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贡茶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古代贡茶的历史与文化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贡茶,是中国古代地方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之用的。这仅是贡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历代相沿袭。顾渚山贡茶院渐趋衰落,北宋政府在福建建安设立贡茶园,专门负责宫廷饮茶的供给。随着皇族的消失,以顾渚山贡茶院、北苑龙焙、武夷山四曲为代表的御茶园,茶园与生产制度早已不复存在,今天尚存的遗址,多以旅游景点、科研基地的形式存在,发挥文化和商业余温。我们探寻贡茶,是为了求证昔日贡茶的品类、工艺乃至精神。

中国古代贡茶的历史与文化

贡茶,是中国古代地方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之用的。最初只是各产茶地的地方官吏征收各种名特茶叶作为土特产品进贡皇室,属土贡性质。据史料记载,贡茶的起源可追溯到西周,武王伐纣,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这仅是贡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历代相沿袭。

到了唐朝,贡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朝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定额纳贡,主要有常州阳羡茶、湖州顾渚紫笋茶、荆州黄茶等二十多个州的名茶。二是选择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然品质优异的名茶重点产区,由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专业制作贡茶,其中最主要的是在顾渚山设立的贡茶院。

宋代贡茶在沿袭唐制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变化。顾渚山贡茶院渐趋衰落,北宋政府在福建建安设立贡茶园,专门负责宫廷饮茶的供给。建安境内凤凰山“北苑龙焙”随之大兴,规模壮观,名声显赫。据史料记载“官私之焙三百三十有六”。片茶压以银模,饰以龙凤花纹,也称“龙团凤饼”。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这样描述北苑的贡茶:“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甲于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近岁以来,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盛,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元代仍以建安的贡茶园为主,规模相对小于宋代。除了沿袭宋代在北苑的御茶园之外,在福建武夷山的四曲溪畔开设新的御茶园。

到了明代,定额纳贡制仍照实施,仍然以建茶(建茶产于福建建溪两岸的凤凰山和龙山,以及连属的壑源、沙溪、武夷山等地)为主,但范围已从福建逐步扩展到浙江、江西、湖广等五省,后明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前朝贡茶龙凤团饼茶劳民又耗国力,因之诏令罢造,“唯采芽以进”。明朝后期,武夷岩茶新茶品兴起。

清代,贡茶的范围远超前代。虽然承袭了历代产茶州定额纳贡制的传统,但逐步由明代的五省扩展到十三个省,品种也大量增加,基本囊括了主要的茶类,其规模和数量远超前代。到清中叶,由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增长,贡茶制度随之逐渐消亡。

《点茶图》1116年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壁画(www.daowen.com)

画面上两男子在点茶,左侧男子左手持托盏,右手用茶匙点茶,右侧男子手执汤瓶配合注汤。红桌上,有黑托白盏两套、白色茶盆一只,在白色茶盆中放着点茶用的茶筅。桌前地上五足火盆上置一汤瓶。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的个人偏好决定了一类茶脱颖而出,成为贡茶,上行下效,带出一个甚至几个朝代的制茶与饮茶方式的流行指标。从唐朝到清朝,从顾渚山贡茶院到北苑龙焙,从福建到云南,悠悠数千年。它加重了坊间百姓的税收压力,但客观上推动了整个茶叶生产和茶叶文化的发展。

随着皇族的消失,以顾渚山贡茶院、北苑龙焙、武夷山四曲为代表的御茶园,茶园与生产制度早已不复存在,今天尚存的遗址,多以旅游景点、科研基地的形式存在,发挥文化和商业余温。

西湖龙井六安瓜片、涌溪火青、武夷大红袍、云南普洱茶……这些曾使龙颜大悦的茶品,命运各不相同。2012年,西湖龙井曾拍出18万元一斤的天价;涌溪火青、蒙顶黄芽却因地处偏远逐渐被大众淡忘;武夷大红袍依然名声大噪;挤满云南茶山上的人们,早已不打“贡茶”的旗号,取而代之的是山头;在建瓯,有人正努力把北苑贡茶从纸张上落实到实物上。

我们探寻贡茶,是为了求证昔日贡茶的品类、工艺乃至精神。今天还在吗?

武夷山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