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肩的发展史:从古代到现代

云肩的发展史:从古代到现代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1 不同时代云肩图秦时,云肩以一块纱或者布帛围在脖颈一周,披佩在肩上,类似于披风。这里所说的披帛也是一种围系于脖子上、披于肩上的服饰,更接近于后世的云肩,为云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时的云肩与前代相比有了新的变化。辽代时有一种称为“贾哈”的肩饰,形制类似于云肩。图4-3 辽代贾哈金代,披肩成如意云式,“云肩”一名出现。元代盛行一种四垂云肩。这些表明,装饰美观功能的云肩开始世俗化以及普及化。

云肩的发展史:从古代到现代

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至秦汉的“素纱禅衣”,再到盛唐的“飞天襦裙”,中国传统服饰在不同的朝代有了不同的规制。但是,在这不断的更迭之中,都可以找到云肩的影子——一种女红艺术品。云肩用以修饰肩部与颈部,对于中国女性传统服饰来说,似眉间一点红痣,小却风情无限(图4-1)。

图4-1 不同时代云肩图

秦时,云肩以一块纱或者布帛围在脖颈一周,披佩在肩上,类似于披风。在《事林广记》中记载:“秦时有披帛,以缣帛为之,汉即以罗,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开元中,令三妃以下通服之。是披帛始于秦,帔始于晋矣。”这里所说的披帛也是一种围系于脖子上、披于肩上的服饰,更接近于后世的云肩,为云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云肩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体制,一步步改良,最后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云肩。

繁荣的隋唐经济带动了西域佛教文化的发展,在神秘色彩的隋唐莫高窟壁画上,观音菩萨身披彩色云肩,神圣而又飘逸。大唐盛乐舞,《观舞赋》中赞之“曳绢裙兮拖瑶佩,簪羽钗兮珥明珰,弦无差袖,声必应足,香散飞巾,光流转玉。”歌舞音乐与服饰很好地融合于一体,舞伎上着圆领宽袖长衫,下着长裙,一颦一笑,婀娜身姿浮于眼前(图4-2)。

图4-2 莫高窟壁画

云肩在隋唐之时开始盛行,上层贵妇开始流行身着五云裘衣,杨齐贤曰:“五云裘者,五色绚烂如云,故以五云名之。”不仅表现出五云裘色彩绚烂之特点,也道出了五云裘命名的由来。在五云裘这种当时流行的服饰中,云肩在中间扮演着配饰的角色,也得到了极高的赞美,如诗仙李白曰:“粉图珍裘五云色,晔如晴天散彩虹。”此时的云肩与前代相比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材质硬挺,两端上翘;其次,它已成为独立的造型,不完全顺应身体的活动而变形;再次,较于前代结构则更加明晰,其边缘已有了曲线变化,形似卷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战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对于体制的要求已然没有前朝苛刻,云肩也开始由宫廷深入民间,但是此时着披肩者仍以舞女、乐伎为多。前蜀国石棺座浮雕乐部中有两坐姿乐伎,这些乐伎的服装与唐代风格并无大异,但可以发现有些女子的肩上披了一种四角做成如意云形的云肩,即四合如意云肩,这种云肩成为后来云肩的雏形。

辽代时有一种称为“贾哈”的肩饰,形制类似于云肩。以锦貂制成,形状如箕,两端作尖锐状,围于肩背间(图4-3)。

图4-3 辽代贾哈

金代,披肩成如意云式,“云肩”一名出现。金代的贵妇开始披戴,云肩用锦缎绣成菱形,有些还在边缘上缀有流苏,装饰精美,具有游牧民族特有的风格特征(图4-4)。

图4-4 《文姬归汉图》中的金代云肩

随着历史的变迁,从元代及至明清时期,云肩的样式才慢慢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体制。元代盛行一种四垂云肩。当时,不仅在妇女肩上,男子也承袭了辽代的“贾哈”配饰。在《元史·舆服志一》中有记载:“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并且在元代永乐宫壁画中,云肩披在两肩和胸背,以绫罗制作,上绣花鸟并缀以金珠宝石,有的缀以银铃,活动时有悦耳的声音。其四周镶彩边,并以彩丝为璎珞,在四周下垂。有意思的是,元代瓷器上出现了大量精美的云肩纹饰,极大地丰富了云肩的纹样(图4-5)。

