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绿雪芽:白茶的文化志

绿雪芽:白茶的文化志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他将其在福宁所刻的个人文集命名为《绿雪楼集》,这部文集收录了其在万历年间个人所撰述的文稿,分为九部分。从这部《绿雪楼集》,我们或许可以猜想熊明遇与“绿雪芽”茶名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显然,这部文集的书名,来源于熊明遇的书斋名——绿雪楼。熊明遇在任兵科给事中时,曾经在家乡南昌城建了一座楼,作为他读书会友的地方,这座楼被他命名为“绿雪楼”。

绿雪芽:白茶的文化志

爱旅游、爱山水也爱茶的熊明遇,也许就是那个给了“绿雪芽”茶名的人。

太姥山的茶在明中叶之前,并没有具体的茶名,一般统称太姥茶。然而,在明末清初时期,开始出现了“绿雪芽”这个茶名。而这一时期,也恰好是嗜茶乐游的熊明遇在福宁任职的时间,而且,在熊明遇的个人生命轨迹中,“绿雪”二字频频出现。例如,他将其在福宁所刻的个人文集命名为《绿雪楼集》,这部文集收录了其在万历年间个人所撰述的文稿,分为九部分。从这部《绿雪楼集》,我们或许可以猜想熊明遇与“绿雪芽”茶名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熊明遇的人生中,他似乎十分偏好“绿雪”这两个字。同为江西人的舒曰敬(1558—1636),长期主持白鹿洞书院,在江右文坛具有崇高的声望,他曾应熊明遇的邀请为他新编好的文集写序,“顷从闽署梓《绿雪楼集》,问叙于余”。按照舒曰敬的说法,熊明遇在福宁刚将文集编好,就兴冲冲地寄给他,并且告知这部文集的书名定为“绿雪楼集”。显然,这部文集的书名,来源于熊明遇的书斋名——绿雪楼。

那么,绿雪楼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呢?熊明遇在任兵科给事中时,曾经在家乡南昌城建了一座楼,作为他读书会友的地方,这座楼被他命名为“绿雪楼”。他在“东皋庐园记”中回忆了自己造绿雪楼的经过。万历三十六年(1608),熊明遇在南昌城外东皋,修建了一座庐园,园中建有家庙,用来供奉祖先木主。庙前为树滋堂,是他会见宾客的地方;堂后是寝室,设有一个夹室,可以起到避燥湿的功能。后来园子陆续翻修,他在园中池子边建起了一座楼,用来藏书,楼边绿竹茂盛,松风吹来,“竹林 浏乡绣,枝叶摇扬如回雪”[8],因此命名为“绿雪楼”。

南昌旧称江右,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熊明遇在南昌所建的这座绿雪楼,在当时南昌名气很响,熊明遇在绿雪楼居住时,结诗社于东湖。社中诗友经常到绿雪楼来吟咏唱和,是当时南昌有名的文化空间。南昌人万时华记载了老友熊明遇在绿雪楼结社谈诗的雅事。[9]与其他名楼一样,绿雪楼成为17世纪南昌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同时代的陈弘绪撰写了一部《江城名迹》,记载了当时南昌滕王阁等主要名胜,其中也少不了绿雪楼:

陈弘绪 《江城名迹》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绿雪楼,明大司马熊良孺先生明遇建。先生居谏垣时,读书其中,多所著述,碣石舒公称其前后诸草合新都之浩瀚北郡济南之高古吴下之宏隽并为一人,传者信为实录。[10]

明人胡维霖在出席熊明遇邀请的一次雅集上,也注意到绿雪楼的别样景致:

司马门前五柳高,荷香迎客选香醪。

人追千古卧龙膝,廷看九霄仪凤毛。

绿雪楼中绛雪舞,清风阁上和风骚。

草堂歌继东山后,愧我兴无北地豪。[11]

绿雪楼是熊明遇最喜爱的一个读书处,他在这里读书著述,写下了不少论著。对于这座楼,熊明遇还专门记述了建楼与命名的经过,他借用这篇问答体文字,谈到了自己对于“绿雪”二字的偏爱与理解:

