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戏曲:粤剧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广西戏曲:粤剧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粤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分子,深受广东、广西人民喜爱。广东粤剧和广西粤剧的风格不太相同:广东粤剧讲究的是唱腔优美,以唱功见长;广西粤剧则以动作性、表演性见长,特点是炽烈、刚猛。广西粤剧的舞台表演多以做、打为主,通过身段而不是优美的文辞来展现其主要特征。广西粤剧表演的许多身段、造型以及出手等都来源于桂西南一带壮族、汉族人民共同喜爱的民间舞蹈、武技。

广西戏曲:粤剧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粤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分子,深受广东、广西人民喜爱。广东粤剧和广西粤剧的风格不太相同:广东粤剧讲究的是唱腔优美,以唱功见长;广西粤剧则以动作性、表演性见长,特点是炽烈、刚猛。过去广西粤剧班多为“过山班”,主要以武功表演为主,特别注重动作表演,多演以武生、小武为主的传统剧目,形成了过山、跳突椅、打真军器、吐血、使面色、耍牙、甩发等传统技巧,表演程式丰富多彩,把唱、做、念、打完美地结合起来,形神兼备。

经过在广西长期的演出实践,粤剧融入了八桂文化的特色,在选材上注意选择地方历史和传说故事,在表演上吸收了桂西南的民间舞蹈、武术等技巧,呈现文戏细腻、武戏粗犷的特征,突出了广西粤剧的艺术特点。广西粤剧的艺术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几点:一是唱腔优美动听,旋律流畅,易唱易记,雅俗共赏;二是曲牌严谨而又灵活,富有民间特色;三是做功老练,表演逼真,文戏雍容潇洒,武戏功夫扎实且富有南派特点;四是念白清晰易懂,悠扬动听,韵味天然。

粤剧表演的程式技巧与其他戏曲剧种大同小异,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方法。

唱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的演唱方式,主要分为平喉和子喉。平喉为男性小生的角色使用,类似平时说话的声调。子喉就是用假音,会比平喉高八度,是扮演女性角色时使用的演唱方式。

念指念白,一般用于交代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做指做功,又称身段,包括手势、水袖、台步、走位、做手、须功、翎子功等身体表演。

打指武打,包括舞刀弄枪、玩扇子、舞水袖、耍棍挥棒等。

广西粤剧的舞台表演多以做、打为主,通过身段而不是优美的文辞来展现其主要特征。广西粤剧剧目题材不仅具有鲜明的广西地域特色,还包含很多独特的技巧绝活,武打出自南拳套路,实用简练,讲究硬桥实马,与其他剧种迥异。广西粤剧表演的许多身段、造型以及出手等都来源于桂西南一带壮族汉族人民共同喜爱的民间舞蹈、武技。变脸、耍牙、跳突椅、吊辫、过山、吐血、三上吊、踩跷、甩发等武功特技都是行当角色的表演程式组合,展现了广西粤剧阳刚的特点。

广西粤剧包含以下几种南派武功。

过山:过山是演员桌椅上表现的高难度身段技巧。这一传统表演技巧,小武行当大部分都能传承,主要用于表现小武和花旦探路上山的特定剧情。表演时,小武和花旦要配合默契,小武背着花旦,单腿立于椅背之上,还要做“晒腰”“卧鱼”等动作;花旦双脚紧紧交叉于小武腹部,做下腰、左右亮相等动作,最后跌落地上,配合舞台上代表山的道具,实现逼真的表演。

吐血:吐血是一种表演特技,多在小武表现特定情景时使用。表演前,演员要喝下由中药苏木熬成的红色液体,然后不再吃任何东西,到剧情需要的时候,再运气将胃里的红色液体逼出来。

打真军器:打真军器是表演用真兵器对打。在粤剧舞台上,所谓的“真军器”就是指单刀、大刀、剑、三节棍、短刀、匕首、钢叉、枪等真实的兵器。打真军器是下四府班小武演员必练的技艺。在开打之前,每人都要现演一套。此表演有一定的危险性,演员之间要彼此配合默契,双方过招动作要迅速准确,如没有几年的苦练,是演不出来的。

耍牙:耍牙是粤剧表演中比较特别的一项技艺,武生、六分(多扮演会武艺的将军、番王、强盗等反派人物)常用。耍牙可以用猪牙代替獠牙,表演前将猪牙浸泡使之湿润,然后将猪牙藏于演员口腔内部,表演时演员用嘴唇和舌头操纵猪牙使其时而上翻、时而下滚,形成“向下双出”的舞台效果。最后,演员再用舌头将猪牙根向反方向转动,将两只猪牙往后缩回口腔内。耍牙技术形象、生动、神奇。

甩发:甩发多用于苦情戏,反映古代妇女受到了极大的迫害,处于痛不欲生的境地,因而披头甩发、痛哭哀啼,由花旦表演。表演时,花旦将盘在头上的发髻甩下,然后用脖子的力量使头发在头顶呈360度盘旋,有的花旦还会跪着甩、行圆场甩等,甩的时间越久,说明功夫越到家。

