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内部审计程序:项目审计计划

我国内部审计程序:项目审计计划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部审计人员在编制项目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合理考虑并运用重要性标准。审计方案内容包括具体审计目的、具体审计方法和程序、预定的执行人及执行日期及其他有关内容。(二)实施审计程序调查与测试。内部审计人员应将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及收集和评价的审计证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机构应在规定或约定的期限内执行后续审计。

我国内部审计程序:项目审计计划

我国内部审计程序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确定重要性,评估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在编制项目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合理考虑并运用重要性标准。

(一)制定审计计划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考虑组织风险、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作出合理安排。

审计计划一般分为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三个层次。年度审计计划是对年度的审计任务的事先规划,项目审计计划是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所作的综合安排,审计方案是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及其时间等所作的详细安排。

审计项目计划的内容包括审计目的和审计范围、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小组构成和审计时间分配、对专家和外部审计工作结果的利用和其他有关内容。审计方案内容包括具体审计目的、具体审计方法和程序、预定的执行人及执行日期及其他有关内容。不同层次的审计计划应得到不同层次的批准,方可实施。

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经过批准后的审计计划编制审计通知书。审计通知书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名称、审计目的及审计范围、审计时间、被审计单位应提供的资料和应协助的工作、审计小组名单、负责人签章和签发日期。通知书可在实施审计前送达被审计单位,特殊审计业务可在审计时送达。

(二)实施审计程序

(1)调查与测试。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采用抽样审计等方法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更为重要的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

(2)实质性检查。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测试及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运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和分析复核等方法进行实质性检查,以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为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依据。

(3)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人员应将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及收集和评价的审计证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www.daowen.com)

(三)出具审计报告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当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为依据,做到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

审计报告应说明审计目的、范围,提出结论和建议,并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报告应经过复核,方能报送。

(四)后续审计

内部审计人员应进行后续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纠正措施。后续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及时、合理和有效。

内部审计机构应在规定或约定的期限内执行后续审计。如被审计单位基于成本或其他考虑,决定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采取纠正措施,并作出书面的承诺时,内部审计负责人应向组织的适当管理层报告。

内部审计负责人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确定后续审计的时间和人员安排,编制后续审计方案。在编制后续审计方案时应考虑原审计决定和建议的重要性、纠正措施的复杂性、落实纠正措施所需要的期限和成本、纠正措施失败可能产生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安排和时间要求等。同时,应分析原审计决定和建议是否仍然可行,如果被审计单位内控及其他因素发生了变化,应对原决定和建议进行修订。

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后续审计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向被审计单位及组织的适当管理层提交后续审计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