图4-5 永乐宫壁画(www.daowen.com)

云肩纹样首先出现在元代瓷器上。元代青花瓷器上的云肩纹内满绘图案,一类是青花海水为地,露白为纹,另一类为白地青花(图4-6)。

图4-6 青花蓝地白花云肩凤纹菱花口大盘

明代沿用元代四垂云肩的形制,肩带围有状似四合如意云的云肩逐渐在民间普及开来。衣做加领,领有纽扣,同前朝有所区别,成为女式礼服的肩部装饰配件。云肩此时有三种:大的把白绫裁剪成云样,披在两肩胸背,绣花鸟并缀以金珠宝石或加钟铃,行动时云肩发出悦耳的响声,大大增添了女性行走之艺术。精致华美的云肩成为“宫装”,次者为“云肩”,较小者为“阁考”。朱元璋登基后,统一规定服装的体制,同时对演员的服饰角色有了明确的规定。从人物的类型看服饰,有帝王装、文官装、武官装、妇女装、庶民装、神仙装、鬼怪装等。(郭文娟《探析明朝服饰对京剧服饰的影响》)由于云肩在民间的普及以及对女旦、青衣等角色起到的装饰作用,云肩的体制也在这一时期固定下来。

明代刻本《西厢记》中,以当时非常少见的精美色彩刻画了生动的人物,服饰中就有云肩的出现(图4-7)。

图4-7 《西厢记》

清朝时期汉服云肩成为流行的日常服饰,在诗文、绘画中都能看到云肩的影子。其中《清稗类钞·服饰》中记载:“云肩,妇女蔽诸肩际以为饰者。元之舞女始用之,明则以为妇人礼服之饰。本朝汉族新婚时,亦用之。”李渔闲情偶寄》中记载:“云肩以护衣领,不使沾油(头发与颈部的油污),制之最善也”。清代画作《女乐图》中女性人物服饰都有云肩(图4-8)。

图4-8 (清)禹之鼎《女乐图》

清朝时期,由于“倡从而优伶不从”,戏曲仍然保留着前朝的服饰文化,活跃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因此,在清朝形成的京剧在服饰上也沿袭了明朝服饰体制。小舞台、大社会是联系在一起的,舞台上戏曲演绎着人生百态,京剧对文化的传承起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云肩更是如影随形,增添了艺术特色,将京剧服饰的魅力诠释得更加淋漓尽致。

乾隆年间,雍和宫每进行听法或举行大的佛事活动时,讲经传法的活佛均着法衣。这些法衣分为云肩、袖、裙三部分,其中云肩部分的如意云纹较为粗壮,中有回字纹饰,并且在云纹之间绣有八瑞祥图。璎珞衣整体看上去华丽精美,并且当中的配饰和纹路都带有佛教气息(图4-9)。

图4-9 白缎绣吉庆有余纹象牙璎珞衣

清代宫廷中云肩在四垂云纹的基础上进行了演变,四垂如意云纹变成八垂如意、单独垂云式、柳叶式或者在服饰上进行设计运用。例如,云肩元素运用在五色璎珞法衣上,边缘有垂须或璎珞装饰。李渔的《闲情偶寄·声容·治服》中:“云肩以护衣领,不使沾油,制之最善者也。予又谓云肩之色,不惟与衣相同,更须里外合一。”这些表明,装饰美观功能的云肩开始世俗化以及普及化。从清代的各种绘画,例如戏曲故事、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天津杨柳青木刻年画中随处可见云肩元素的运用,云肩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云肩的发展到了集大成的阶段。清朝末期民国初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以饱腹为主,之后云肩渐为消逝,转化为传统戏曲女性服饰造型的一大行头。云肩在京剧服饰中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也成为近现代云肩设计源源不断的灵感之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