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读:最成功的劝导!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读:最成功的劝导!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战国策》中记载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可谓是史上最聪明最巧妙的一次婉谏,就其效果而言,也可说是最成功的一次劝谏。本文选自其中记载齐国历史的《齐策》。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兼语句,概括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进谏的邹忌是齐国大臣,纳谏的齐王是齐威王。邹忌的讽谏确实高明至极。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读:最成功的劝导!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天性喜欢听好话,这不能不说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所以即便是“忠言”,也会让人“逆耳”。因为忠言必定是真话,真话必定要说问题、挑毛病、提建议,所以就很难动听。勇于进言与善于纳谏这个问题,自古以来都是摆在君臣、长幼面前的一道难题,考验着双方的品格和智慧。特别是对于进谏者一方而言,由于身份、地位、权力等的弱势和从属关系,为取得“利于行”的效果,除了忠诚与勇敢之外,更需要讲究“进尽忠言”的艺术,讲究说话的技巧。

进言劝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谏,一种是婉谏。顾名思义,直谏就是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规劝国君、尊长改正错误。历史上,诸葛亮出师表》、魏徵劝谏唐太宗、海瑞劝谏嘉靖皇帝,都以直谏著称,《曹刿论战》也属于直谏。婉谏就是委婉含蓄地指出问题,规劝国君、尊长改正错误。直谏和婉谏各有各的好处,不宜一概而论,但是根据常情常理,婉谏显然更能让人理解和接受,更能达到劝谏的效果,但是也更需要技巧。《战国策》中记载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可谓是史上最聪明最巧妙的一次婉谏,就其效果而言,也可说是最成功的一次劝谏。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以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的精彩言论而著称。本文选自其中记载齐国历史的《齐策》。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兼语句,概括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进谏的邹忌是齐国大臣,纳谏的齐王是齐威王。(www.daowen.com)

我们先看“邹忌讽齐王”。注意“讽”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不是现在的嘲讽、讽刺,而是委婉劝谏的意思。话说齐国有两个美男子,一个是住在城北的徐公,一个就是邹忌。邹忌身长八尺,外表英俊,但是到底自己跟徐公相比怎样呢?他想听听别人的评价。于是,有一天他一连问了三个人,然而三人都一致认为他更美更帅,他心里有点不相信。第二天他正好遇见徐公,仔细一看,他觉得还是没有徐公“帅”;拿起镜子再看自己,觉得更是差远了。邹忌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也很善于思考的人,他不禁沉思起来:明明自己不如徐公美,为什么三人都没说真话呢?那三人都是自己熟悉的人,他回想起三人回答的时候,语气神态是有所不同的。第一个是妻子,显得非常的亲热肯定;第二个是小妾,就显得有些畏惧拘谨,话中带有讨好的味道;第三个是客人,他正好有事相求,他的回答显得既随意轻率又带有奉承之意。哦!他恍然大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要听到真话还真不容易啊,要是轻信他们的话,还真以为自己完美无缺,真是齐国第一美男子呢!

邹忌进一步想到,自己作为一家之主,在一件这样的小事上尚且如此,要是一国之君呢?岂不是……他茅塞顿开:自己早就想给国君进谏要修明政治,不要听信那些报喜不报忧的奉承话,可一直苦于找不到好方法,现在自己的这个经历不正是一个绝好的类比吗?虽然一个是家事,一个是国事,似有天壤之别,但治家如治国,其中的道理却惊人地相似啊!

于是他朝见威王,先绘声绘色地给他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随后话锋一转,说:我明明不如徐公,可我的妻子偏爱我、小妾惧怕我、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异口同声说我美于徐公。我差点被他们蒙骗了。因此我联想到我们齐国这么大,想到君王您地位那么高,您的妃嫔、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廷大臣们没有不敬畏您的,全国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他们对您说的会是真话吗?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啊!

邹忌现身说法、用亲身体验讽劝齐王,如与人细语叙家常,娓娓动听,很自然地引起威王的兴趣,拉近距离,认真听讲。然而他精心而巧妙地把治家与治国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妻、妾、客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全国百姓一一对应,两两对比;三个对比实际暗中归结为一个对比——自己与齐威王,于是最终由自己听不到真话推论出齐王必定受蒙蔽的结论。千回百转,到此水到渠成。一个治国的大道理从一件轻松的家常小事和盘托出,贴切自然,透彻易懂,表面上没有一句劝谏威王要广开言路之类的话,但呼之欲出,不言自明。邹忌的讽谏确实高明至极。

当然,道理再正确、说得再巧妙,还得看对方的悟性和气度了。所幸的是,邹忌这位忠诚的能臣遇到了一位开明的贤君。齐威王是个聪明人,平常就很喜欢“隐语”,就是不喜欢说话太直接,喜欢听委婉有趣的话。据史载,他继位之初,沉迷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谋士淳于髡于是以隐语进谏:“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齐国大治,成为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邹忌善于进谏,不但体现在方法之巧、语言之妙,还在于他是有针对性的。他必定了解威王有修明政治的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而齐威王的表现可谓“异曲同工”,他的领悟和对邹忌的赞赏尽在一个“善”字之中。

于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要他们只说真话,专门挑错。这样一来,大家可以无所顾忌大胆讲真话了,于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还时不时有人来提建议,直到一年以后,才终于挑不出什么过错了。由此可见,邹忌当初“王之蔽甚矣”的判断完全正确。而威王的措施也成效显著,他从善如流,闻过即改,为政清明,齐国一年之内就实现大治,一下威名大振,轻而易举地让燕、赵、韩、魏等国臣服朝见。一次的讽谏,带来这么巨大的成效,还真难找出第二个事例呢,当然,这也与齐威王悟性高,知错能改而且坚持贯彻不无关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生活中人人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过错、缺点,人人都可能遇到要给别人提建议和别人给自己提建议的情况。《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一要看对象,二要讲究艺术;而当别人给自己提出批评意见时,应当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家庭、团队、企业、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善莫大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