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一战故事:向柏林、巴黎进攻!

一战故事:向柏林、巴黎进攻!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股东大会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当属于任意记载事项。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还发布了一系列行政规章。对于这些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公司登记均应适用。本申请书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向登记机关申请设立、变更登记及有关事项备案。向登记机关提交的申请书只填写与本次申请有关的栏目。左下,一名比利时士兵生死不明。

一战故事:向柏林、巴黎进攻!

1914 年8 月初,六百万士兵在欧洲各国行军。德国骑兵部队全速前行,深入中立的比利时境内。法国军队开始攻打德国的阿尔萨斯—洛林,他们坚信自己能够收复这两个曾经失去的省份。一支英国远征军正准备横跨英吉利海峡,和法国部队在比利时战场会师。在东部战场,俄罗斯军队在东普鲁士边境整装待发,时刻准备进攻德国,向柏林进军。

战争打响后,法国、英国、比利时以及俄国组成了协约国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则是同盟国集团。有几个欧洲国家仍在战场外等待观望,很快他们也将选择一方加入战争。但剩下的国家,比如瑞士、荷兰和瑞典,始终保持中立,坚决不参战。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坚信德国会取得胜利,他向军队保证,“在秋天叶落之前,你们就能回家了。”士兵们十分期待占领巴黎,然后耀武扬威地沿着香榭丽舍大街行进。法国军队也同样确信他们会顺利攻下柏林,然后在柏林最著名的菩提树大道上庆祝游行。

战争爆发后,所有交战国的首都都充满了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人们涌上街头,高唱国歌,向经过的每支军队欢呼问候。在巴黎,人们大喊着口号“向柏林进攻!”在德国首都,柏林群众也在催促他们的军队去攻打巴黎。

“动员的第一天,大家当然都非常热情,”法国士兵罗伯特·普斯蒂斯回忆道,他当时还是一名学生。“每个人都喊着要去前线。运送士兵的汽车火车车厢里挂满了三色旗(法国国旗),到处都贴着‘向柏林进攻’的口号。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立刻就到达柏林,用刺刀、利剑和长矛打得德国人满地找牙。我们觉得,这场战争也就打两个月,最多三个月封顶。”

宣战后,人们在白金汉宫前向国王乔治、王后玛丽、威尔士亲王欢呼。

1914 年9 月,英军新兵在基础训练中进行步枪操练。

全欧洲的年轻人爱国热情极度高涨,蜂拥至各个征兵站报名参军。到1914 年末,单英国一个国家,就有差不多一百万人志愿入伍。这些年轻人内心坚信他们加入的是崇高的事业,打击的敌人是邪恶的侵略者,于是纷纷参军作战。

男人们都上了前线,于是家中的女人便接替了他们的工作。当时的传统意义上来说,女性的工作一般是教师和护士。但当时所有参战的国家里,女性替代了之前男性的工作,她们进入军工厂、办公室,走进了田地。随着战争持续,为了让男性到战场上去,女性几乎接替了他们所有的工作。

“我以前从没去过工厂。但在这样的危机面前,你不得不考虑这一点。”一名英国家庭主妇霍尔太太回忆说。“我想,既然我的兄弟和朋友们都在法国,我和一个朋友就想一起做点什么。于是我们写信到伦敦,想要找一份战时工作,接着便被分配到了一家军工厂。

“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半,我们一天工作十个小时。这是一座完美的工厂:似乎没有人意识到自己周围都是火药,也没意识到有任何危险。我们时不时听说,‘啊,谁谁走了’。也许是她不小心犯了个错,弄瞎了一只眼睛,但我在那儿工作的三年里没有发生过大爆炸。”

大多数人都支持自己的政府。对于很多法国人来说,这次战争就是拯救正义与自由的圣战。对于德国人而言,这是一次捍卫文明的斗争。

拉犁:法国农妇在耕种。男性在战场作战,欧洲各国女性便接替了他们在农场、工厂、办公室的工作。

德国有很深的军国主义传统,他们的军队在国家内享有极高的威望,在政府里占主导地位。凯泽·威廉二世总是穿着挂满了荣誉勋章的“最高战时统帅”制服,在军方随从的簇拥下,出席各种阅兵仪式或典礼,庆祝曾经的辉煌战绩。

正式宣战以后,德国皇帝面对聚集在他宫殿阳台下的民众发表了讲话。他高声说道:“德国正面临着一个决定命运的重要时刻,那些心怀嫉妒的人们正在逼迫我们采取正当防卫,我们不得不拿起武器。我命令你们去教堂,跪在上帝面前祈祷,祈求他帮助我们英勇的军队获得胜利。”(www.daowen.com)

