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潮州工夫茶:传承于悠久历史,以礼待茶

潮州工夫茶:传承于悠久历史,以礼待茶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潮州工夫茶非遗传人,泰斗级的他,喝茶的派头却小得很——既没有烧着橄榄炭的小泥炉,也没有名叫“薄锅仔”的砂铫,更没有任何一样多余配件。这是最普通的潮州人家喝茶的方法。陈香白说,喝茶泡茶,要因地制宜,不要教条,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喝工夫茶的讲究不是书本上的文化,而是人和人之间代代相传下来的处事模式,是中国儒家文化里“礼之用,和为贵”的体现。在潮州人家里喝茶,总是由家里年龄最长的人负责泡茶。

潮州工夫茶:传承于悠久历史,以礼待茶

陈香白坐下,跟所有潮州人一样,第一句话就是:“来喝茶”。作为潮州工夫茶非遗传人,泰斗级的他,喝茶的派头却小得很——既没有烧着橄榄炭的小泥炉,也没有名叫“薄锅仔”的砂铫,更没有任何一样多余配件。最普通的朱泥茶船上三只外朱泥内白瓷的小杯,旁边一个茶垫,垫毡上放着一把朱泥壶。茶叶放在马口铁茶叶罐里。用电热水器把水烧开,就这样泡着茶喝起来。这是最普通的潮州人家喝茶的方法。

我望着陈香白把第一冲浮上水面的泡沫刮掉后,说道:“我还以为您喝茶必然是要严格遵守全套潮州工夫茶21式。”心里想:至少在媒体面前,咳咳,是不是好歹总要走走过场?陈香白微笑着说:“一切得从实际出发,顺其自然,贴近生活。泡茶之前,我不是已经介绍了凤凰单丛和白叶单丛的特点了吗?我再边泡边重复着说,这简直像在演戏!你们不嫌累才怪呢?所以我把21式渗透进冲泡的过程中了,诚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随遇而安就好。”

接着,陈香白开始斟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动作不紧不慢,从容淡定……

陈香白说,喝茶泡茶,要因地制宜,不要教条,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说到两年前在西安的一场茶会,各地的茶人带了各自产区的茶前来冲泡。有人问,陈老,能用工夫茶具西湖龙井吗?

陈香白认为当然可以,朱泥壶不过是个茶器,用好了,方法得宜,泡什么茶都好。譬如绿茶,就应该将水温控制在70-80摄氏度,投茶量不宜太多,浸泡时间略长。泡出的茶汤味道同样很好。

我们以为潮州人固执,尤其在茶事上固执。陈香白摇头:“潮州人自古经商,商帮形成于唐朝后期,兴盛于宋元明清。商人最懂变通,哪里会固执。”他说起民国时期的潮州,在西湖有个叫景韩亭的亭子,有个潮州人在那边摆茶摊,凤凰茶也有,福建铁观音也有,西湖龙井也有。谁要喝什么就冲泡什么,哪有那么多壁垒。“那个人在那亭子里摆茶摊一摆几十年,情况怎样,不清楚,我已经很久没去了。”他说。

谈工夫茶的起源,自然会提到陆羽的《茶经》。陈香白曾经论证过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潮州工夫茶实质是三位一体。《茶经》里提到的饮茶器具、步骤,许多东西都还能在潮州工夫茶里找到相对应的体现。“所以潮州工夫茶不只是一种民俗结晶,它是一种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直接传承。”(www.daowen.com)

在中国,丢了传承的事物何其多,但惟有潮州工夫茶,从古到今没有大变化过,从国内到海外,也依然对现代茶道(茶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就像某种潮州人的DNA一样,一些孩子从断奶开始就喝茶了,不需要刻意地宣传或者教导,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因为潮州工夫茶的传承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传承,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家庭产物,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家庭,工夫茶就不会失传。”

正如米饭不会失传,面条不会失传,在潮州,喝茶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方式。喝工夫茶的讲究不是书本上的文化,而是人和人之间代代相传下来的处事模式,是中国儒家文化里“礼之用,和为贵”的体现。在潮州人家里喝茶,总是由家里年龄最长的人负责泡茶。客人进门,主人家首先必泡茶待客,而且第一杯必然是客人先用,以示敬客。而如果茶水已淡,则要立刻换茶。

传统的潮州工夫茶就三个杯子。陈香白说,《史记》有载,数始于一,成于三。中国人对3这个数字的喜欢不是没来由的。客人如果多于三个,就分两轮喝,每轮重新烫洗杯子就是了。

人人都懂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程式,也并不是为了好看,同样有着“礼”的讲究:务求让每位客人面前的茶汤都是均匀的,不但多少均匀,而且浓淡均匀。这样,才不会导致厚此薄彼的失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