推进对主题有效经验的梳理和积累。

服务主题:中班——“我在马路边”。

核心经验:幼儿了解各种交通设施,并有兴趣识别马路上的标志、数字及其含义,初步了解它们与人们的关系。

设计说明:通过家园共育的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我找到的数字”调查统计表,张贴、装订、悬挂于墙面上。通过调查表师生发现,在马路上最常见到的数字一般集中在公交车上、车牌上、标志上等,他们用不同颜色圆点及不同颜色的箭头指出数字常出现的地方,以及这个数字的实际意义。

效果分析:教师利用了幼儿完成的调查表提出了问题,“马路上有数字吗?”“找找数字5在哪里?这个5表示啥意思?”于是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时候都会和同伴去寻找指认,并用红色圈圈粘贴,以此表示找到的数字,幼儿可以与墙面互动,也可以通过生生之间的对话表达自己对数字的理解。可以说这种呈现形式的互动性非常强,能进一步推动主题核心经验的积累。除此以外,彩色箭头的表征也能很明显地观察到马路上的数字经常出现的地方,使孩子进一步理解数字与我们的关系。

(三)信息处理与学习导航

在主题开始初期,教师和幼儿一同将感兴趣的主题问题进行分类梳理,然后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

在主题行进时,教师与幼儿将一些高频话题和热点问题挑选出来,单独呈现,借此将幼儿探索的过程可视化。(https://www.daowen.com)

主题结束时,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梳理主题经验与收获。

服务主题:大班——“我是中国人”。

核心经验:幼儿在情感与态度方面,爱祖国爱家乡,有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在认知与能力方面,能了解标志(国旗、国歌、国徽等)、城市(上海、背景等)、民族(少数民族、汉族)、民俗(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动作与技能方面,了解民间艺术(剪纸、捏泥人、画京剧脸谱等)、民间游戏(舞蹈、体育等)。

设计说明:首先,在“我是中国人”主题开始前,老师先将该主题各个子领域的主题核心经验进行了预设梳理与分类,制作成网络结构图,主要有以下五类:中国的标志(国旗、国歌、建筑)、传统文化(艺术、语言、音乐、服装、食物、游戏、神话)、中国的城市(地理位置、景点、少数民族分布)、中国的节日(起源、习俗)和中国的骄傲(发明、成就)。

教师在主题行进的过程中,发现班级孩子对于该主题中感兴趣并想深入研究的内容有:中国标志性建筑、传统节日来历与习俗。支持策略有:一是将幼儿探索、收集的信息资源整理成册,并进行展示;二是创设相应的活动区域供幼儿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最后,主题结束时,教师将幼儿的主题经验梳理成思维导图,帮助幼儿总结主题经验。

效果分析:

首先,从幼儿兴趣角度来说。思维导图上的资源有纸质资料也有实物资料,班级1/3的幼儿曾经在主题墙边翻阅过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不过他们更多的是把玩那些实物资料。

其次,从教师课程意识角度来说。通过“问题墙”式的主题墙创设,教师的课程意识有了提高,如:班级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经验较少,因此,教师在班级中结合节气开展了相应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四)问题墙

创设有关主题的问题研究平台,以发现问题及培养问题意识和思考力为前提,以寻找答案及解决疑惑的过程为导向,师生共同梳理总结当前话题的经验和收获,学习从多种途径搜集寻找答案和信息。

服务主题:大班——“动物大世界”。

核心经验:幼儿对动物的特殊本领感到好奇,体验探索动物世界的乐趣。

设计说明:在主题开始前,教师对主题核心经验进行梳理,通过与幼儿的讨论,整理出幼儿比较热衷的话题,以及幼儿生成的问题。在主题墙上呈现当前话题,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教师和幼儿通过图书、个别化活动等共同收集资料、解答分享。

效果分析:主题开展中,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想法和问题,这就需要提供一个让幼儿自由提问、自愿答疑的空间。问题墙就是对此的暗示和鼓励,它比幼儿单一地接受信息更有意义,因为提问是思考的表现,寻找答案是探究的动力。而且一部分主动性较强的孩子会带动更多的孩子去观察并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参与到收集、探索和解决问题之中。幼儿也会越来越愿意和同伴、老师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答案。

此方法在培养幼儿质疑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同时,也促进教师分析归纳问题,把握重点及动态管理和推进课程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