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基础规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整个社会的性质,明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二)上层建筑及其构成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是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两大核心部分,其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国家政权,更是整个上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经济基础及其构成

马克思基于前人成果,将人类在一切社会领域的活动和交往中所发生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区分为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大类,继而又在物质关系中区分出人同自然之间的交换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并用一座建筑物的基础和上层建筑来巧妙地比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作为理解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的基本线索,进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论的基本理论体系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社会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而作为构成全部社会关系基础的,主要是人们之间交往联系所产生的经济关系,也称生产关系。对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明确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基础是指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通常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各环节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定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赋予它的科学内涵,其内涵包括三种基本含义:

1.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严格而言,并不囊括生产力,也不能归结为生产方式。尽管生产力对包括上层建筑的整个社会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但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还是经济基础,这是生产力无法左右的。与此同时,之所以将经济基础确定为生产关系,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解释比如生产力先进而上层建筑落后或生产力落后而上层建筑先进之类复杂的社会现象。

2.经济基础通常指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因为它决定该社会的性质。由于任何一个现实的社会中,都不是只存在单一的生产关系,而是既有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又有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因此,只有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当作该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才能确定该社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才能把它和其他社会形态区别开来。

3.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这是因为经济基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虽然相对于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的复杂体系,在性质上是单一的,但就其本身而言,又是一个多方面统一的有结构有层次的复杂系统。无论从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来看,还是从它运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四个环节来看,都是一个有机的体系。正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各方面的总和所组成的整体,标志着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整个上层建筑特别是其核心——国家政权的功能和性质。

经济基础规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整个社会的性质,明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也就是经历了五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它们依次是实行原始公社所有制的原始社会的经济基础、实行奴隶主占有制的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实行封建主占有制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实行资本家占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五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各有其特点,各有其特色。这五种不同的生产关系,按其性质可以分成两种基本类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二)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是上层建筑。简而言之,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1.它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这点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思想关系。在任何社会形态中,经济基础的存在、巩固和发展,不仅需要强制性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来制约人们的行为,而且还需要相应的意识形态来为这种经济制度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合理性作论证,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守、维护这种制度。社会意识形态虽然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但并不是所有的意识形式都是上层建筑。那些直接反映自然规律和人同自然关系的,如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管理科学等,它们虽然是社会意识的特定形式,也为经济基础服务,但却不是特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也不被经济基础直接决定,故不属于上层建筑。同时,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既存在着旧社会的思想、政治残余,也会产生出未来新社会的思想、政治萌芽。这二者虽然同存于现实的社会形态中,但由于它们并不是直接反映并服务于该社会经济基础,它们同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相比,在内容、功能上都不一样,因而也不属于该社会的上层建筑。

2.是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关设施,这点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或实体上层建筑。具体而言,政治上层建筑既包括国体、政体等政治法律制度,又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相应的实体性设施,其中国家政权为其核心。这类上层建筑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相对于作为经济基础的物质关系来说,它应属于社会的思想关系。其原因是政治上层建筑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而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中的实体性因素是作为传播统治阶级思想、意志载体出现的,它不属于第一性的物质,是受第一性物质所决定的“物质的附属物”。

思想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两大核心部分,其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具体包括三点:①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成的,是以该社会统治阶级的社会观点、思想体系为指导建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要同“观点”相适应。但这里需注意的是,虽然“观点”和“制度”在政治上层建筑形成的过程中有先有后,但它们都是第二性的社会现象,其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对象和现实的力量,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观点又要同制度相适应。所以,恩格斯说,“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的独立力量,马上就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③在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二者之间,一般而言,最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是政治。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国家政权,更是整个上层建筑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总之,思想上层建筑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理论根据,政治上层建筑为思想上层建筑的传播和贯彻提供现实保证。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作为一个上层建筑整体,均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故在上层建筑内部,思想既反映政治又反映经济,并通过政治反映经济,这就是经济、政治、思想(或文化)三者的辩证关系

