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岳阳楼记》赏析:初中必读的文言文精华

《岳阳楼记》赏析:初中必读的文言文精华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若要说最大的忧乐是什么?岳阳楼号称天下名楼,它之所以闻名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而《岳阳楼记》最著名的又莫过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响彻古今的名言了。这句名言影响实在太大了,光芒太耀眼了,以致人们往往忽略了《岳阳楼记》其他方面的光彩。其实,《岳阳楼记》是一篇浑身散发着魅力的美文,最终美美与共、众星拱月般烘托得这句名言更加光彩夺目。

《岳阳楼记》赏析:初中必读的文言文精华

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学是思想感情最好的载体,思想感情也是文学的灵魂,没有了思想感情,作品也就没有了生命和活力。正因为充满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我们才能和古今中外的名人佳作展开跨越时空的交流和对话,产生精神共鸣,受到感染、熏陶、启示,从而唤起人们更加多姿多彩的情感体验,进而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就说说忧乐之情吧。我们注意到,忧乐与环境心情相关:“秋风秋雨愁煞人”,“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与个人的身世遭遇、得失成败关系密切:“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有的忧乐体现了个人的性格志趣:“慨当以慷,忧思难忘”,“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有的忧乐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忧乐还有境界的高低之分,胸怀的大小之别。患得患失,顾影自怜,斤斤计较于个人利益的忧乐,就是小忧乐;事关个人品德、志向,心怀他人、国家的忧乐,就是大忧乐。像“位卑未敢忘忧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说是大忧乐了,也是大胸怀、大境界。可是,若要说最大的忧乐是什么?那恐怕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莫属了吧——这是何等的大胸怀、大境界啊!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号称天下名楼,它之所以闻名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而《岳阳楼记》最著名的又莫过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响彻古今的名言了。(www.daowen.com)

这句名言影响实在太大了,光芒太耀眼了,以致人们往往忽略了《岳阳楼记》其他方面的光彩。其实,《岳阳楼记》是一篇浑身散发着魅力的美文,最终美美与共、众星拱月般烘托得这句名言(也是全文中心)更加光彩夺目。我们逐一来看看美在何处吧。

第一,是人情美。文章开头交代了创作的原因,也写出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和作为。滕子京贬官岳阳,政治上遭受打击,而当时的范仲淹也被罢免了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被贬到河南邓州,与滕子京一样都是“迁客”。但两位好友没有“迁客骚人”常有的怀才不遇、失意不平的感慨怨叹,而是积极有为,互相温暖鼓励,表现出困境中珍贵而高尚的友情。滕子京颇有政绩,不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而且重修岳阳楼,重视文化事业,范仲淹予以热情赞美和肯定。更重要的是,范仲淹后文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和先忧后乐的为人、为政理念,其实在文章写作的本意上,是对滕子京进一步的劝慰和勉励,同时也是对自我的激励。他希望与好友共勉,一起坚强面对人生坎坷,抛开个人的得失,胸怀天下,为国为民,尽心尽力。

第二,是意境美。文章重点不在写景,但文章中间部分(第二至第四段)用了很多的篇幅描写景物,并且写得境界宏阔,生动壮美。作者第二段先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句,点明写景的重点(洞庭湖)和立足点(岳阳楼上居高临下俯瞰),然后依次描绘了三幅各具特色的景象。作者首先打开一幅洞庭湖雄伟壮阔的宏观图,让人眼界大开,总览了洞庭湖浩瀚多变的特点。接着,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着力描写渲染,分别展示了两幅不同季节和天气状况下的景色图。先是写出了洞庭秋雨环境中天色晦暗、风急浪高、凶险萧森的情景;然后描写了“春和景明”之时,洞庭湖风平浪静、水天一色、花草葱茏、人欢鱼跃的景象。两幅图景,画风各异,对比鲜明,互相衬托,使得秋景图更显阴森凄凉,春景图则风光明媚、恬静宜人,又呼应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样作者又自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渲染了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凉心情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悦心情。

