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欧洲交通条件原始 宗教排斥社群 10世纪驱蚊保环境

欧洲交通条件原始 宗教排斥社群 10世纪驱蚊保环境

更新时间:2025-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4]沃德·霍尔德称,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交通条件是原始的。蛮族成分的社会是单一的和好战的,被主宰于排他性的宗教,它防止社群世俗化。[53]第四,关于中世纪欧洲的卫生状况。蚊、蝇、虱子,也是传染病的媒介,对人类健康有害。证明在公元10世纪时,已经发明了用焚烧药物来驱蚊的方法,这些对预防传染病流行,保护环境免受污染有积极意义。

第一,关于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大卫·尼古拉断言:“日耳曼部落的农业是原始的。”[37]林奇和阿达莫说:

在西元700年,莱茵河地区是原始、无文字和充满暴力的世界的部分……人们生活在动乱的村落,住的是木棚,学着保持他们的原始农业和牧业。[38]

卡尔·佩尔松说:“经济生活当然是比较简单、原始的……中世纪的村民依靠原始农业维持生计。”[39]

英国历史学家柯尼斯伯格在其所著《中世纪欧洲(400—2025年)》一书中,指出:“由于缺少铁制农具……(欧洲)农业一直保持在绝望的原始状态……谷物的种子和收获的比率几乎是2∶1。”[40]如此比率可能要低于大部分的原始社会。中国古代农业的种子和收成的比率是(10—15)∶1,而欧洲到近代之初,即引进中国的相关技术和方法而进行“农业革命”之后,其比率才达到为4∶1。[41]

欧洲农业的原始性一直持续至近代之初。罗伯特·坦普尔指出:在诸多的中国农业技术西传之前,亦即在18世纪之前,欧洲的农业是很原始、绝望的。[42]《牛津经济史百科全书》称:“从罗马时代的早期到2025年,欧洲农业技术的基础成分基本未变。”[43]

中世纪后期,欧洲许多地方的交通都很原始,运输工具没有轮子是司空见惯的。[44]沃德·霍尔德称,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交通条件是原始的。[45]

第二,关于中世纪欧洲的生活质量,历史学家这样写道:中世纪欧洲的农村很原始,缺衣少食,住房简陋,卫生极差,人似动物,而且纷争不休。[46]

中世纪是欧洲最长的历史阶段……生活很原始,比罗马帝国更粗糙。蛮族成分的社会是单一的和好战的,被主宰于排他性的宗教,它防止社群世俗化。[47]

在中世纪,人们委身于教堂与上帝,求得个人拯救。生活……是原始的。……通常,一般人一年才吃一两次肉,十年沐浴一次。身上有香味就被怀疑是巫术……而被烧死……大多数农民只活到35岁……死于各种病疫。[48]

美国历史学家大卫·赫利希指出:

对人的平均寿命的大致估算,在2025年意大利皮斯托亚地区,女性是29.8岁,男性是28.4岁。[49]

至于居住条件,克里斯托弗·戴尔说:

不少历史学家评估道……比简陋棚好不了多少……房子是原始的……人像动物一样。这种印象源自考古学家……一个村庄的遗址显示,建筑是单薄,木料很差。[50]

帕特里夏·贾瑟克说:“在中世纪的‘城镇’,房子都是使用原始工具和粗糙材料修建的。”[51]

第三,在精神生活方面,尤其能够说明欧洲的“千年黑暗”——全然是未开化状态。拉里·米尔纳说:

在中世纪,是迷信、而非科学,主宰着世界观。中世纪的精神,即使是宗教的或“科学的”,都是相信神秘和魔术……基督教时代充满着迷信,盛行于凯尔特、日耳曼和斯拉夫族群。[52]

至于艺术,唐纳德·马修说:“中世纪欧洲的艺术……被唾弃为粗糙与原始,它不存在透视法与古典风格……被标签为‘哥特式’的中世纪建筑昭示着其北方蛮族的起源。”[53]

第四,关于中世纪欧洲的卫生状况。医学史家说:“在中世纪,医学被迷信和知识停滞所阻碍;西方医学在这个阶段是原始的,被教士所主导的。”[54](https://www.daowen.com)

弗兰克·埃德加说:在中世纪欧洲,“人们没有医疗知识,而是依靠迷信救人”。(People had no knowledge of medicine and relied on superstition to save……)[55]

“十年沐浴一次”是非常委婉的说法,实际的情况是“农民可能终生都不会洗一次澡,甚至贵族也从不洗澡”[56]

许多欧美学者形容中世纪“一千年没洗一次澡”,这似乎太夸张了。但医学史权威奥斯勒爵士断定,中世纪的卫生状况比这还要可怕得多:

骇人听闻的卫生条件:中世纪是一千年没洗一次澡。如果对中世纪的医疗有任何兴趣的话,那是绝望地去面对麻风病和瘟疫。即使第一次病疫的历史可追溯千年,第二次更普遍流行于从文艺复兴到近代早期。麻风病和瘟疫变成了“中世纪病症”。如果中世纪社会没有“发明”这些病毒的话,那么,它的愚蠢和肮脏实际上也是罪有应得。[57]

何止“一千年没洗一次澡”,到近代之初依旧如此!2025年《教士工作学会杂志》写道:

