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滤镜下的秩序:《消费社会》解读

滤镜下的秩序:《消费社会》解读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我们已经借助鲍德里亚在第二章中所述的有关区分、消费符号编码与社会控制的理论,完成对大众文化传媒、身体、时间这三个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领域的探讨。因此,鲍德里亚在本节中将从社会心理效应的角度讨论作为交换材料的“制度化友善”,这个由工业资本界定和提供的,覆盖在所有当代消费品之上的光鲜外壳。

滤镜下的秩序:《消费社会》解读

至此,我们已经借助鲍德里亚在第二章中所述的有关区分、消费符号编码与社会控制的理论,完成对大众文化传媒、身体、时间这三个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领域的探讨。然而,这并不代表有关消费社会的一切问题都得到了解析和回答。综观迄今为止的一切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人的社会性”是一个始终受到关注的内容,一切的社会区分与秩序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而由后现代工业资本所搭建的消费社会形态,即使用大量的人造符号对不同领域中社会性的范畴予以干预,最终达到在符号意义上重构出一个如同虚拟空间般的完整社会,并通过对符号的顺序进行编码进而达到左右社会资源流动的控制目的。当中作为一切基础的便是“社会性”,通俗来说就是“人际关系”(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但前文却并没有对这一话题本身进行过太多的讨论。

有关符号与区分的消费理论,揭示了个体之间建立在符号虚构基础上的竞争关系,同时揭示了个体受到来自整体强迫的逻辑,但这似乎与我们日常直接观察到的现实不符。从表面上看,消费社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很少表现出直接的竞争、攀比、强迫、压制等激烈的矛盾,而是表现出了彻底相反的情况:团结、友爱、和谐与融洽等被奉为了个体人际关系中的黄金法则(个体之间的冲突,甚至是简单的意见不合都成了人际关系中需要尽量避免的恐怖);商家更是对每个消费者展现出了统一的殷勤态度,无论他来自哪个阶级。正如鲍德里亚所描述的:“消费社会不仅意味着财富和服务的丰富,更重要的还意味着一切都是服务,被用来消费的东西绝不是作为单纯的产品,而是作为个性服务,作为额外赠品被提供的。从‘吉尼斯对您很好’直到政客们对同胞们的关切,包括空姐的微笑和自动售卖机的道谢声,我们每个人都被一种美妙的热心服务包围着,被奉献和善意的组合包围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消费理论有问题吗?难道说工业资本根本无心对大众进行强迫和控制,而是在诚心诚意地为消费者服务、向大众提供通向美好生活的材料吗?并非如此。与其说消费社会中商家出于“顾客就是上帝”的信仰而变得对消费者越发地尊重,倒不如说每一个商家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输出一种有关善意的符号。“交换中的唯利是图是普遍的,即便那些表面上最无私的交换也是如此。”换言之,友好的态度、微笑、赠品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这些“边缘差异”都是作为交换中符号的一部分被提供给消费者的,当中蕴含的并非一种无偿的善意,而是包裹在关切之中的剥削与强迫。在此一切社会关系都被人为蒙上了一层有关关切与热情的表皮,且这种操弄将不限于文化、身体或时间消费,而是渗透到了所有的领域中,即在社会性这一更加根本的层面上做了友善化的改造。(www.daowen.com)

因此,鲍德里亚在本节中将从社会心理效应的角度讨论作为交换材料的“制度化友善”,这个由工业资本界定和提供的,覆盖在所有当代消费品之上的光鲜外壳(当然,很多表面上的社会心理效应,挖掘到最后往往是无法用经济手段解决的经济问题与阶级矛盾)。它作为一种提供消费品的商家不能失去的符号,将消费社会的一切矛盾、冲突与强迫关系掩藏了起来,并在上面覆盖了一层温馨与繁荣的虚假光辉。他写道:“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您’这一直接宾语,没有这套完整的定制化的意识形态,那么消费只会是消费而已。正是这种额外的赠品、这种对个性效忠的热情赋予了消费完整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物品满足。当代的消费者们沐浴在关切的阳光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