迄今为止,同人类经历了五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人类也经历了五种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与原始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氏族和部落议事会制度,以朴素的集体、平等、公有观念、血族复仇等狭隘的血缘氏族意识,原始的“自然宗教”、图腾崇拜、习惯性的道德规范等构成了原始社会的上层建筑。奴隶社会则由完全剥夺奴隶人身自由的政治法律观点和制度,粗陋的宗法等级观念、愚昧的天命论、血统论观念,相应于宗法等级观念的道德规范、艺术、哲学、宗教观等构成了奴隶社会上层建筑。以地主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以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世袭制和地主贵族等级制,系统化的宗法等级观念,封建的宿命论、天命论、血统论、宗教神权和世俗君权的统一甚至合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法律、艺术、哲学观点等共同构成了封建社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则是靠资产阶级专政、政治法律制度、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观念,抽象的“人权”、“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拜金主义,“人道化”的宗教观、法权观、道德观和艺术、哲学观等构成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就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则是社会主义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根本特征。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规律(www.daowen.com)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密切相关。二者共同构成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往往通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表现出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又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基本规律,两者之间也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是主要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它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是上层建筑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无论政治的或思想的上层建筑,其根源都是经济基础。对此,恩格斯曾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2]也就是说,任何上层建筑现象最终都可以从经济基础中找到根源。虽然上层建筑本身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但上层建筑的一切成分,无论是被抛弃的还是被保留的,归根到底都是曾经适应于或正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不论早晚,都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谁在生产关系领域居于统治地位,谁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虽然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形态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但其不能直接决定上层建筑性质,而是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当然,这里所指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就其根本性质而言,并非指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实际上,同一性质的上层建筑在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各有特点,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复杂因素制约的,而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但无论怎样,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总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3.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也就是说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它的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生改变,并且经济基础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历史上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制度、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都发生过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革的情况。当一种旧的经济基础被新的经济基础取代之后,反映并依赖旧经济基础的旧上层建筑,也必然或迟或早地要为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即使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经济基础发生了某些局部性的变化,即部分质变,也会引起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当然,我们说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说经济基础一旦发生变化,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就会立即发生变化,事实上,由于上层建筑的每个部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都有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因而,它们的变化总是有快有慢,有早有迟。通常说来,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是以它的核心部分,即国家政权、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设施等的变革为标志的。而观念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如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的变化则比较缓慢。往往早在制度变革之前就开始变化,但其变化的完成却远远落后于制度变革,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比如,在我国,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早在封建制度被推翻以前就已经趋于破产,但直到今天,诸如封建迷信、家长作风、特权思想、个人崇拜等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是,不管变化缓急或迟早,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最终要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改变,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

【知识链接】

20世纪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解释马克思的著作,认为社会结构理论特别是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社会结构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经济结构实际上不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只是与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并列的表层结构,他们的共同基础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权力结构,决定社会的各种表层结构和人们的社会活动,归根到底决定社会性质和阶级划分的不是经济结构,而是意识形态。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是意识形态的变革,而不是人们经济地位的改变。这种解释颠倒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把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绝对化,体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看作“文本”而加以主观解读的一般倾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其反作用主要表现为:

1.表现在服务的方向上。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从方向上讲,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积极地运用政治力量、法律手段和思想影响,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采取一切办法对那些有害于自己的经济基础的社会势力和思想展开斗争,扫除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改造旧的经济基础,从而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开辟道路。这两个方面是相反相成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服务,就是在“保护自己”和“排除异己”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2.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这种方式来实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没有这种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控制,整个社会生活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上层建筑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具有多种具体形式,如发挥国家机器的职能作用,运用法律武器打击异己力量,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体、信息网络以至于教育、宗教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形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对社会各群体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监督,从而使整个社会生活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

3.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政治力量,其先进性的发挥,就集中表现在它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它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产生的,它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力量,又高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使得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从而导致了它们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四点,即:(1)新的上层建筑总有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的因素;(2)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从这点看,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3)经济基础总会变化,这种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这就造成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的情况;(4)当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要求变革已经陈旧的经济基础时,仍然维护这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也是它们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主要原因。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把这种必然联系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另外,适应这一规律的同时还要反对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割裂的错误,“上层建筑决定论”夸大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机械决定论”夸大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这两者都是错误的,都要被摒弃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关于这一规律的原理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同样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历史经验表明,只有遵循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