绿雪楼记

熊子居东胡之里,构楼焉曲池之上,题其中曰:绿雪。客造而问曰:“奇哉,子之名楼也,雪乎?绿乎?”曰:“吾楼孰不雪乎绿乎?客其谓何?”客曰:“吾谓子之楼古梅当槛,冷干横斜,香玉错落也,曰雪也,似也然,梅白也。吾谓子之楼高柳数条,俯缭绿波,仰拂朱楣也,曰绿也,似也然,柳浪也。不者,是子常于此煮腊月六花,啜罗嶰之□□□□,绿也雪也,似也然,茶涛也。……是孰不景也,孰不可名也,而必雪也。雪也,□皆吾雪也:风,雪之声也;月,雪之色也;日,雪之光也;烟,雪之情也;云,雪之意也;雨,雪之质也,何必不雪也。客曰:“子之言雪,辨矣,何绿也?”曰:“客亦见楼前之竹哉?得风成韵,绿之声也;得月而朗润,绿之色也;得日而疏秀,绿之光也;得烟而凝碧,绿之情也;得云而深郁,绿之意也;得雨而含晕,绿之质也。又何不绿也,又何竹之非雪,雪之非绿也?吾且与客踏桃花之蹊,则绛雪可餐也;吟玄冰之池,则艳雪可舞也。而必雪之为雪,白之为白耶?客而知乎非雪之雪,非白之白,则吾楼之梅也柳也茶也,孰不雪也?又何必竹也?”客曰:“聆子之言,吾胸中如饮绿雪万斛矣。”[12]

很显然,这篇文字和本书的主角绿雪芽茶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篇楼记中,我们可以揣度熊明遇对于“绿雪”二字的偏好。他认为世人为楼取名,多离不开风、月、日、烟、云、雨这些字,而这些字都是大自然的一般景致而已,哪里都可以命名,平淡无奇,而只有雪才可以涵盖上述各种自然景致。风,不过是雪的声音;月,不过是雪的颜色;日,不过是雪的光影;烟,不过是雪的情景;云,不过是雪的意;雨,则是雪的质。举凡以上种种,都与雪有关联,因此,用雪来命名楼,风雅无双。至于“绿”字,则因为他在楼前种植绿竹,竹子有风则显出风韵;得月则变得朗润,色泽可人;得日则变得疏影横斜,有光泽;得烟则似凝碧,脉脉有情;云绕之则变得深郁,意趣盎然;得雨则饱含乳晕,显得有质。换言之,世间万物,离不开“绿”和“雪”二字。绿和雪相合,才突出万般美妙的神韵。所以绿雪可以指代世间一切美好。甚至绿雪楼中的茶,也是如此。

在这篇楼记中,熊明遇巧妙地将自己对于绿雪的偏爱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表述出来,也对绿与雪的结合所营造出来的极致生活美学进行了深度而充满哲理的解释。而他的这种文化解释实际上来源于他作为一个士大夫对绿雪所代表的文化传统的固守,这一点我们会在后文详细分析。

如同许次纾所说,一个好茶名,就好像美人有个好名字。明代王世贞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到“冰丝”是宋代第一茶[13],其来源是因为宋代采茶极为讲究,有只采一叶一芽(旗枪),有只采两叶合抱一芽(雀舌);更有甚者,只采一缕芽心,称为冰丝银缕。用“冰丝”来命名茶,更能显出其珍贵。在茶的历史上,茶名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款好茶,往往都有一个好名字。唐末五代时期,毛文锡著《茶谱》,就提到唐代记录下来的茶名已达到百种之多。由此可见,传统时代,人们普遍很重视茶名的选择。对于茶人而言,命名一款茶,犹如给茶赋予了生命,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其重要性不啻给挚爱的孩子起一个好名字。

阿帕杜莱说,词与物在西方的语境里一度似乎是对立的。可是在传统时代的中国,词与物的关系,却没有那么紧张。正如“绿雪芽”的得名,就是名实一致的结果。我们可以想象,熊明遇在太姥山看茶,绿树丛中芽头满披白毫,色白如雪,美好绝伦,正符合他心中绿雪的寓意。再加上他对“绿雪”二字十分偏爱,从自身文化传统出发,因此很容易就将绿雪这个画面感很强的名字引申为茶名。如此一来,这款太姥山的茶也开始进入到中国名茶的谱系中。

熊明遇与茶的关系,是传统时代中国茶发展历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这就是士与茶二者几乎不可分。士人从茶中找到探讨人与自然哲学,以及处理有关国家、社会事物关系的“道”;而茶,则因为士人的介入,从原来单纯的饮品,变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部分。士人赋予茶文化意义,使之成为形塑中国文化精神最有代表性的植物之一。士与茶彼此之间,相伴相生,互相成就对方。

