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自然生态是文化生态的存在条件

自然生态是文化生态的存在条件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环境是文化运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自然环境的破坏不利于文化的健康发展。人工生态系统应当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背景上,而不是建立在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荒漠上。印度文化区借助于原始宗教信仰与道德的力量实现利用自然上的节制,使印度保留了大量自然生态系统。印度不仅是一个原生态植物园,而且是一个野生动物园。自然生态系统是野生动物的家园,而且是人的生存环境。

自然生态是文化生态的存在条件

2015年暑假,笔者参观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阿荣旗政府所在地那吉镇的滨河公园(王杰广场南)。公园和绿地建设过程中注意保护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本地自然生长的野草、灌木乔木生命力顽强,基本不需浇灌。在此基础上移植外地植物,养护成本很低。道路和文化设施的建设保持节制,将对自然生态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这说明当地管理部门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意尊重规律、尊重科学

而有的地方将原来的生态系统彻底掀翻,过度移植外来植物,不仅长势不好,而且浪费大量水资源,养护成本高昂。有的地方公园和绿地建设上存在过度硬化、过度建设的情况,在局部造成生态破坏,甚至造成生物灭绝。

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启示在于:其一,公园和绿地的建设应当尊重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不铲除野草、灌木,不砍伐乔木,不清扫落叶,不填平水沟、水洼,为低等动物(特别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蜣螂、蚂蚁、蚯蚓等)提供栖息环境,发挥它们消化高等动物废弃物、保持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其二,修建简易道路,建筑物占地尽量节制,将其对自然原生态的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即使是被硬化路面包围的乔木、灌木、草地也应当是一个微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应当得到保护(如伦敦海德公园)。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环境、谋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成果。文化始终要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自然环境是文化运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自然环境的破坏不利于文化的健康发展。尊重自然生态和尊重文化生态的道理是相同的。人工生态系统应当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背景上,而不是建立在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荒漠上。(www.daowen.com)

原始宗教观念中的万物有灵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主宰的神灵。尊敬神灵的规则要求尊重万事万物。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认为,存在着主管荒地的鬼神,开荒行为意味着对鬼神的打搅,开荒之前应当拜鬼神。[12]民间法中包含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节制开发的内容有利于避免随意破坏自然原生态,有利于发挥自然原生态的生态保护功能。

印度文化区(包括尼泊尔等国)借助于原始宗教信仰与道德的力量实现利用自然上的节制,使印度保留了大量自然生态系统(又称天然自然,包括未开发的荒地、荒山、海滩)。印度不仅是一个原生态植物园,而且是一个野生动物园。自然生态系统是野生动物的家园,而且是人的生存环境。

生态多样性是形成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程度存在着消长。在文化形成时期,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较强;而在文化成熟时期,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有所减弱。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力随着文化的成熟而减弱。环境中的土壤、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都是形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以地形为例,地形多样的地区常常也是文化多样丰富的地区。在人们普遍没有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观念的时代,地形的多样性不仅是形成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也是文化多样性得以保持的原因。例如,山西山多,许多地方不便于开发,这正是古建筑保护状况较好的原因。再如,江南水网密布,许多地方不便于连片开发,这正是传统村落、传统街区、传统民居、自发形成的保护状况较好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