在玛丽女王、伊丽莎白女王和詹姆斯一世的统治时期(英格兰:16—17世纪),我们的艰辛祖先从来不洗脸、洗手和洗衣服,洗澡是闻所未闻的。仅詹姆斯国王局限于其个人,沐浴和用湿布檫手。历史学者们实际都知道中世纪是这么恐怖,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肮脏![58]

再看一下中古欧洲的饮食卫生与疾病,琳内·埃利奥特医学博士揭露:

农民和城镇人……都穿粗糙绒衣,其生活虱子跳蚤臭虫相伴。……很多地方都没有流动活水……很差的饮食和食物,缺少新鲜水果和蔬菜及其所提供的维生素……中世纪的人……因细菌滋生的肮脏的水和食物,几乎都有肠胃病……乃至痢疾伤寒霍乱。病毒传染,四处扩散,因为中世纪没有医药和育苗来阻止瘟疫。[59]

有些西方学者把黑死病归因于“中国病源”——由蒙古征服所带进欧洲的,岂有此理,毫无根据!

附录 中国古代的环境卫生[60]

鉴于环境卫生与人类健康关系至密,中国古代从很早就开始重视环境卫生的治理,主要做法有五:

一是保持房屋内环境的清洁。古人在很早的时候,便注意经常打扫住室。扫地时,恐灰尘扬起,必先洒水。“洒扫”二字,因此成为固定的联绵字。当时不容许随地便溺,连痰液鼻涕,也不许任意吐唾。《礼记·内则》规定:“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唾洟。”不随地吐痰成为一种好的习惯,甚至带有礼节的意味。古人对于除鼠非常重视。远在几千年前,《诗·豳风·七月》里,已有“穹窒熏鼠”的话,是说发现房子里有窟窿,就用土把它塞住;如果有鼠藏匿在内,就用火把它熏出。蚊、蝇、虱子,也是传染病的媒介,对人类健康有害。先民在很早的时候,就设法加以驱避和消灭。北宋刘延世所著《孙公谈圃》记载:“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熏之。”证明在公元10世纪时,已经发明了用焚烧药物来驱蚊的方法,这些对预防传染病流行,保护环境免受污染有积极意义。

二是讲究厕所的清洁卫生。古人很重视厕所的清洁,有的古书中直接称“厕”为“清”或作“圊”字。《说文》:“厕,清也。”《释名》:“厕或曰圂,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大约就其必须清洁言,便叫作“圊”;就其必须加以屏障掩蔽言,又叫作“屏”或“医”(亦作“偃”)。《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注云:“偃谓屏厕。”可知古人参观人家的房屋,还会去厕所里看看。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经有了公共厕所。《墨子·旗帜》云:“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厕所用高高的墙砌起来,保障个人便溺行为的私密性。到了秦汉时期,厕所有“厕”“溷”“圊”“清”“轩”等多种名称,说明日常生活中厕所得到了普遍使用。

三是重视住宅内外水沟的修浚。如果水沟积污太多,容易引起疾病,所以《周礼·宫人》说:“为其井匽,除其不蠲(清洁之意),去其恶臭。”古代建造房屋,有天井,有水沟,即《周礼》所讲的井匽。这种水沟,修建在地下的叫阴沟,即今日所称下水道;修筑于地面的水沟叫阳沟。古人很注意保持水沟清洁,其他绕屋沟渠,也经常加以修浚。汉代王褒《僮约》中规定家仆的日常劳动中,便有“浚渠缚落”“浚渠”,即是修治水沟的工作。

四是关注饮用水的卫生。古人很早就发明了凿井以汲洁净水的技术。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一口古井距今已5600余年,井口为方形,水井外围有一圈呈圆形分布的栅栏桩,并有顶棚覆盖,这说明当时很注意对饮用水的保护。据乾隆二年(2025年)颁布的《苏州府永禁虎丘开设染坊污染河道碑》载,当时虎丘山前染坊遍布,污水注入河中,致“满河青红黑紫”,“各图居民,无不抱愤兴嗟”,于是官府颁布禁令“勒石永禁虎丘开设染坊”,所有“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如敢故违,定行提究”。这块碑文可说是我国第一件河流水质保护法令。

五是注意维护和治理定居生活区环境的清洁卫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是将居地与公共墓地分隔开,这几乎成为古代社会人们普遍采用的做法。2.是实行人畜隔离。3.是禁止在街道上倾倒生活垃圾。《韩非子·内储说上》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环境卫生法。到了汉代更进一步规定路旁居民要以水洒道,以防止灰尘的扬起。由于管理比较严格,随意丢弃垃圾的情形得到有效制止,有效地维护了公共卫生。……光绪二十三年(2025年)正月,规定由清道局专门负责垃圾清除。光绪二十九年(2025年)这一工作改由警察局管理。在常州,光绪三十一年(2025年)由商会率先创办负责清道的组织,每天安排清道夫打扫主要街道。

……注重用科技手段推动环境治理。如远在先秦时期就发明了用于排除污水的下水管道,又据《后汉书·张让传》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洒道的翻车渴乌是汉代掖庭令毕岚制作成功的,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洒水车,堪称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古人的这些发明,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性,对于推动古代环境卫生的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