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经》教导虚名无味,后代勿贻误

《道德经》教导虚名无味,后代勿贻误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虚名不仅常使人生索然无味,也常把后代贻误了。有一对青年工人夫妇,儿子已经上小学了,聪明活泼,在班上的成绩名列前茅。就这样,好虚名致使我们的眼光多么狭隘,多么缺乏人情味!但他蔑视世俗虚名,看重精神生活的和谐,这种生活态度却值得我们借鉴。千万别向小孩灌输追名逐利的人生观。富于活力的生命与苍白的虚名,哪一种对人重要,真是用不着讨论了。

《道德经》教导虚名无味,后代勿贻误

虚名不仅常使人生索然无味,也常把后代贻误了。

天真烂漫的儿童应该让他们的天性充分地发展,让他们的童年无忧无虑,丰富多彩。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觉得生活充实美好。在今后漫长的人生中才能百折不挠,在任何困境中都热爱生活,乐观自信。不幸得很,现在很少儿童的生活是健康快乐的。一出生——甚至在妈妈怀里——就与功名缠在一起。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除了上幼儿园外,还得上几种业余学习班,逼着他们去学绘画、音乐、舞蹈、外语……学的课程比大学生还多还杂。有的家长见别人的儿子成了扬名海外的钢琴家,就拼命凑钱买钢琴,硬要孩子去学钢琴;有的家长看到人家的孩子在奥运会得金牌很荣耀,就不管孩子的体质是否合适,强迫他们去跳水、去打球。目的只有一个:出名,出人头地。手段花样翻新,又吓又哄。

孩子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广泛地接触生活,从小就没有尝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许多孩子对生活冷淡,对学习缺乏热情。总是被父母逼着去做强加给他们的事情,久而久之失去了人格的主动性,失去了小孩特有的好奇心,失去了他们天生的活泼和童心,他们几岁就讲大人的语言,思考大人的问题。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怎么可能有事业的创造力?怎么可能对事业有热情和冲动?怎么可能富于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潜能还没有发展时,就已被自己的父母压抑和摧残了。

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成名家,竟然逼呆、逼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有一对高学历的夫妇,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为了把千金培养成外语人才,两三岁就开始教她外语,到了五岁就买了许多外语录音带给她,夫妻俩轮番对她进行强化训练,规定她每天要记多少单词、背多少短语。女儿幼小的心灵承受不了这么重的负担,到六岁时就患了后天痴呆症,记忆力几乎完全丧失。

有一对青年工人夫妇,儿子已经上小学了,聪明活泼,在班上的成绩名列前茅。这对夫妇觉得自己这辈子当工人是当定了,把扬名出风头的希望全寄托在儿子身上。无奈年幼的儿子还难以体会父母的苦心,一天下午他逃学去玩电动玩具,父亲知道后,一怒之下,将儿子捆个严严实实,望子成龙心切,没想到一捆竟活活把儿子捆死了!

就这样,好虚名致使我们的眼光多么狭隘,多么缺乏人情味

现在是该听听老人的教诲了:“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对人更重要?过分好名必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明朝末年著名的小品文作家陈眉公,用词的形式写了一则家训,我们来看他是怎么教育儿女的。(www.daowen.com)

清平乐·闲居付儿辈

有儿万事足,一把茅遮屋。

若使薄田耕不熟,添个新生黄犊。

闲来也教儿孩,读书不为功名。

种竹浇花酿酒,世家闲户先生。

陈氏教儿孙过的这种悠闲恬淡的生活,在现代社会是难以做到了。但他蔑视世俗虚名,看重精神生活的和谐,这种生活态度却值得我们借鉴。

千万别向小孩灌输追名逐利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们的理智与情感平衡和谐地发展,让幼小的心灵去感受人间的温暖,体验生活的美妙,让他们脚踏实地而又充满幻想。只要有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后代,我们就一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一代就会比一代更有创造的活力,人人都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要虚名做什么呢?

富于活力的生命与苍白的虚名,哪一种对人重要,真是用不着讨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