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政策参数变动对养老保险制度影响的研究

政策参数变动对养老保险制度影响的研究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主要是通过政策参数改革和制度模式改革。学者通过对制度内政策参数的分析,明确政策内参数变动与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对现行政策合理性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改革建议。发现65岁的养老金福利危险峰值与完全退休年龄高度一致。曾益等针对延迟退休年龄对基本养老保险偿付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对这3种政策下基本养老保险未来收支和结余与现行政策进行比较。

政策参数变动对养老保险制度影响的研究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善主要是通过政策参数改革和制度模式改革。学者通过对制度内政策参数的分析,明确政策内参数变动与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对现行政策合理性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改革建议。王晓洁和王丽(2015)基于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针对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际参保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回归结果显示,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乡居民参保率的提高,但是财政分权对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率具有抑制作用。对于流动人口,其更愿意参加保障水平相对较高的养老保险。Kim(2013)等明确在待遇确定型模式下养老保险缴费与公司盈余质量的关系,建议管理层鼓励员工自愿缴纳养老金。张迎斌(2013)等运用跨期叠代模型,构建了基本养老保险均衡指标体系,并对养老金替代率、个人储蓄率消费水平人口增长率等指标之间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参保人员的退休期限、养老金替代率和人口增长率直接影响了均衡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家和地方养老金设定折现率时是基于养老基金资产的特点而非养老基金负债,通常会采用资产预期回报率来计算负债的折现率。这种做法可能存在鼓励管理者投资高风险的资产情境等问题。因此,Brown和David(2009)针对国家和地方养老金计划中贴现率对负债的影响,通过对国家和地方养老金负债的实际风险特征进行描述,并强调各种法律保护对这种福利的作用。作者概述了养老金应如何贴现的规范理论。最后分析各种现实代理理论中对低风险现金流折现的利弊。Behaghel和Blau(2010)针对美国社会保障改革进行研究,找到影响退休行为的因素。将1938—1943年出生者的完全退休年龄以每年提高2个月的速度,从65岁提高至66岁。发现65岁的养老金福利危险峰值与完全退休年龄高度一致。较高认知技能的人群对于新的完全退休年龄的响应较高。曾益(2013)等针对延迟退休年龄对基本养老保险偿付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分别设定3种政策:政策一设定女性退休年龄为60岁;政策二设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5岁,女性为60岁;政策三设定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对这3种政策下基本养老保险未来收支和结余与现行政策进行比较。(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