一名叫沃尔特·林默的年轻德国士兵同他哥哥一起参军,在给父母的信中他这样写道:“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士兵们个个都是这么想的,尤其是那晚我们在营房里得知英国向德宣战的消息后。我们所有人都睡不着,一直激动到凌晨三点才入睡。我们既兴奋、又愤怒,充满激情。我非常开心能和这些战友一起去前线。我们注定会胜利!大家都踌躇满志,除了胜利想不到任何其他可能。亲爱的爸妈,为了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年代、这样的国家而感到骄傲吧!你们多荣幸啊,你们亲爱的儿子们将亲自参与这场光荣的战争。”

英国的一张宣传海报上画着,一位受伤的英国士兵乞求水喝,而德国护士却当面把水倒在地上。双方政府都发布了许多海报,指责敌军残暴不仁,但大多不实。

双方政府在宣传方面都以最黑暗的字眼描绘敌军。群众的情绪高涨无比。英国对德国宣战后,一群愤怒的德国群众聚集在英国驻德国柏林的大使馆门前,他们大声辱骂,投掷石头,砸碎窗户。第二天,就在英国大使和他的部下准备离开时,三名已经预先领取一个月的薪水的德国雇员扯掉自己身上的大使馆制服,扔在地上,朝衣服上吐口水,还用脚使劲踩,还拒绝帮英国大使把行李搬到等候的出租车上。

在俄罗斯的首都圣彼得堡(很快将改名为彼得格勒),一群愤怒的暴徒砸坏了侧门,闯进了德国大使馆。目击者称,“我能看到手电筒和火把的光在里面晃来晃去,这些人迅速跑到了楼上。突然一扇大窗被打开,暴徒们朝下面扔下一幅巨大的德皇肖像,掉下来的画正好可以点一堆篝火。然后一架高级红木钢琴被扔下来,落地的巨响像炸弹一样,摔断的琴弦发出嗡鸣声。篝火点起来后,暴徒们不断添进家具、书,还有一些照片和纸片,这些东西都是从大使馆的窗户里扔出来的。”

报纸上开始报道一些可怕的暴行。德国民众读到的是,入侵的俄国人在德国的湖里投毒,砍掉被俘德国士兵的四肢,法国人和比利时人会挖出俘虏的眼睛。法国人则听说德国人会用刺刀挑杀婴儿强奸儿童,并且砍掉法国男孩的双手,以便他们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军人。这些故事没有一个是真实的,但人们却深信不疑,口口相传。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1]曾经这样讲过,“无论世界如何假装分裂,当今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人类和德国人。”

英国的反德情绪高涨,一些带有德国名字的家庭觉得必须去改名。两百多年以来,一直被称为汉诺威家族(汉诺威是德国城市名)的皇室家族改名为温莎家族,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在英国的德国牧羊犬被改名叫“阿尔萨斯犬”,达克斯狗(一种短腿长身的德国猎狗,即腊肠犬)也被主人拴好关牢,在外面很少露面。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速战速胜。德国士兵行军时枪口上都插着鲜花。沃尔特·林默告诉他的父母:“我们去火车站的经历非常鼓舞人心,令人振奋。军队雄狮的头盔和军装上都插着鲜花,两旁人群不停地挥舞着手帕,所有人都在欢呼。在一个国家的历史上,这样的一个小时真的太罕见了!”

奥匈帝国士兵参战前兴高采烈地挥手。

与此同时,在巴黎的火车站,相似的场景也在上演。一位法国军官报告称,“早上六点,没有任何信号,火车缓缓地驶出车站。这个时候,就如同瘦弱的火苗突然爆发成熊熊烈火燃烧一般,人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马赛曲》(法国国歌),歌声嘹亮。每个人都站在火车窗前挥舞着帽子,向车外的人们挥手致意。沿路每一个车站、每一处护栏外,每一扇窗户前,都聚集了人群。人们大喊着‘法兰西万岁!’到处都能听到‘军队万岁!’人们挥舞着手帕和帽子。女人们不断地朝车队送飞吻、抛鲜花。年轻的小伙子们喊着‘再见!后会有期!’”

虽然德法的士兵像是在节日的气氛中被送往前线,但并非所有的军队都有这样的感觉。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2]说:“我发现普通群众竟然十分期待战争,这让人不寒而栗。”战争开始后的一个星期,罗素写道:“各国的爱国主义者宣称这场血腥的盛宴是一项维护权利的高尚事业。理智和仁慈在仇恨的冲刷下很快消失殆尽,无论胜负输赢,这场战争都必定为成千上万勇敢正直的公民带来无尽的苦难与折磨。”

罗素显然还是低估了战争即将带来的血腥屠杀。1914 年,欧洲军队对现代武器会造成的大规模屠杀还了解甚少。

比利时军队临时在阿洛斯特镇搭建了路障抵御敌军。左下,一名比利时士兵生死不明。1914 年8 月,该照片在拍摄不久后,这一据点就被遗弃。

【注释】

[1]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2—1936),英国作家、诗人,于1907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丛林之书》《老虎!老虎!》等。

[2]伯特兰·罗素(1870—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