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货币的资源配置职能及其重要性

货币的资源配置职能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在以资本投资和借贷方式进入实体经济后,产生了配置供给要素和调整供给资源的职能。赢利货币执行资源配置职能,是价值规律发挥对国民经济调节作用的媒介,发挥着“看不见的手”功能的作用介质。货币的资源配置职能与货币的流通介质职能具有截然相反的特征。传统的赢利货币,无论是投资还是贷款,基本上是与商品和服务市场中的供给资源结合在一起的。

货币的资源配置职能及其重要性

货币在以资本投资和借贷方式进入实体经济后,产生了配置供给要素和调整供给资源的职能。货币以消费贷款或其他消费融资方式进入消费领域后,提高了支付能力,改变消费方式,又产生配置消费资源的职能。货币进入投资产品市场,用于交易各种证券、贵金属、房地产、大宗商品和收藏品等,也直接或间接地配置了供给资源和消费资源,同时成为这些市场上的运行介质。

由于以上的功能和用途,流通中的货币因此而形成了另一个新的职能,即货币的资源配置职能。我们又把执行资源配置职能的货币简称为“赢利货币”。

(一)赢利货币的概念、形态和运行通道

1.赢利货币的概念

赢利货币是指以本金为基础,以谋取较大收益为目的,而实行交易性活动的流通介质。换言之,赢利货币是用来实现将本求利活动的载体式货币,而不是一般等价物。赢利货币执行资源配置职能,是价值规律发挥对国民经济调节作用的媒介,发挥着“看不见的手”功能的作用介质。

货币的资源配置职能与货币的流通介质职能具有截然相反的特征。货币在执行流通职能时,实行“等值(价)交换原则”;而货币执行资源配置职能时,则实行“赢利回报原则”,即“钱”要“生钱”,要有一定回报。“交换货币”在流转过程中,其所有权是完全转让的。可是,执行资源调配职能的赢利货币在流转过程中,不但货币的所有权不转让,而且还要依据其所有权去索取本金和利息,或者依据所有权去管理和控制被投资的公司和项目,由此产生了追索和管辖的权利。当然,“赢利货币”的借贷和投资活动也要冒着一定风险,可能会出现蚀本的情况,所以赢利活动一般均与亏损风险并存。执行资源调配职能的货币所具有的以上的特殊属性,在各国的法律中也有相应明确的规定。

2.赢利货币的形态和运行通道

“赢利货币”与“交换货币”,二者均产自于“支付能力”这个源泉。交换货币以满足消费需求为主要目的,进入商品和服务供应市场,形成图21-1的循环流程;赢利货币则以满足对支付能力的保值和增值需要为主要目的,具有自身的流动通道和流通方式。

传统的赢利货币,无论是投资还是贷款,基本上是与商品和服务市场中的供给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图21-1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股票交易市场、债券交易市场、房地产交易市场、收藏品交易市场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投资产品市场,特别是当消费融资快速发展起来后,赢利货币又产生了另外的流动领域和流动通道。所以需要对赢利货币的流转通道和存在形态,做出较为全面的再认识。

执行资源配置职能的赢利货币虽然在外观上与交换货币难以区分,但在运行通道和运行方式上还是很容易区别开来。见图21-2。

在当代,赢利货币主要由用于“资本要素”的转换、“投资产品”的交易和“消费融资”的支付,这三个部分的形态和用途组成。其中资本要素形态又可分为传统的资本要素存在形态(赢利货币Ⅰ)和经过金融市场再转化的资本要素存在形态(赢利货币Ⅱ),以及“投资产品”交易的存在形态(赢利货币Ⅲ)和“消费融资”存在形态(赢利货币Ⅳ)。

