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多元学术视角对中国人文科学更新具重要潜在学术价值

多元学术视角对中国人文科学更新具重要潜在学术价值

更新时间:2025-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元一体”的灵魂在于“多元”,这个学术视角对于饱受一元论传统史观浸泡的当下中国人文科学的更新,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潜在学术价值。费老最后说,“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这就提供了民族学研究者富有吸引力的研究对象和课题”。显然,他的话不仅启发民族学者,在上述相关的多学科上都是意义非凡的。

费老的“多元一体”从史前考古、历史文化与民族关系的角度,在时空两个坐标上,从空间到人文、从历史到现实、从中原到边疆、从华夏汉族到非汉族群、从分裂迁徙到统一融合,系统阐述了中国历史上以中原汉人为核心凝聚起来的多元文化统一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内在特点。“多元一体”理论是新史学在中国文化史、民族史上最重要的理论总结,迄今仍是认识中国民族与历史文化的最精要的经典文献。“多元一体”的灵魂在于“多元”,这个学术视角对于饱受一元论传统史观浸泡的当下中国人文科学的更新,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潜在学术价值。

在历史学上,如何从一元化、统一史观、王朝史观的传统中走脱出来?我们应重视多元文化、地域文化(族群、四方)的历史进程,国家政治与民间社会的差别与互动过程、机制,重视农耕传统之外的异质(海洋、游牧、山地)文化的历史进程与价值等。

在考古学上,史前文化多样性,文明起源过程中多元文化“逐鹿中原”的机制,古代城市多样性、区域性与民族性,古代建筑地域传统,古代墓葬区域类型,古代宗教遗迹区域类型,古代手工业生产遗迹的区域类型等,都是有价值的探索课题。

在民族史上,应探索不同时期多元族群的历史,边缘族群的历史文化,边缘四方与中原华夏和汉族的文化互动、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互动,还应重视汉民族的历史、汉文化区域性、汉人民系不同的历史与文化。

民族学、民俗学上,既要重视“少数民族”族群与文化、文化遗产的谱系关系(如壮侗系、苗瑶系)、区域传统及历史深度,也要探索“汉族”这个“包容万象”的复杂族群的地域文化形态、群系与来源,还要面对当地错综复杂的多元民族文化关系的历史解读。

语言学也是如此,多元视角的语言学调查,尤其重视混杂民族(汉)语言解构与历史研究,跨界(国)视角的语言学比较,从历史语言学角度重审传统中原演化论的语言谱系,重视不同族群语言要素的借用与交叉、语言关系背后的民族关系史背景。

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上,多元视角的种族历史,“汉民族”的多元种族构成,古、今人体检材的交叉比较与族群历史,古代族群关系与迁徙、交叉的种族证据等,也都是有潜力的课题。

费老最后说,“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这就提供了民族学研究者富有吸引力的研究对象和课题”。显然,他的话不仅启发民族学者,在上述相关的多学科上都是意义非凡的。

【注释】

[1]引语见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2025年版,“前言”。

[2]引文未特别注明出处者,均见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2025年第4期。(https://www.daowen.com)

[3]见《陈连开教授生平》,中央民族大学http://www.myzx.muc.edu.cn/plus/view.php?aid=763。

[4]参见拙文《“重瓣花朵”与“多元一体”》,《南方文物》2025年第1期。

[5]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2025年第3期。

[6]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2025年第3期。

[7]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2025年第3期。

[8]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2025年第3期。

[9]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上)》,2025年。

[10]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到西南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25年版。

[11]张曦:《藏羌彝走廊的研究路径》,《西北民族研究》2025年第3期。

[12]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25年版,第305、3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