第三,是语言美。文章文辞优美,文采出众,呈现出简洁精练、明丽典雅之美。有不少语句以其凝练丰富成为人们喜闻乐用的成语、名言,依然鲜活有力。如百废俱兴、心旷神怡,等等。文章叙事简明概括,写景准确鲜明,议论深刻精当,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文章句式丰富多变,全文长句和短句错落、骈句和散句结合,富有音韵和节奏之美。特别在写景的文字中,多用四字短句,短小精悍,整齐有力,朗朗上口,像是诗一般的语言。又善于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衔远山,吞长江”的拟人,两个动词“衔”“吞”不仅写出了洞庭湖的浩大气势,而且富有动感和活力;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跃金”“沉璧”的比喻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月夜洞庭波光粼粼或是波平如镜的美景,且两句结构对称,整齐一致,对偶工整,动静相映。另外还有对比、衬托(如用“虎啸猿啼”衬托秋景的凄凉)、设问、互文等,多姿多彩,各有其妙。

第四,是构思美。文章匠心独运,写法别致,立意高远。题为《岳阳楼记》,重点却没写楼,而是写洞庭湖(通过写湖的壮阔浩渺也暗示了立足点岳阳楼的高大雄伟);名为“记”,却不同于一般的叙事写景为主的“记”(如《小石潭记》)。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虽然集中议论只有第五段一小段,但最终目的却是议论,是为了最后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心论点,用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对友人的劝勉——这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前文千回百转,原来只是铺垫蓄势,是为引出中心论点服务的。

大致说来,中心论点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的否定树立起来的。作者由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引出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写景中显出开阔的胸襟,接着“然则”一转,用设问带出“若夫”“至若”两段并列的景物描写,但精彩的写景不是目的,而是情景交融,渲染出迁客骚人悲与喜、忧和乐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然后转入第五段的议论。先以“古仁人”与迁客骚人进行对比,相形之下,迁客骚人的忧乐悲喜只是“以物喜、以己悲”,只是局限于个人的“小感情”;这样实际就对迁客骚人做了否定,并反衬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行文至此,又与开头遥相呼应,点明“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不同于那些“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至此又可见开头那个“谪”字意义重大,下文的“迁客骚人”之情以及所引发的议论,实由它暗中引出,构成内在的关联。作者层层推进,进一步探究分析“古仁人之心”,他们胸怀博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在意个人的得失,无论境遇是好是坏,所忧只有国与民,“是进亦忧,退亦忧。”但这样不是有违常理吗?作者有意激起读者的疑问和思考,然后顺着读者的心理,用一个设问句“然则何时而乐耶”,把文势一下推到最高峰,借古仁人之口,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最强音,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如金字塔顶端的明珠,熠熠生辉。

第五,是思想美、情怀美。前面说到,本文之所以美名传扬,是因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现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范仲淹因推行新政,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迫害,与滕子京一样,远离京城,谪居江湖,失意忧叹是有的,但让他感怀忧叹的是不能更好地济世利民,所忧所虑的始终是国事民生,表现出不放弃理想抱负的坚定意志和仁人志士胸怀博大的家国情怀。孟子说:“达(仕途顺利)则兼善天下,穷(困顿不顺)则独善其身。”这是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人生信条。范仲淹则无论穷、达,都不改兼济天下之志,一以贯之,终身行之。他借作“记”之机,借题发挥,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谈为人、为政的理念。他认为迁客骚人的悲喜忧乐,虽然是人之常情,但这种情感随外物而变化,来自感官而不是来自一个人的意志、修养,未必有价值有意义,更不是做人、为官的高级境界;一个担当有为的士大夫,应当始终以天下为己任,超越个人的荣辱得失,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拥有更高境界的忧乐观,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黄钟大吕,声震古今,它超越时代,几乎成了范仲淹之后所有进步政治家的信条,而且也为后世所有的人们确立了立身处世的精神坐标。

因此,不必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早已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