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让经典适应微阅读:经典的“微化”处理

让经典适应微阅读:经典的“微化”处理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经典适应微阅读、适应微时代,并非简单地打破经典的完整性,经典“微化”处理不仅指经典文本要适应微阅读形式,更是指要适应微时代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因此,进行阅读推广时就要使经典文本的呈现状态能够适应微阅读,在以经典内容为主之外,在多种形式上提供服务,实现读者与经典、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以至读者与推广者的有效交流与对接。

让经典适应微阅读:经典的“微化”处理

让经典适应微阅读、适应微时代,并非简单地打破经典的完整性,经典“微化”处理不仅指经典文本要适应微阅读形式,更是指要适应微时代的思维与行为方式。

(一)数字经典文本的“微化”服务

对微装置的依赖已经使阅读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对文字的阅读,而是成为阅读手段与阅读内容结合而成的人机交互的阅读,依赖于虚拟的阅读环境,是一种多感觉阅读,在多种形式上提供意义。因此,进行阅读推广时就要使经典文本的呈现状态能够适应微阅读,在以经典内容为主之外,在多种形式上提供服务,实现读者与经典、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以至读者与推广者的有效交流与对接。

重视读者阅读体验,做到阅读即服务,为经典的内容打造微阅读的形式。如开展“共读一本经典”活动时,可利用微信号等媒介每天推出合宜的阅读量,设计编排适合微阅读的经典文本呈现方式,减轻阅读压力,消除阅读障碍。由于微阅读状态下的读者对单调沉闷的耐受度低,为减少阅读长篇经典的压迫感,可在保证原著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把原文的大段文字适当分段、留白。晦涩难懂部分提供通俗易懂的图文解说微链接,另以图片、颜色等醒目形式突出经典的精彩华章。在文中插入与内容关联的话题等兴趣点,延长关注度,以适应数字媒介下读者的认知负荷,降低认知成本。适当的阅读量不仅适合读者的微阅读需要,而且相同阅读进度的内容能够满足读者阅读时的互动需求,及时发布阅读感悟,实现读者间的深度交流。

深入理解经典,为经典找到切合的推广方式,让经典能够从各种角度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图书馆作为专业阅读推广者,推广经典必然要建立在对经典的深入理解上,根据不同经典的特点建构多元的呈现方式,以适应读者的微阅读需求。(www.daowen.com)

(二)让纸本经典阅读适应微时代下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指尖决定的阅读,表明了阅读内容选择的个性化与形式的简约化,要让养在“深闺”的经典更接近读者,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就要具有读者思维,把让读者走向经典变为让经典走向读者。

图书馆可以在传统分类法的基础上,对经典的内容、主题、关键词、意义等进行语义提取、分类,借鉴“凌乱标签”(网络中流行的一种新的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由读者自由创造的,带有强烈的个体阅读经验、生命体验等个性化特征的信息标注形式),让读者参与添加条目、分类,实行多重分类,纸本经典多处上架,数字经典则可从多种语义标签中检索、获取,增大被检索概率。

对纸本经典的借阅也需重视读者体验,扩大读者话语权,开放规则制定。比如,微时代下读者的阅读除了“微”之外,也更注重表达与互动。纸本经典传统的借阅期限通常为每本书30天或60天,对大部头或是较难读懂的经典来说,可能就无法满足读者的时间需求。而对于乐于表达的读者来说,纸本书的禁止涂写与标注也会让阅读不能尽兴。图书馆可在人员、经费和流通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放读者话语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