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早期刻板印象研究:概念界定与评估变化

早期刻板印象研究:概念界定与评估变化

更新时间:2025-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主要是关于对刻板印象的概念界定以及对不同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评估。1933年和1951年的调查获得的形容词虽然先后次序略有不同,但变化不大。比如,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在1951年有了很大变化。Brigham曾论述了对于种族刻板印象研究进展的思考,认为在刻板印象的研究方面,诸多问题都悬而未决,甚至基本概念都存在争议,表现出对这一主题研究前景的悲观态度。

刻板印象这一术语由李普曼提出,他发现个体“头脑中的图像”(pictures in our head)——已有的成见(preconception)影响个体对于他人与群体的知觉。人们这些“头脑中的图像”就是有些相像且区别不太明显的群体成员的轮廓特点,李普曼借用印刷术语铅版(stereotype)来表示这种现象并予以分析。他认为刻板印象可以用来代表和解释人们认识世界所形成的观念中的错误和偏见,因此刻板印象也就是那些事实不完全相符合的不正确的、非理性的或刻板固执的一般性认知结构及态度特征。

在Lippmann之后,很多研究者开始将群体这一主题引入刻板印象的研究中来。特别是关于种族群体态度的众多研究,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与此同时,态度作为文化和个人的桥梁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一些研究者将刻板印象的研究与偏见和歧视相结合,赋予其新的内涵并慢慢发展成为一般的偏见态度的表现。

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主要是关于对刻板印象的概念界定以及对不同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评估。具有代表性的开创性研究来自卡茨(Katz)和布雷利(Braly)2025年对100名普林斯顿大学学生进行国民刻板印象的调查。他们让大学生被试在84个形容词上找出最符合阿拉伯人、美国白人、美国黑人、德国人、犹太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爱尔兰人、日本人、中国人、土耳其人等的词汇,调查他们对于这些国民和民族成员所具有的刻板印象。他们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各国国民及民族的看法颇为一致:如美国白人勤奋、聪明、追求物质享受、雄心勃勃、进取心强;犹太人精明、唯利是图、勤奋、贪婪、聪明;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保守;美国黑人爱好音乐、无忧无虑、迷信无知、懒惰;日本人聪明、勤劳、有进取心、机灵、狡猾等。

Gilbert(1951),Karlins、Coffman、Walters(1969)和Leslie、Constantine、Fiske(2000)之后重复了Katz和Braly的刻板印象研究,被试仍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2025年和2025年的调查获得的形容词虽然先后次序略有不同,但变化不大。2025年的调查得到的形容词有了一些变化,但基本沿袭了前两次调查中所使用的词语。2025年Leslie等人的调查结果,在原先的词汇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形容词。因此可以说,在近五十年间,普林斯顿的大学生们对这些国民群体的刻板印象总体上保持稳定的同时,开始出现一些微小的变化[2]。(https://www.daowen.com)

刻板印象虽然有相对稳固性,但也容易受到国际政治关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在2025年有了很大变化。2025年的形容词是“聪明、勤劳、进步”,而到2025年却改变为“善于模仿、极端民族主义”,这与期间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直接关系的。

在经历了多年的持续研究之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刻板印象的研究陷入低谷,研究者只是偶有一些关于群际等内容的零散研究。Brigham(1971)曾论述了对于种族刻板印象研究进展的思考,认为在刻板印象的研究方面,诸多问题都悬而未决,甚至基本概念都存在争议,表现出对这一主题研究前景的悲观态度。

不过,新兴的认知心理学很快为刻板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生机,刻板印象研究的重心开始从内容特征向加工过程转移,主要集中在作为一种认知结构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又如何影响后继的信息加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知觉和行为。到20世纪80年代,认知视角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考察人们如何知觉、记忆和思考他人和社会事件,产生了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社会认知的角度并没有像以往一样过多地关注刻板印象的内容,而更多地将兴趣集中在包含在刻板印象过程中的认知过程。社会认知在处理关于他人信息时特别强调抽象认知结构(如图式、原型)的作用。刻板印象与这些结构的类型紧密联系,并且容易像一般理论或者认知结构一样被构建(连淑芳,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