可以说,明代士人熊明遇与绿雪芽的命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虽然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是熊明遇命名了绿雪芽茶,但是,无论从熊明遇个人与太姥山的渊源,还是熊明遇对于茶的精通,抑或熊明遇本人对于绿雪的偏好,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和绿雪芽茶的亲密性。我们也几乎可以推断,熊明遇是最有可能命名绿雪芽茶的人。而熊明遇选择绿雪芽作为太姥山茶的名称,并非出自个人的创造,而是源于他作为一个儒士所浸染的文化传统。

陈弘绪 《江城名迹》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绿雪楼,明大司马熊良孺先生明遇建。先生居谏垣时,读书其中,多所著述,碣石舒公称其前后诸草合新都之浩瀚北郡济南之高古吴下之宏隽并为一人,传者信为实录。[10]

明人胡维霖在出席熊明遇邀请的一次雅集上,也注意到绿雪楼的别样景致:

司马门前五柳高,荷香迎客选香醪。

人追千古卧龙膝,廷看九霄仪凤毛。

绿雪楼中绛雪舞,清风阁上和风骚。(www.daowen.com)

草堂歌继东山后,愧我兴无北地豪。[11]

绿雪楼是熊明遇最喜爱的一个读书处,他在这里读书著述,写下了不少论著。对于这座楼,熊明遇还专门记述了建楼与命名的经过,他借用这篇问答体文字,谈到了自己对于“绿雪”二字的偏爱与理解:

绿雪楼记

熊子居东胡之里,构楼焉曲池之上,题其中曰:绿雪。客造而问曰:“奇哉,子之名楼也,雪乎?绿乎?”曰:“吾楼孰不雪乎绿乎?客其谓何?”客曰:“吾谓子之楼古梅当槛,冷干横斜,香玉错落也,曰雪也,似也然,梅白也。吾谓子之楼高柳数条,俯缭绿波,仰拂朱楣也,曰绿也,似也然,柳浪也。不者,是子常于此煮腊月六花,啜罗嶰之□□□□,绿也雪也,似也然,茶涛也。……是孰不景也,孰不可名也,而必雪也。雪也,□皆吾雪也:风,雪之声也;月,雪之色也;日,雪之光也;烟,雪之情也;云,雪之意也;雨,雪之质也,何必不雪也。客曰:“子之言雪,辨矣,何绿也?”曰:“客亦见楼前之竹哉?得风成韵,绿之声也;得月而朗润,绿之色也;得日而疏秀,绿之光也;得烟而凝碧,绿之情也;得云而深郁,绿之意也;得雨而含晕,绿之质也。又何不绿也,又何竹之非雪,雪之非绿也?吾且与客踏桃花之蹊,则绛雪可餐也;吟玄冰之池,则艳雪可舞也。而必雪之为雪,白之为白耶?客而知乎非雪之雪,非白之白,则吾楼之梅也柳也茶也,孰不雪也?又何必竹也?”客曰:“聆子之言,吾胸中如饮绿雪万斛矣。”[12]

很显然,这篇文字和本书的主角绿雪芽茶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篇楼记中,我们可以揣度熊明遇对于“绿雪”二字的偏好。他认为世人为楼取名,多离不开风、月、日、烟、云、雨这些字,而这些字都是大自然的一般景致而已,哪里都可以命名,平淡无奇,而只有雪才可以涵盖上述各种自然景致。风,不过是雪的声音;月,不过是雪的颜色;日,不过是雪的光影;烟,不过是雪的情景;云,不过是雪的意;雨,则是雪的质。举凡以上种种,都与雪有关联,因此,用雪来命名楼,风雅无双。至于“绿”字,则因为他在楼前种植绿竹,竹子有风则显出风韵;得月则变得朗润,色泽可人;得日则变得疏影横斜,有光泽;得烟则似凝碧,脉脉有情;云绕之则变得深郁,意趣盎然;得雨则饱含乳晕,显得有质。换言之,世间万物,离不开“绿”和“雪”二字。绿和雪相合,才突出万般美妙的神韵。所以绿雪可以指代世间一切美好。甚至绿雪楼中的茶,也是如此。

