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詞人雕琢,比擬和形容是基本手法

詞人雕琢,比擬和形容是基本手法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詞人雕琢刻劃詞句,希望的是避熟生新,所用的手法無非是比擬、形容和誇張等,而比擬、形容更是基本的手法,并且兩者之間也没有截然的界限。前詞的“銅花”比擬波面上的月光,“纖鈎”比擬水中眉月的影子,與“波面”、“池閣”相關聯。“銀鈎空滿”、“玉箸還垂”見周邦彦《風流子》詞,“緑雲撩亂”見周的《滿江紅》詞,“困便湘竹”見周的《法曲獻仙音》詞。沈氏這一段話,足見詞中代字使用之廣。

詞人雕琢,比擬和形容是基本手法

詞人雕琢刻劃詞句,希望的是避熟生新,所用的手法無非是比擬、形容和誇張等,而比擬、形容更是基本的手法,并且兩者之間也没有截然的界限。例如吴文英《浣溪沙》詞:“波面銅花冷不收,玉人垂釣理纖鈎,月明池閣夜來秋。”又《解語花·梅花》詞:“門横皺碧,路入蒼煙,春近江南岸。”前詞的“銅花”比擬波面上的月光,“纖鈎”比擬水中眉月的影子,與“波面”、“池閣”相關聯。後詞的“皺碧”指碧緑的起着微波的水面,與宋祁《木蘭花》詞“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4]迎客棹”同一構思;但宋詞畢竟還露出“波紋”二字,吴詞則更進一步,直接用兩個字代替了水面,“門横皺碧”當然比“門横碧水”新鮮而富有内容一些。

這種不説本物,而委曲用别的字來表現本物的詞語,就是詩文評中所説的“代字”,代字有創新的,有襲舊的,在文言派的詞作中大量存在。宋人沈義父的《樂府指迷》説:“煉句下語,最是緊要。如説桃,不可直説破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説柳,不可直説破柳,須用‘章臺’、‘灞岸’等字。又用事,如曰‘銀鈎空滿’,便是書字了,不必更説書字;“玉箸雙垂”,便是淚了,不必更説淚;如‘緑雲繚繞’,隱然髮髻;‘困便[5]湘竹’,分明是簟,正不必分曉。”“銀鈎空滿”、“玉箸還垂”見周邦彦《風流子》詞,“緑雲撩亂”見周的《滿江紅》詞,“困便湘竹”見周的《法曲獻仙音》詞。沈氏這一段話,足見詞中代字使用之廣。對於使用代字,文論家有贊成與反對兩種不同的看法。如王國維《人間詞話》説:“詞忌用替代字。美成(即周邦彦)《解語花》之‘桂華(花)流瓦’,境界極妙,惜以‘桂華’二字代月耳。夢窗(即吴文英)以下則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就是批評用代字的。近人蔡嵩著《樂府指迷箋釋》則又替“桂花流瓦”辯護。這些就留待搞藝術評論的人繼續争論吧。

【注释】

[1]這一句用蘇軾《魚蠻子》詩“人間行路難,踏地出賦租”的語句。

[2]文字,謂書籍。(www.daowen.com)

[3]《毛詩》作“有蒲與蕳”,鄭玄《箋》改作“蓮”。

[4]唐圭璋《宋詞三百首箋》:“穀皺波紋,形容波紋細如皺紗。”

[5]便(pián),習慣,以爲舒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