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西方创造力观念的差异:比较2.3版本

东西方创造力观念的差异:比较2.3版本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韦纳的观点,由美国意识形态主导的西方创造力价值观看重的是建立新颖适当的对象和理念,并极大地脱离现存的物质和想法。简单地说,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创造力观点强调的是对传统的尊重以及与自然的和谐。虽然创造力在中国有着多种艺术表达形式,但是却与西方艺术上的创造性存在着明显差异。如果用美国创造力观点来衡量的话,这两种教育模式都可能会不利于创造力。

东西方创造力观念的差异:比较2.3版本

我们认为必须把创造力放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才能完全理解创造力,不同文化中对于创造力的概念也可能完全不同。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人们共享的一套价值观、规章制度、行为习惯以及认知和风俗习惯,用于指导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交往互动(Triandis,1996)。

R.P.韦纳(2000)通过大量的著作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探讨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如何定义创造力。按照韦纳的观点,由美国意识形态主导的西方创造力价值观看重的是建立新颖适当的对象和理念,并极大地脱离现存的物质和想法。由于在美国十分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民主,美国人从小就被鼓励去发挥想象,跨越已有的界限,放眼未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美国的政治体系必须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抗议权,这就更加突出了美国对个人主义、自由和民主的强调。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之下,多样性和新颖性往往受到赞赏和奖励。

与西方关于创造力的观点相对,东方创造力观点强调的是对过去的重新诠释、内心的修炼以及同外界环境的融合(Averill,Chon & Hahn,2001;Li,1997;Lubart,1999)。譬如,韦纳(2000)观察到空隙是中国画的一大审美特征,留白在中国画里占有突出的位置,体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富有美感的留白强调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人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这与西方绘画作品中人物常常占据显赫位置的表现手法截然不同。简单地说,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创造力观点强调的是对传统的尊重以及与自然的和谐。(www.daowen.com)

这样的创造力主题在中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汉朝时中国就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在中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对传统与和谐的尊重。虽然创造力在中国有着多种艺术表达形式,但是却与西方艺术上的创造性存在着明显差异。Li(1997)认为东西方艺术上的创造性可以被归为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传统:横向和纵向。西方倾向于横向传统,该传统下对于艺术目的、方法和符号上的调整甚至是完全颠覆都会得到高度评价,被看作是创造性的产品。比如毕加索立体主义就被认为是绘画表现形式上的一次创举。而东方更倾向于纵向传统,这种传统下的艺术创造力与儒学一脉相承,以对过去的重新阐释为表现形式。遵循这些传统的艺术家努力创造自己的风格。中国的艺术家们一方面仍然采用已有的主题主旨,另一方面又努力表达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Averill,Chon, & Hahn,2001;Li,1997)。

根据奇克森特米哈伊(1990)和韦纳(2000)分别提出的创造力系统模型和政治社会学模型,文化价值观是定义创造力和影响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创造力和教育过程又和创造力表现紧密相关。举个例子,Cheng(1999)曾指出在新加坡,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老师相比,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老师更倾向于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以目的为导向和以表现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如果用美国创造力观点来衡量的话,这两种教育模式都可能会不利于创造力。因此,如果用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衡量的话,东亚人就可能被判断为在创造力方面不如西方人。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讨论的话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