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共建共享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共建共享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融入学习基础素养的游戏化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身心健康在游戏设计中的整体融入。鉴于此,金山区“融入‘学习基础素养’游戏化学习的行动研究”旨在根据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融入“学习基础素养”的游戏化学习。

共建共享区域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1.回归原点:释放孩子天生爱“玩”的本性

绝大部分小孩甚至很多成人都喜欢玩游戏,为什么?布鲁纳提出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首先,游戏促使学生自发地进行探索,调动了儿童的主动性;其次,游戏降低了儿童对结果的期望和对失败的畏惧,儿童沉浸在游戏的过程,激发了内在参与的动机;最后,游戏为儿童提供了在各种条件下大量尝试的机会,激活了儿童的思维,使游戏中知识的获得、转化以及评价过程得以实现。由此可见游戏是一个充满快乐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在游戏中学习无疑是更有效率地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

2.聚焦成长:指向“学习基础素养”的培育(www.daowen.com)

由夏雪梅博士领衔的“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组高屋建瓴,厘清了游戏本身与学习基础素养之间的关联,明确了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引发的吸引力,能够唤起学生内在的参与动机和积极的情感,表现为游戏化学中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是“学习基础素养”培育在学习品质维度中所倡导的主动性品质。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品质发展时,也能促进他们根据游戏规则设定的任务目标,主动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控。这种儿童对行为的调控,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保持和记忆。游戏化学习同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基础素养中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引导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全身心投入、发展自身认知和认知神经功能,以及发展情绪和社会性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融入学习基础素养的游戏化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身心健康在游戏设计中的整体融入。

鉴于此,金山区“融入‘学习基础素养’游戏化学习的行动研究”旨在根据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融入“学习基础素养”的游戏化学习。通过游戏化学习的设计和实施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基础素养,揭示游戏化学习方式与学习基础素养间的关系、作用机理,打磨并提炼融入“学习基础素养”游戏化学习的优秀案例,从而推进课堂教学的变革,引导学校达成着眼“学习基础素养”的教育共识,带动学校管理机制、课程结构、校本研修、教师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