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阳糕:中国传统节食,香甜绵软,老人孩子爱

重阳糕:中国传统节食,香甜绵软,老人孩子爱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阳节的应节食品为重阳糕,民间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香甜绵软的重阳糕,是老人和孩子的最爱。“蓬饵”,即最初的重阳糕。当时的重阳糕,被称为“麻葛糕”。而且当时重阳节所吃的糕,已经被称为“重阳糕”了。据南宋文人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当时重阳节吃糕已经非常讲究。在明清,重阳糕又多称“花糕”,已成为当时重要的应节食品之一。在重阳节前夕,人们将绘制好的重阳旗插在门前。

重阳糕:中国传统节食,香甜绵软,老人孩子爱

重阳节的应节食品为重阳糕,民间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香甜绵软的重阳糕,是老人和孩子的最爱。此糕的制作方法较为随意,有发面垒果蒸制的,也有用黄米、糯米捣成的,不一而足。但凡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重阳糕”。

那么,重阳节为什么要吃糕呢?

我国民间普遍认为这一美食的诞生,与登高的习俗有关。在古时候,当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在全国各地流行开之后,平原地区却无“高”可登。于是,有人想出一个替代的办法,九月九日做糕吃,取“高”同音,吃糕便意味着登高消灾了。所以,重阳糕才广受人们的青睐。

重阳节吃糕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重阳节已经有了吃“蓬饵”的习俗。“蓬饵”,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先秦典籍《周礼》中所记载的“饵”,就是在祭祀或宴会上用来食用的。汉代称为“蓬饵”“黍糕”,可能跟今天的糕已经差不多了。

重阳花糕

到了唐代,吃重阳糕的习俗已经开始流行。当时的重阳糕,被称为“麻葛糕”。在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在都市里出现了许多独立经营糕饼食品的店铺。而且当时重阳节所吃的糕,已经被称为“重阳糕”了。据南宋文人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当时重阳节吃糕已经非常讲究。在重阳节这天,都城的店肆,以糖面蒸糕,并加枣、栗子杏仁、花生、葡萄干等干果,有的则在糕上撒上猪肉或鸭肉切成的肉丝。更为有趣的是,人们还用彩纸剪出一面面三角形的小旗(重阳旗)插在重阳糕上面,就像是以食糕代替登高一样,以插重阳旗替代插茱萸。这种在重阳糕上插小旗的习俗,至今仍在部分地区流行。在明清,重阳糕又多称“花糕”,已成为当时重要的应节食品之一。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9层,像垒宝塔,上面还要做成两只小羊的形状,以符合重阳(羊)之含义。有些巧手的妇女,还要用各种颜色在糕顶画上“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

江南乡下,重阳节早上吃的是糯米煎糕。人们将糯米粉和好,搓成长条,并压成约10厘米长、5厘米宽。两头带圆的长条小糕。然后,将它们放入油锅,直到两面煎至金黄时起锅。吃的时候,撒上白糖,又香又甜。(www.daowen.com)

老北京地区,则吃用发面做的发糕。老北京的花糕主要分3种,即“粗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粗花糕的特点,一般是在糕上粘些香菜叶,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等糙干果;“细花糕”则2到3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桃脯、苹果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跟“细花糕”基本相同,但是个儿较小,犹如“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旧时,人们过重阳节的时候,除了在糕上面插重阳旗替代茱萸之外,还有举行重阳彩旗盛会的习俗。

寿桃 面塑

在江南有些地方,每年中秋节一过,民间的画师或巧手艺人们,便开始动手绘制各种纸旗。他们所选用的创作材料,都是上等宣纸或连史纸,并裁剪成大小不一的三角形、长方形或正方形,边缘皆镶纸质流苏。至于所画的内容,大都是“麒麟送子”“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刘海戏蟾”等民间广泛流传的吉祥题材。当然,也有一部分取材于古典演义小说,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在重阳节前夕,人们将绘制好的重阳旗插在门前。大街小巷,犹如一片旗海,各式彩旗琳琅满目,迎风招展,美不胜收。此时,街巷里人头攒动,喝彩声不绝于耳,犹如正月十五观花灯一样热闹。

无论是吃重阳糕还是插重阳旗,它们真正的寓意都是祈求平安和谐与健康长寿,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在今天的重阳节里,佩茱萸、插重阳旗、饮菊花酒等旧日的风俗虽已罕见,但重阳糕那绵软香甜的味道,仍在默默地滋润着很多人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