(1)充当“资本要素”的赢利货币

资本要素是供应要素中的一种。资本要素与其他供应要素相结合,便形成了创造商品价值的供应活动,同时也形成了产出收益。

赢利货币因其流程不同,而有所区隔。赢利货币从“支付能力”流出,其中一部分通过“资本”供应要素进入图21-2的循环流程,我们称该部分为“赢利货币Ⅰ”。而另一部分则要通过资本产品市场,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经过特定的融资活动,再进入商品和服务供应市场,我们称该部分为“赢利货币Ⅱ”。例如,银行贷款以及通过证券市场上的债券发行,新股发行(IPO),定向增发或私募(Private Placement)等渠道;通过上市企业或债券发行者,以“供给要素”中的资本方式,再进入商品和服务供应市场的那部分赢利货币,均为赢利货币Ⅱ。

图21-2 赢利货币的运行和存在形态

图中单线箭头表示供应要素和供应资源(商品和服务)的运行流向,双线空心箭头表示交换货币的运行流向,而双线斜斑马箭头表示赢利货币的运行流向和运行通道

赢利货币Ⅰ和赢利货币Ⅱ均以资本要素形态存在和运行。

一旦赢利货币Ⅰ和赢利货币Ⅱ以供应要素中的资本(投资和借贷)方式,进入商品和服务供应市场后,便蜕变成交换货币,被用来盖厂房,购设备,雇员工,买材料,支付各种费用,形成了生产供应能力,然后获得销售进项,再以投资毛利方式逐渐支付本金或利润(息)。所以,赢利货币Ⅰ和赢利货币Ⅱ的运行,是要先与其他要素组合,再通过交换货币支付方式获得销售进项,然后以要素收入方式,逐步还本付息,回归到或再羽化成“资本要素”形态,流回“支付能力”这个起始点。

对“土地要素”的投资也一样,要蜕变成为交换货币,再以要素收入方式回报。例如,建新住宅,盖工商业用房,包括商铺、办公楼、公租房或廉租房、宾馆、仓库、厂房等,均为“要素”投资,需要通过销售进项或出租收入的逐年回报,来还本付息或付利。作为资本要素的租赁房受租金收入的限制,而租金又受使用者收入的限制。所以,用于租赁的房屋很难成为投资产品市场上的那种单纯用于住宅的房屋,而具有上不封顶式的涨价潜力。对此类主要用于租赁房地产的贷款或融资,应该按商品和服务供给市场方面的货币政策执行。

(2)充当“投资产品”交易活动的赢利货币

投资产品交易,是指市场上把预期的资本回报收入,换算成当期价格,把已投资的项目、公司的股权、债权、大宗商品交割权、预期投资收益权等,通过证券化转换方式,变为可流通的“投资产品”,例如股票和债券;以及把房地产、收藏品、贵金属等其他可供直接交易的“投资产品”,在交易者之间用货币进行来回地交易。这些交易以牟利为目的,博弈性非常强,往往是你赢我输或我赢你输,很难体现等价互利原则。在投资产品市场上,赢利货币能够获利,往往是因为交易的产品能够产生利润或有收益,另外,也在于交易者的经验、判断力和决断力,对交易时机的把握,以及运气成分了。

投资产品交易活动主要是在投资产品市场上进行的。投资产品市场范围广阔,包括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以豪华住房和二手住宅房为主)、各种收藏品市场(艺术品、古董、名贵产品、家具、邮票、其他珍藏品等)、贵金属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等。

这部分“赢利货币”,以牟利为目的,直接进入投资产品市场。这些“赢利货币”只在交易者之间交易,然后,再回流到“支付能力”池子当中去,并没有进入商品和服务供应市场。我们把这部分以“投资产品”交易活动形态运行的赢利货币,称为“赢利货币Ⅲ”。

赢利货币Ⅲ随投资产品市场扩大而不断地增长,逐渐成为货币发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货币发行量的控制,对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3)作为“消费融资”的赢利货币(www.daowen.com)

消费融资发展很快,涉及范围广,其中包括各种耐用消费品的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房屋净值贷款、信用卡,以及用于各级政府的消费性支出而发行的政府债券等。消费融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主要资源配置手段。许多支柱产业的发展,均有赖于消费融资的支持,例如汽车产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许多由政府采购支出主导的行业,如军工产业、宇航业、基础研究以及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事业,也在不同程度上依赖消费融资的实施。