在这篇楼记中,熊明遇巧妙地将自己对于绿雪的偏爱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表述出来,也对绿与雪的结合所营造出来的极致生活美学进行了深度而充满哲理的解释。而他的这种文化解释实际上来源于他作为一个士大夫对绿雪所代表的文化传统的固守,这一点我们会在后文详细分析。

如同许次纾所说,一个好茶名,就好像美人有个好名字。明代王世贞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到“冰丝”是宋代第一茶[13],其来源是因为宋代采茶极为讲究,有只采一叶一芽(旗枪),有只采两叶合抱一芽(雀舌);更有甚者,只采一缕芽心,称为冰丝银缕。用“冰丝”来命名茶,更能显出其珍贵。在茶的历史上,茶名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款好茶,往往都有一个好名字。唐末五代时期,毛文锡著《茶谱》,就提到唐代记录下来的茶名已达到百种之多。由此可见,传统时代,人们普遍很重视茶名的选择。对于茶人而言,命名一款茶,犹如给茶赋予了生命,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其重要性不啻给挚爱的孩子起一个好名字。

阿帕杜莱说,词与物在西方的语境里一度似乎是对立的。可是在传统时代的中国,词与物的关系,却没有那么紧张。正如“绿雪芽”的得名,就是名实一致的结果。我们可以想象,熊明遇在太姥山看茶,绿树丛中芽头满披白毫,色白如雪,美好绝伦,正符合他心中绿雪的寓意。再加上他对“绿雪”二字十分偏爱,从自身文化传统出发,因此很容易就将绿雪这个画面感很强的名字引申为茶名。如此一来,这款太姥山的茶也开始进入到中国名茶的谱系中。

熊明遇与茶的关系,是传统时代中国茶发展历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这就是士与茶二者几乎不可分。士人从茶中找到探讨人与自然的哲学,以及处理有关国家、社会事物关系的“道”;而茶,则因为士人的介入,从原来单纯的饮品,变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部分。士人赋予茶文化意义,使之成为形塑中国文化精神最有代表性的植物之一。士与茶彼此之间,相伴相生,互相成就对方。

可以说,明代士人熊明遇与绿雪芽的命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虽然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是熊明遇命名了绿雪芽茶,但是,无论从熊明遇个人与太姥山的渊源,还是熊明遇对于茶的精通,抑或熊明遇本人对于绿雪的偏好,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和绿雪芽茶的亲密性。我们也几乎可以推断,熊明遇是最有可能命名绿雪芽茶的人。而熊明遇选择绿雪芽作为太姥山茶的名称,并非出自个人的创造,而是源于他作为一个儒士所浸染的文化传统。

陈弘绪 《江城名迹》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绿雪楼,明大司马熊良孺先生明遇建。先生居谏垣时,读书其中,多所著述,碣石舒公称其前后诸草合新都之浩瀚北郡济南之高古吴下之宏隽并为一人,传者信为实录。[10]

明人胡维霖在出席熊明遇邀请的一次雅集上,也注意到绿雪楼的别样景致:

司马门前五柳高,荷香迎客选香醪。

人追千古卧龙膝,廷看九霄仪凤毛。

绿雪楼中绛雪舞,清风阁上和风骚。

草堂歌继东山后,愧我兴无北地豪。[11]

绿雪楼是熊明遇最喜爱的一个读书处,他在这里读书著述,写下了不少论著。对于这座楼,熊明遇还专门记述了建楼与命名的经过,他借用这篇问答体文字,谈到了自己对于“绿雪”二字的偏爱与理解:

绿雪楼记

熊子居东胡之里,构楼焉曲池之上,题其中曰:绿雪。客造而问曰:“奇哉,子之名楼也,雪乎?绿乎?”曰:“吾楼孰不雪乎绿乎?客其谓何?”客曰:“吾谓子之楼古梅当槛,冷干横斜,香玉错落也,曰雪也,似也然,梅白也。吾谓子之楼高柳数条,俯缭绿波,仰拂朱楣也,曰绿也,似也然,柳浪也。不者,是子常于此煮腊月六花,啜罗嶰之□□□□,绿也雪也,似也然,茶涛也。……是孰不景也,孰不可名也,而必雪也。雪也,□皆吾雪也:风,雪之声也;月,雪之色也;日,雪之光也;烟,雪之情也;云,雪之意也;雨,雪之质也,何必不雪也。客曰:“子之言雪,辨矣,何绿也?”曰:“客亦见楼前之竹哉?得风成韵,绿之声也;得月而朗润,绿之色也;得日而疏秀,绿之光也;得烟而凝碧,绿之情也;得云而深郁,绿之意也;得雨而含晕,绿之质也。又何不绿也,又何竹之非雪,雪之非绿也?吾且与客踏桃花之蹊,则绛雪可餐也;吟玄冰之池,则艳雪可舞也。而必雪之为雪,白之为白耶?客而知乎非雪之雪,非白之白,则吾楼之梅也柳也茶也,孰不雪也?又何必竹也?”客曰:“聆子之言,吾胸中如饮绿雪万斛矣。”[12]

