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04年美国电影《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介绍

2004年美国电影《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介绍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足以融化任何爱情的冰雪。这就是《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主题,它讲的是爱情与记忆,爱情与时间。《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演员阵容不光有温丝莱特,而且男主角是同样大名鼎鼎的金·凯瑞,配角也都有些名头。《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收到赞誉,就是因为从编剧到导演手法都有新意。据说考夫曼原来的片名有18个词之长,最后定为《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遗忘了世人,也被世人遗忘,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2004年美国电影《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介绍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足以融化任何爱情的冰雪。

编剧查理·考夫曼、米歇尔·贡德里、皮埃尔·比斯毛特

导演:米歇尔·贡德里

主演:金·凯瑞、凯特·温丝莱特、伊莱贾·伍德、克斯汀·邓斯特

获奖: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

第5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

◎爱会逝去,但印记永存

娜斯

爱情消逝了,你想忘记一切吗?你能忘记一切吗?爱情没有修成正果,过程就应该被否定吗?

终有一天,那些逝去的终将成为你人生风景的一部分,成为你之为你的一部分。一段关系可能会破碎,也令你心碎,然而当你回首那些曾经美好的记忆,却发现其实它们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这就是《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主题,它讲的是爱情与记忆,爱情与时间。它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留下来的经典爱情电影,是一个后现代的浪漫故事,一部科幻爱情片。编剧查理·考夫曼也被认为是好莱坞最有才华的编剧之一,这部电影让他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所以,这部电影最先值得关注的是剧本,一个极受推崇的剧本。

编剧查理·考夫曼是剑走偏锋的那类编剧,讲的都是些神神道道的故事,比如《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想象钻到演员马尔克维奇的脑袋里,用他的眼睛看世界;《剧本改编》是讲考夫曼自己怎么绞尽脑汁改编《兰花贼》一书,编剧实在想不出按正常路数改编的办法就只好把自己的创作过程给编了进去。

他的鬼机灵很受欢迎,从梅丽尔·斯特里普到金·凯瑞都争演他的剧本,凯特·温丝莱特甚至说,有幸接到考夫曼的剧本,第一个念头是把它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温丝莱特虽然演过《泰坦尼克号》,但是之后放着大众明星不当,挑选的都不是特别主流的电影,是个比较酷的演员,而不太在意明星身份。作为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女演员,她也是考夫曼剧本中女主角的合适人选。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演员阵容不光有温丝莱特,而且男主角是同样大名鼎鼎的金·凯瑞,配角也都有些名头。导演是从法国到好莱坞发展的米歇尔·贡德里,以拍比约克的超现实风格的MV 成名。

搞笑出身的明星能转型演正剧而演技出色的不少,有汤姆·汉克斯,有罗宾·威廉姆斯。金·凯瑞在《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里也是收起笑脸大扮苦脸,不但扮苦脸,看上去根本就是一个内向木讷、畏畏缩缩但是无辜得惹人怜爱的大男孩。考夫曼电影里的男主人公都是内向敏感的大男孩,不是“猛男”也不是“阳光男孩”。而温丝莱特则是头发忽而绿、忽而蓝、忽而红,性格外向活跃、我行我素、有些神经兮兮的女孩。这样的女孩很容易成为内向男孩心中的一道阳光。不过这女人的情绪和心也像她的头发一样善变,不满意了就扬长而去,而且居然还到一家公司做了删除记忆手术,做了这种手术意味着将他们一段情的记忆彻底抹去,真是“斩断情丝”了。金·凯瑞演的乔尔为了摆脱对她的思念,也去那家公司申请做同样的手术。这手术是用电脑技术寻找出他脑中所有跟她有关的记忆,然后删除。可是,手术过程中,电脑工程师玩忽职守,跟女朋友胡闹,因此表面看来,乔尔脑中的对她的记忆似乎被除去了,可是当他们再度相遇,却又似曾相识。

考夫曼电影剧情总有些刁钻古怪,跟一般思路不一样,属于一种“概念电影”,但是又编得比较好玩,所以显得很聪明同时又很天真。剧本用了心理惊悚片这种类型片的手法,以及非线性的倒叙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讲出了新意——太阳底下无新事,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在找新方式去讲同样的故事。重要的已不是故事,而是怎么讲的问题。尤其是爱情故事,人人有之,其实都大同小异。《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收到赞誉,就是因为从编剧到导演手法都有新意。

作为编剧考夫曼需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电影讲记忆,要考虑主人公乔尔对记忆的反应,以及角色们会在后来的场景里提及已经被抹掉的记忆。考夫曼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是让乔尔对记忆做出评论,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方法则是让记忆降级,而不是马上失去,只有当醒来后记忆才完全丧失。整个故事分为四个阶段:失忆后、失忆中、失忆前、失忆后。这样的叙事大胆、有新意,最后也成功了。(www.daowen.com)

据说考夫曼原来的片名有18个词之长,最后定为《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这样的句子肯定不是今人写出来的,的确,“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这个名字出自英国18世纪大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带有宗教色彩的爱情诗《哀洛伊莎致阿贝拉尔书信》。它就是讲忘却: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The world for gettin g,by the world forgot.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 smind!