以消费融资形态运行的赢利货币,从“支付能力”出发,直接以消费信贷方式,或者经金融市场发行债券融资后,进入消费支付活动中,蜕变成为交换货币的形态,流入商品和服务市场中,与其他消费支出汇集一起,流向供给资源的提供者,之后再以供应要素收入方式回到支付能力池中。我们把这种以消费融资形态运行的赢利货币,称为“赢利货币Ⅳ”。

需要指出的是,“消费融资”与“资本要素”差异在于:“资本要素”创造价值,而“消费融资”只是预支未来,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具有收入和还债能力。

综上所述,赢利货币以三种存在形态和四种流通方式运行。

按赢利货币存在形态区分:

赢利货币=资本要素+投资交易+消费融资

按赢利货币运行通道区分:

赢利货币=赢利货币Ⅰ+赢利货币Ⅱ+赢利货币Ⅲ+赢利货币Ⅳ

当赢利货币的概念、形态和运行通道被厘清后,便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理论分析和课题研究了。

(二)赢利货币的本质特征与作用机理

赢利货币运行的主要特点是追求利润(息)回报的最大化和相应风险的最小化。赢利货币作为资源配置介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主要工具和介质物。

1.赢利货币的本质特征

赢利货币以逐利为交换目的,通过资本要素与其他供给要素的组合,形成了生产力或供给力,创造了价值,因而使得“钱”能生“钱”。换言之,供给要素的有效组合,可以产生出新产品与新服务的价值,得到高于其他要素投入的回报,因而使“赢利货币”能够赢利,这就是赢利货币的本质特征。

依据该本质特征去观察,作为资本要素的赢利货币Ⅰ和赢利货币Ⅱ,是纯粹意义上的“纯赢利货币”;而作为投资交易的赢利货币Ⅲ,仅是派生性的“派赢利货币”;至于消费融资的赢利货币Ⅳ,则是另类性的“另赢利货币”。为什么要下如此断言呢?可以再回到图21-2上去。

赢利货币Ⅰ和赢利货币Ⅱ,均直接进入国民生产和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提供产出,获取销售收入,再通过要素收入机制,返回支付能力,实现交换货币与赢利货币的双循环流程。

赢利货币Ⅲ,并没有进入国民生产和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只是在交易者之间流动,再回到支付能力这个起点。但是,投资交易的“产品”,诸如股票、债券、产权和所有权等,均会产生保值和收益效能,而且这些交易有助于资本要素的投入和组合。赢利货币Ⅲ用于交易活动是为了盈利目的,不是为了消费需要,所以还是符合赢利货币的本质特征,在供应要素组合中,发挥间接的影响力,是一种派生(Derived)性的赢利货币,可以简称它为“派赢利货币”。该赢利货币有自身的流通领域,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交换货币”之间没有直接的转换关系。

而赢利货币Ⅳ,既没有进入供给过程,组合供给要素;也没形成产出,创造价值。赢利货币Ⅳ作为消费信贷,从一开始,就转化为交换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可是,赢利货币Ⅳ却是以赢利货币的方式出现,要求取回本金,获得利息回报,又要通过消费者或政府组织,以未来的收入来偿还。此外,赢利货币Ⅳ在对消费资源的组合上,还是发挥着很大作用,所以我们还是把他列入赢利货币形态之一,只是要将他与其他赢利货币区分出来,便于下一步的理论研究和运用分析。实践中,赢利货币Ⅳ发放对象往往是具有收入的个人和单位。有收入能力意味着该对象是参与生产或供给过程的,是供给要素之一,而不是单纯的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赢利货币Ⅳ也符合赢利货币的本质特征。收入也是消费贷款发放中应把握的原则之一。发达国家在发放消费贷款时,非常注重贷款申请人的收入状况。如果没有收入,即使抵押物资产净值很高,银行也往往拒绝发放消费贷款。因为银行追求的是赢利,而不是抵押品的拍卖收入。

