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刻板印象内容与形态——理论流派比较与评价

刻板印象内容与形态——理论流派比较与评价

更新时间:2025-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动力解释学派关注个体的人格、动机,他们认为刻板印象是个人与他人之间冲突的结果,但这个冲突只是中间变量,冲突的双方也许从未谋面。社会冲突理论也一样把焦点聚集在“冲突”二字上,把他们所强调的冲突不是虚指的,而是为争夺有限的资源产生的现实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一般发生在群体之间而不是个体之间。社会文化学派和社会认知学派一样不关心冲突问题。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群体之间的冲突和隔绝是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所在。

四个理论流派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理解刻板印象,他们都坚持了他们所属的派别的一贯风格。心理动力解释学派关注个体的人格、动机,他们认为刻板印象是个人与他人之间冲突的结果,但这个冲突只是中间变量,冲突的双方也许从未谋面。导致刻板印象产生的最终原因主要是个体受创伤的经验引起的不健全人格及受挫折时产生的动力。社会冲突理论也一样把焦点聚集在“冲突”二字上,把他们所强调的冲突不是虚指的,而是为争夺有限的资源产生的现实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一般发生在群体之间而不是个体之间。社会文化学派和社会认知学派一样不关心冲突问题。社会文化学派主要从社会结构、文化角色方面考察刻板印象,认为刻板印象的产生主要是对某群体中成员的社会地位及角色定位的结果。社会认知学派仍旧研究个人的认知能力,认为刻板印象的产生缘于个体加工信息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利用信息,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刻板印象完全是一种错误。

表1-1是对四种理论流派主要观点的总结。从表中可以看出:四种学派的分类标准、包括的子理论、决定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刻板印象保持的稳定性及保持的途径、影响刻板印象的形成及内容的因素、刻板印象的产生是否可以避免、刻板印象产生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评价。心理动力学派通过研究偏见和歧视来研究刻板印象,认为个体的人格和思想是造成偏见和歧视的潜在因素,而个体所遭受的相对挫折感是造成个体偏见和歧视的直接动力。由于人格相对稳定,所以刻板印象也相对稳定。要避免刻板印象,对于一个特定的人来说主要是不接触产生挫折的环境,但这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把刻板印象当成偏见和歧视的话,那潜在的含义自然是刻板印象具有消极的意义了。社会文化学派认为刻板印象来自直接的观察或通过媒体的观察以及有效的强化,所以在社会文化学派看来,刻板印象是处理具体日常生活的有效的工具,把群体的特征套用在个体身上就会简化认知。但是把个体只作为某个群体成员加以知觉就是刻板,因此刻板印象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冲突理论包括三个子理论:现实冲突理论、接触假说、社会认同理论。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群体之间的冲突和隔绝是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所在。由于刻板印象的产生可以带来现实的利益、满足自尊的需要,这反而使刻板印象得以维持。既然刻板印象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所以它可以克服。该学派没有明确对刻板印象作是非性评价。社会认知学派认为刻板印象来自知觉的局限性,知觉的这种局限性不可避免,从而,刻板印象也不可避免。社会认知学派偏激地认为刻板印象自然是坏的知觉,提出认知时采取个体化是防止“认知吝啬”(cognitive miser)的好方法。

表1-1 四种理论学派关于刻板印象的主要观点(https://www.daowen.com)

对同一现象可以做出许多不同的解释,而且这些解释看上去也都比较合理。一个学派对刻板印象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学派本身已具有的框架结构,如社会认知学派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定位就受限于认知心理学先天具有的局限性。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就可以开始温和地面对其他学派的诘难。为了找到各理论的一致点,社会认同理论开始倾向于以认知因素、社会规则、认知和动机的整合为研究的基础。现在的社会认知流派也开始把动机作为认知的补充因素加以考虑,不过我们仍然怀疑:检查一个机器人的生理因素是否具有意义?只从个体的角度研究是否站得住脚?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抽象物。只在群际水平上的研究又能否深入下去呢?群体的心理也是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所以,只有从个体与群体、文化和认知相整合的角度入手,刻板印象的研究才有可能找到新的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