使面色:使面色是粤剧表演中的一项绝技,由小武生表演。表演时,演员脸部不擦粉,运用气功使脸上的面色瞬间转换,在脸上表现人物的一连串不同的心理活动。使面色在传统的粤剧排场里经常使用。

排场是传统粤剧舞台的主要程式在特定情境中的有机组合,不同情境有不同的表演套路。排场形成于“江湖十八本”及各个传统剧目中,经过粤剧艺人的不断传承,传统的排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群体表演排场,另一类是具体戏曲情节需要的特定表演排场。早期的粤剧属于“提纲戏”,没有完整的文字剧本,演员通过掌握大量排场,自由创作出不同的舞台剧本,以应付当时的演出。粤剧中有很多著名排场,广西的粤剧排场保存得较好,如在一些南派粤剧的传统剧目中,既完整保留了“戏中做功”的精华,又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做了调整,确保粤剧传统排场在传承中有所发展。

粤剧的唱腔曲调丰富多彩。早期的粤剧曲调比较简单,只有弋阳高腔和昆山腔(就是现在粤剧的“牌子”和“排场戏”)。中期的粤剧曲调以梆子(相当于京剧西皮)、二黄、西皮(相当于京剧四平调)为主。早期的旦腔梆子和湖南花鼓戏的曲调极为相似,南音来自江浙的弹词。后期的粤剧曲调则将龙舟木鱼、民歌和流行乐曲等纳入其中,在演唱时还使用了粤语,这才逐渐形成一种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戏曲。

粤剧音乐的板腔繁多,曲牌丰富。粤剧的唱腔主要有梆子、二黄、说唱三类,同时包括曲牌体、歌谣体、小曲等音乐形式。长期以来,经过不少前辈艺人和名家的精心雕琢,粤剧的曲调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直至清代中叶,粤剧曲牌才初步定型。(www.daowen.com)

18世纪以来,粤剧根据舞台上角色的不同划分出各种行当,共有生、旦、净、末、丑、外、小、夫、贴、杂十大行当。

生,分为正生和武生,多扮演作风正派、年纪稍长的男性。正生主要扮演的是皇帝等角色。

旦,分为正旦和青衣,多扮演作风正派、举止端庄的中年女性。

净,又称二花面、大净,专演家院等粗犷豪迈的角色。二花面主要是勇猛刚强的角色,表演多用南派武功。

末,分为公脚(又称末脚)、总生,多扮演年长的男性角色。总生扮演的是偏中年的角色,多为文戏。公脚扮演的角色更偏向老年。

丑,分为男丑、女丑,多扮演插科打诨的下层人物角色,如媒婆、老鸨、乞丐等。

外,又称大花面,多扮演反派人物。

小,分为小生、文武小生、小武、文武生,多扮演正面的年轻男性。小生主要扮演书生等潇洒、温婉形象的角色。小武则主要扮演青年英雄等善于运用南派武功和排场的角色。

夫,又称夫旦、老旦,多演老年妇女,如《赵五娘寻夫》中的蔡婆等。

贴,分为花旦、艳旦,多扮演剧中仅次于正旦的角色。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梁素梅的旦行扮相

●粤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俊成的小生扮相

杂,包括拉扯、四大甲、五军虎、手下、六分、马旦、堂旦等,是粤剧中配角的统称,多扮演兵丁、差役、家院、兵将、马夫、宫女太监等角色。

粤剧的伴奏乐队由管弦乐与打击乐组成。二者在使用时可分可合。乐队的任务是拖腔伴唱、配合表演动作制造戏剧气氛、烘托各种场景等,还要把演出中的唱与白、唱与做、白与做统一起来,并控制全剧的进程。

管弦乐以高胡、二弦、扬琴、喉管为主要领奏乐器。打击乐器由卜板、侧板、文锣、沙鼓、大钹、边锣、双皮鼓、大鼓、单打、苏钹、苏锣等组成。打击乐在粤剧中相当重要,不仅可以统一全剧的节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运用起来机动灵活,特别适合渲染气氛。

粤剧的乐队与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些乐器有些是从北方戏班继承下来的,有些是广东、广西惯用的,还有些是从西洋传入的。新中国成立后,乐队的编制相对固定,所用的乐器有高胡、喉管、唢呐竹笛、扬琴、三弦、琵琶、中阮、中胡、秦胡、大胡以及各种打击乐器等,同时也吸纳了小提琴、大提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改革开放后,粤剧的乐队除恢复地方特色外,还组成了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混合的乐队。

粤剧的演奏、伴奏基本采取高音、中音、低音乐器齐奏的方式。粤剧的乐队并不都是单纯地追随齐奏,随着不同唱词的内容和情绪的变化,其伴奏手法变化多样。总之,粤剧的伴奏可以对唱腔起到“托腔保调”的作用,是唱腔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