赢利货币Ⅳ是以增加即期的需求购买力,进而通过增加经济活动总量的方式,来发挥它的效用,从而获得赢利性收入,事实上它是一种另类(Offbeat)的赢利货币,所以称之为“另赢利货币”。

2.调配资源的作用机理

赢利货币在与其他要素组合过程中,自动地调节了供给资源内的结构关系,调节了供给资源与需求资源之间的平衡。

赢利货币Ⅰ在相对的充分自由竞争,而且较少障碍的市场环境中,能够比较好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当一个行业投资不足或发展速度很快,便产生了高额回报,投资和借贷资本就会涌向该行业或领域,带动其他要素,例如土地、技术、信息、劳动力和管理等进入这个行业,使该行业产能增加,供需之间逐渐平衡,投资回报随之会趋于正常或平均化。“资本要素”获利的冲动带动了资源配置,培养孕育了新兴产业。其作用就像激素一样,刺激肌体,产生了冲动。相反,如果该行业产能过剩,获利能力大幅下降,利润低少,则资本会逐渐流出,转向其他地方,使得该行业产能减少,之后利润再逐渐回升。资本在其逐利过程中,通过有效地调节市场供给,衔接市场需求,使得经济体能够在结构上趋于平衡,同时在总量上也能逐渐地趋于平衡,最终使经济发展处于一种均衡状态。这就是最原始的价值规律调节方式。

赢利货币Ⅱ,通过其在金融市场上的规模化融资,能够较快地提升企业效益,扩大企业规模,加快资本的流入,对成长中的行业有极好的推动作用。金融市场中信息通畅,具有将各种分散资金快速组合的机制,可以高效配置经济资源。所以赢利货币Ⅱ相对于赢利货币Ⅰ,是一个更高层次和级别的资源配置工具,是价值规律的现代调节方式之一。

赢利货币Ⅲ,在股票市场上的交易,能够让风险投资公司或投资人获取高额回报后全身退出,转投新的项目,加快了资本要素运行效率。资本产品交易可以增加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提高资本要素使用和配置效率,对实现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将起到积极效应。“投资交易”可以吸纳各方面资金,集中配置资金,引导资金合理流动,从而带动了供给要素的合理流动,调配供给资源和需求资源。金融市场上资金数额庞大,流动速度快,信息多,且又对信息敏感度极高,这使得赢利货币Ⅲ,能够较好地发挥对供给资源和消费资源流动的直接性引导作用,以及间接性的调配作用。

消费融资,赢利货币Ⅳ能够相对地去平衡供给资源的变化,在调配消费资源的同时,也调配了供给资源,达成经济发展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双平衡。

在上述三种形态和四种流通方式的赢利货币中,赢利货币Ⅲ主要是依托赢利货币Ⅰ和赢利货币Ⅱ,来实现其长期增值和保值的功能;赢利货币Ⅳ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在特定的产品范围中,促进其他赢利货币发挥作用。因为购买力增大,供应能力也要相对地增大。所以赢利货币Ⅳ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带动其他赢利货币的投入,特别是带动赢利货币Ⅰ和Ⅱ的投入。由于有消费购买力的存在,供给资源创造的商品和服务才有价值。供给资源创造了价值,消费资源实现了价值,二者对应,相得益彰。

这四种赢利货币,加上交换货币,就像人的手掌,一面是拇指,另一面是其他手指,相辅而能相成。交换货币像拇指,与其他赢利货币的手指合起来,就可以发挥各种功效了。各种赢利货币与交换货币一起流动循环,才能真正地发挥生态价值规律对经济体的调节作用。

赢利货币就是经济生态体中的“内分泌系统”介质。它能够刺激产生各种经济“激素”——诸如赢利的动力,来调配经济体中各种机能;也使得价值规律由“看不见的手”呈现为“看得见的手”,成为用来调节市场的主要运行机制。赢利货币理论在经济运行的实践中可被广泛应用,赢利货币理论自身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