Eachpray'racce pted,and each wishresign'd.

纯洁的维斯塔处女是多么快乐!遗忘了世人,也被世人遗忘,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每次祈祷都被接受,每个愿望都可以放弃。

顺便说,虽然电影名字翻译成《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但我觉得“spotless”还是翻译成“无瑕”比较好,因此我更愿意叫它《无瑕心灵的永恒阳光》。而这首诗又是根据法国12世纪时的一个爱情悲剧创作的。这首诗曾经用在查理·考夫曼早期的一部电影《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中。

原诗来自法国12世纪的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哲学家皮埃尔·阿贝拉尔爱上了小他22 岁的学生哀洛伊莎,怕世俗议论未公开婚姻。哀洛伊莎的叔叔听说后大怒,派人阉割了阿贝拉尔。阿贝拉尔出家当了僧侣,哀洛伊莎也进了修道院。之后长达10年两人毫无联系。在第11 个年头的某一天里,阿贝拉尔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安慰生活不顺的朋友,回忆了与哀洛伊莎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讨论哲学、诗歌,亲吻、拥抱、争吵。当哀洛伊莎看到这封信的抄本后,爱情从未在心中逝去的她提笔回信。他们一共写了七封信,讨论爱情、婚姻还有哲学。之后他们再未谋面或是有交集,然而爱情的记忆经他们的书信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这个故事可以说就是影片的主题,爱可以被阻止,可以消逝,但对爱的记忆可以化为永恒。无论关系能否恢复,记忆永远可以带我们回到那些美好的瞬间。而人生,最后不就是对一个个瞬间的记忆吗?

与爱有关的记忆在我们的头脑里真假难辨,组成另一种现实,在电影里也一样。

整个影片的色调都是黑乎乎的,多数是暗夜里记忆的一次挣扎,因为对情感的不舍。根据手术的程序,男主人公对那份恋爱的回忆是倒叙的,先从最近的开始,然后追述,越来越美,也越难放弃。这也可以说是男女恋爱关系的真实写照:总在最开始的时候最美好,后来越来越平凡乏味,这时,如果没有记忆的帮助,何以度过触礁的时刻?“人生若只如初见”,不管有多少层的记忆,有一些美好总在记忆最深处等待着我们。

这部电影的构思最初来自1998年导演米歇尔与其中一名编剧的对话,之后米歇尔找到考夫曼一起创作。而在2000年,有一部关于记忆的倒叙叙事的艺术品名作《记忆碎片》上映,这曾让考夫曼几乎想放弃自己的剧本。

美国电影里的“失忆”故事不少。比如,有部情人节约会电影是讲一个女孩出事故后丧失短期记忆能力,所以一个男孩约会她,每次都得从头再来,因为她记不住他是谁。有评论家认为好莱坞一再涉及失忆题材,是因为美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中就有一种“历史失忆”情结,美国人是在一片新大陆开创了新国家,历史短暂,而且移民心理是忘记过去,重新开始。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美国人相信可以忘记过去,重新发现自己。不但如此,美国人也相信可以帮助其他人这么做,比如对德国日本的重建,以及对伊拉克的战争与重建行为。但是真的能遗忘一切吗?这就给了故事创作的空间。

亚、欧两洲的历史跟美国完全不一样,历史记忆的沉淀不是能轻易抹去的,向前看也罢,重新发现自己也好,我们过去的经验注定要在我们未来的关系中产生影响。我们的存在是记忆的汇总,无论好的还是坏的经验,在不久的将来可能都会同样为我们所珍惜,并且得到补救。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从个人情感的角度看,对于记忆来说最终是一种肯定。也正是因为肯定,男女主人公终于再次获得一次机会。他们在冬天的雪夜冰河上仰卧观星,他们一觉醒来发现置身银白世界,他们在火车上相遇,他们在一个寒冷的早上漫游归来……是真是幻?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这要你看到最后才能分辨。而那些令他们痛苦的记忆,也成为帮助他们成长的一种经验。这样的构思为导演提供了很多混合现实与超现实影像的机会。

拍MV 出身的米歇尔善于把一个故事敲碎,再把它们重新组合。他的蒙太奇手法和声画对位都有MV 风格,看似不经意,却能带动观众的情感。多线交叉叙事、蒙太奇拼接、结构重组,不守常规的编剧和不守常规的导演为我们带来一部难忘之作。拍MV 出身的导演有时会被碎片化影像所累,而米歇尔·贡德里则是成功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