很显然,这篇文字和本书的主角绿雪芽茶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篇楼记中,我们可以揣度熊明遇对于“绿雪”二字的偏好。他认为世人为楼取名,多离不开风、月、日、烟、云、雨这些字,而这些字都是大自然的一般景致而已,哪里都可以命名,平淡无奇,而只有雪才可以涵盖上述各种自然景致。风,不过是雪的声音;月,不过是雪的颜色;日,不过是雪的光影;烟,不过是雪的情景;云,不过是雪的意;雨,则是雪的质。举凡以上种种,都与雪有关联,因此,用雪来命名楼,风雅无双。至于“绿”字,则因为他在楼前种植绿竹,竹子有风则显出风韵;得月则变得朗润,色泽可人;得日则变得疏影横斜,有光泽;得烟则似凝碧,脉脉有情;云绕之则变得深郁,意趣盎然;得雨则饱含乳晕,显得有质。换言之,世间万物,离不开“绿”和“雪”二字。绿和雪相合,才突出万般美妙的神韵。所以绿雪可以指代世间一切美好。甚至绿雪楼中的茶,也是如此。

在这篇楼记中,熊明遇巧妙地将自己对于绿雪的偏爱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表述出来,也对绿与雪的结合所营造出来的极致生活美学进行了深度而充满哲理的解释。而他的这种文化解释实际上来源于他作为一个士大夫对绿雪所代表的文化传统的固守,这一点我们会在后文详细分析。

如同许次纾所说,一个好茶名,就好像美人有个好名字。明代王世贞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到“冰丝”是宋代第一茶[13],其来源是因为宋代采茶极为讲究,有只采一叶一芽(旗枪),有只采两叶合抱一芽(雀舌);更有甚者,只采一缕芽心,称为冰丝银缕。用“冰丝”来命名茶,更能显出其珍贵。在茶的历史上,茶名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款好茶,往往都有一个好名字。唐末五代时期,毛文锡著《茶谱》,就提到唐代记录下来的茶名已达到百种之多。由此可见,传统时代,人们普遍很重视茶名的选择。对于茶人而言,命名一款茶,犹如给茶赋予了生命,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其重要性不啻给挚爱的孩子起一个好名字。

阿帕杜莱说,词与物在西方的语境里一度似乎是对立的。可是在传统时代的中国,词与物的关系,却没有那么紧张。正如“绿雪芽”的得名,就是名实一致的结果。我们可以想象,熊明遇在太姥山看茶,绿树丛中芽头满披白毫,色白如雪,美好绝伦,正符合他心中绿雪的寓意。再加上他对“绿雪”二字十分偏爱,从自身文化传统出发,因此很容易就将绿雪这个画面感很强的名字引申为茶名。如此一来,这款太姥山的茶也开始进入到中国名茶的谱系中。

熊明遇与茶的关系,是传统时代中国茶发展历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这就是士与茶二者几乎不可分。士人从茶中找到探讨人与自然的哲学,以及处理有关国家、社会事物关系的“道”;而茶,则因为士人的介入,从原来单纯的饮品,变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部分。士人赋予茶文化意义,使之成为形塑中国文化精神最有代表性的植物之一。士与茶彼此之间,相伴相生,互相成就对方。

可以说,明代士人熊明遇与绿雪芽的命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虽然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是熊明遇命名了绿雪芽茶,但是,无论从熊明遇个人与太姥山的渊源,还是熊明遇对于茶的精通,抑或熊明遇本人对于绿雪的偏好,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和绿雪芽茶的亲密性。我们也几乎可以推断,熊明遇是最有可能命名绿雪芽茶的人。而熊明遇选择绿雪芽作为太姥山茶的名称,并非出自个人的创造,而是源于他作为一个儒士所浸染的文化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