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信任研究结论-网络信任:在线社交心理与行为

网络信任研究结论-网络信任:在线社交心理与行为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任被描述为认知性的、情感性的、意志性的。例如,起初,很多研究者并未严格区分人际信任与信任,甚至将两者当作同一社会现象加以研究。根据活跃于具体领域的研究者的意见,信任概念并没有得到全面研究。虽然没有在信任的定义、特点、起源、形成过程及结果等方面达成共识,但是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都意识到了信任的重要性,并对此达成共识。

网络信任研究结论-网络信任:在线社交心理与行为

信任(Trust)并不是个新概念,它有古老的历史根源并且经历了复杂绵延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对信任问题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和中国古代圣贤的经典著作中。

在西方社会,信任产生于宗教,《圣经》中多达几十次使用信任(Trust或Confidence)一词。[1]古兰经》中亦有关于信任的论述。西方现代学者认为宗教中所说的信任产生于人与上帝的关系中,这是一种“无条件”的信任。基督教产生不久后,罗马人用“fede”表示信任,有非理性及不可计算之意。[2]

在中国,“信任”最初源于“信”。不少古典文献和辞书中都有对“信”解释的记载,这些记载主要是从“信”的功用与结构两个角度进行阐述。《说文》中,“信”从人言,列于《说文》的“言”部。可见,与“信”直接相关的是“言”,即言而有信,言必行,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另有《史记·蒙恬列传》中云:“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南史·荀伯玉传》曰:“高帝重伯玉尽心,愈见信任,使掌军国密事。”至此,信任的内涵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延伸出“相信并重用”之意,类似的例子在古语中不胜枚举。

虽然有关信任的讨论持续了长达数个世纪,但是信任成为众多领域的关注焦点还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及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都曾对信任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信任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信任通常被视作一个直观的、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概念。但是,直觉取决于人的经验。因而,不同人所持的信任观念因个体经验的不同而不同。在意识到无法使用一个直观的、普遍良好理解的信任定义的前提下,研究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信任问题解决的应用范围等角度对“信任”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因而也就引发了信任定义的多样化。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60至90年代,各学科领域中的信任定义数量达72个之多。[3]信任被定义为某种行为[4]、态度[5]、信心[6]、预期[7]信念[8]、意向变量[9]、情境变量[10]、人际变量[11]、关系[12]。信任被描述为认知性的、情感性的、意志性的。(www.daowen.com)

信任定义的多样化既反映了不同研究者在研究范式的差异[13],同时也反映出不仅同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在信任问题上存在异见,即使是同一研究取向的学者也并未在信任的本质上达成一致意见[14]。而研究取向的不同就更加注定了这些研究者们在信任概念的界定上很混乱、很模糊[15],纵使那些贡献性极大的定义也依然存在不足之处[16]。例如,起初,很多研究者并未严格区分人际信任与信任,甚至将两者当作同一社会现象加以研究。[17]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化,这一误区逐渐得到了澄清,人际信任并不等同于信任,而是信任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尽管信任出现于多个学科之中且定义如此之多,但这些定义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根据活跃于具体领域的研究者的意见,信任概念并没有得到全面研究。[18]只有极少数学科的研究者尝试研究了信任的多维性及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有些学科的研究者甚至没有给出信任的定义,仅是使用了此概念。虽然没有在信任的定义、特点、起源、形成过程及结果等方面达成共识,但是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都意识到了信任的重要性,并对此达成共识。[19][20]

本研究无意于综述所有学科中有关信任的研究,考虑到本研究的范围及篇幅,仅从心理学及社会学研究领域考察了国内外有关人际信任的典型研究,并以此作为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